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種群特征中研究較多的是種群的數量特征,種群數量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最造生長溫度在20~30℃之間,常被用作生物實驗的材料。某生物興趣小組為了探究在一定營養條件下,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設計了如下實驗步驟:
步驟Ⅰ:將10mL無菌馬鈴薯培養液或肉湯培養液加入試管。
步驟Ⅱ:將酵母菌接種入試管的培養液中,混合均勻。
步驟Ⅲ:將試管在28℃條件下連續培養7天。
步驟Ⅳ:每天取樣計數酵母菌數量。
步驟Ⅴ: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將所得數值用曲線圖表示出來,分析實驗結果,得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
根據上述實驗步驟及提供的信息回答問題
(1)在取樣計數酵母菌數量前,往往要將試管輕輕震蕩幾下,這樣做的目的是:
。
(2)在取樣計數時,如果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量過多,難以數清,那么在用顯微鏡計數前,應對所取的樣品進行怎樣處理?
(3)某小組根據實驗數據得出如圖所示的實驗結果,對這一結果的分析錯誤的是
A.酵母菌的生長呈現出“S”型增長 |
B.酵母菌種群在第4天種群增長率達到最大 |
C.第5天至第6天中,酵母菌種群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 |
D.該瓶內酵母菌種群的K值大約為1100左右 |
試管編號 | 培養液/mL | 酵母菌原液/mL | 培養溫度(℃) |
A1、A2、A3 | 10 | 0.1 | 15 |
B1、B2、B3 | 10 | 0.1 | 10 |
C1、C2、C3 | 10 | 0.1 | 5 |
種群特征中研究較多的是種群的數量特征,種群數量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最造生長溫度在20~30℃之間,常被用作生物實驗的材料。某生物興趣小組為了探究在一定營養條件下,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設計了如下實驗步驟:
步驟Ⅰ:將10mL無菌馬鈴薯培養液或肉湯培養液加入試管。
步驟Ⅱ:將酵母菌接種入試管的培養液中,混合均勻。
步驟Ⅲ:將試管在28℃條件下連續培養7天。
步驟Ⅳ:每天取樣計數酵母菌數量。
步驟Ⅴ: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將所得數值用曲線圖表示出來,分析實驗結果,得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
根據上述實驗步驟及提供的信息回答問題
(1)在取樣計數酵母菌數量前,往往要將試管輕輕震蕩幾下,這樣做的目的是:
。
(2)在取樣計數時,如果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量過多,難以數清,那么在用顯微鏡計數前,應對所取的樣品進行怎樣處理?
(3)某小組根據實驗數據得出如圖所示的實驗結果,對這一結果的分析錯誤的是
A.酵母菌的生長呈現出“S”型增長
B.酵母菌種群在第4天種群增長率達到最大
C.第5天至第6天中,酵母菌種群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
D.該瓶內酵母菌種群的K值大約為1100左右
(4)某同學在不同時間內等量均勻取樣4次,分別測定樣品中酵母菌的數量和pH值,結果如下表。表中樣品的取樣先后次序為 。(2分)若第5次均勻取樣時,樣品中的酵母菌數量為760個/立方毫米,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是
。(2分)
(5)該小組同學對該課題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究,設計了如下表所示的實驗:
試管編號 |
培養液/mL |
酵母菌原液/mL |
培養溫度(℃) |
A1、A2、A3 |
10 |
0.1 |
15 |
B1、B2、B3 |
10 |
0.1 |
10 |
C1、C2、C3 |
10 |
0.1 |
5 |
該小組探究的課題是 (2分)。
該對照實驗設計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是 。
種群特征中研究較多的是種群的數量特征,種群數量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最造生長溫度在20~30℃之間,常被用作生物實驗的材料。某生物興趣小組為了探究在一定營養條件下,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設計了如下實驗步驟:
步驟Ⅰ:將10mL無菌馬鈴薯培養液或肉湯培養液加入試管。
步驟Ⅱ:將酵母菌接種入試管的培養液中,混合均勻。
步驟Ⅲ:將試管在28℃條件下連續培養7天。
步驟Ⅳ:每天取樣計數酵母菌數量。
步驟Ⅴ: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將所得數值用曲線圖表示出來,分析實驗結果,得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
根據上述實驗步驟及提供的信息回答問題
(1)在取樣計數酵母菌數量前,往往要將試管輕輕震蕩幾下,這樣做的目的是: 。
(2)在取樣計數時,如果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量過多,難以數清,那么在用顯微鏡計數前,應對所取的樣品進行怎樣處理?
