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9全國卷Ⅱ 7分)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產糖漿,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現在野生菌株對淀粉的轉化效率低,某同學嘗試對其進行改造,以活得高效菌株。
(1)實驗步驟:
①配置固體培養基,該培養基的碳源應為 。
②在倒平板前,必須進行的是 。
③將 接入已滅菌的培養基平板上。
④立即用適當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其目的是 。
⑤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觀察菌落周圍培養基的顏色變化和變化范圍的大小。周圍出
現 現象的菌落即為初選菌落。經分離、純化后即可達到實驗目的。
(2)若已得到二株變異菌株Ⅰ和Ⅱ,其淀粉轉化率較高。經測定菌株Ⅰ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菌體Ⅱ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經進一步研究發現,突變發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編碼區或非編碼區,可推測出菌株Ⅰ的突變發生在 區,菌株Ⅱ的突變發生在 區。
(09全國卷Ⅱ 7分)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產糖漿,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現在野生菌株對淀粉的轉化效率低,某同學嘗試對其進行改造,以活得高效菌株。
(1)實驗步驟:
①配置固體培養基,該培養基的碳源應為 。
②在倒平板前,必須進行的是 。
③將 接入已滅菌的培養基平板上。
④立即用適當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其目的是 。
⑤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觀察菌落周圍培養基的顏色變化和變化范圍的大小。周圍出
現 現象的菌落即為初選菌落。經分離、純化后即可達到實驗目的。
(2)若已得到二株變異菌株Ⅰ和Ⅱ,其淀粉轉化率較高。經測定菌株Ⅰ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菌體Ⅱ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經進一步研究發現,突變發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編碼區或非編碼區,可推測出菌株Ⅰ的突變發生在 區,菌株Ⅱ的突變發生在 區。
(09全國卷Ⅱ 7分)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產糖漿,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現在野生菌株對淀粉的轉化效率低,某同學嘗試對其進行改造,以活得高效菌株。
(1)實驗步驟:
①配置固體培養基,該培養基的碳源應為 。
②在倒平板前,必須進行的是 。
③將 接入已滅菌的培養基平板上。
④立即用適當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其目的是 。
⑤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觀察菌落周圍培養基的顏色變化和變化范圍的大小。周圍出
現 現象的菌落即為初選菌落。經分離、純化后即可達到實驗目的。
(2)若已得到二株變異菌株Ⅰ和Ⅱ,其淀粉轉化率較高。經測定菌株Ⅰ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菌體Ⅱ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經進一步研究發現,突變發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編碼區或非編碼區,可推測出菌株Ⅰ的突變發生在 區,菌株Ⅱ的突變發生在 區。
(09江蘇卷)30.(7分)回答下列與細胞有關的實驗問題。
(1)下列4項實驗中,需保持細胞生理活性的有 (填序號)。
①觀察葉綠體和原生質的流動
②觀察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中DNA的分布
③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④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提取和分離
(2)按下面步驟進行質壁分離實驗。
步驟一: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取一片蘚類小葉,蓋上蓋玻片。
步驟二:從蓋玻片一側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蓋玻片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這樣重復幾次,使蓋玻片下面的蘚類小葉浸潤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
步驟三: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如圖所示。
①圖中A、B處的顏色分別是 。
②如果上述實驗步驟二中從蓋玻片的一側滴入的是加有伊紅(植物細胞不吸收的紅