(3)某小組根據實驗數據得出如圖所示的實驗結果,
對這一結果的分析錯誤的是( )
A.酵母菌的生長呈現出“S”型增長
B.酵母菌種群在第4天種群增長率達到最大
C.第5天至第6天中,酵母菌種群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
D.該瓶內酵母菌種群的K值大約為1100左右
(4)某同學在不同時間內等量均勻取樣4次,分別測定樣品中酵母菌的數量和pH值,結果如下表。表中樣品的取樣先后次序為 。若第5次均勻取樣時,樣品中的酵母菌數量為760個/立方毫米,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是 。
(5)該小組同學對該課題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究,設計了如下表所示的實驗:
試管編號 | 培養液/mL | 酵母菌原液/mL | 培養溫度(℃) |
A1、A2、A3 | 10 | 0.1 | 15 |
B1、B2、B3 | 10 | 0.1 | 10 |
C1、C2、C3 | 10 | 0.1 | 5 |
該小組探究的課題是 。
種群特征中研究較多的是種群的數量特征,種群數量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最造生長溫度在20~30℃之間,常被用作生物實驗的材料。某生物興趣小組為了探究在一定營養條件下,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設計了如下實驗步驟:
步驟Ⅰ:將10 mL無菌馬鈴薯培養液或肉湯培養液加入試管。
步驟Ⅱ:將酵母菌接種入試管的培養液中,混合均勻。
步驟Ⅲ:將試管在28℃條件下連續培養7天。
步驟Ⅳ:每天取樣計數酵母菌數量。
步驟Ⅴ: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將所得數值用曲線圖表示出來,分析實驗結果,得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
根據上述實驗步驟及提供的信息回答問題
(1)在取樣計數酵母菌數量前,往往要將試管輕輕震蕩幾下,這樣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
(2)在取樣計數時,如果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量過多,難以數清,那么在用顯微鏡計數前,應對所取的樣品進行怎樣處理?_________
(3)某小組根據實驗數據得出如圖所示的實驗結果,對這一結果的分析錯誤的是_________
A.酵母菌的生長呈現出“S”型增長
B.酵母菌種群在第4天種群增長率達到最大
C.第5天至第6天中,酵母菌種群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
D.該瓶內酵母菌種群的K值大約為1100左右
(4)某同學在不同時間內等量均勻取樣4次,分別測定樣品中酵母菌的數量和pH值,結果如下表。表中樣品的取樣先后次序為_________。若第5次均勻取樣時,樣品中的酵母菌數量為760個/立方毫米,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是_________。
(5)該小組同學對該課題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究,設計了如下表所示的實驗:
該小組探究的課題是_________。
該對照實驗設計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是_________。
大約一萬年前,某大峽谷中的松鼠被一條大河流分隔成兩個種群,兩個種群現在已經發生了明顯的分化,過程如下左圖所示;右圖表示甲、乙兩個種群的增長速率隨時間的變化,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①~⑥只能表示物種形成過程中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
B.品系1和品系2種群基因庫出現了較大差異,即形成物種1和物種2
C.若乙種群為某種害蟲,則在t4時防治的效果最佳
D.t3~t5時間內甲、乙兩種群的年齡組成不同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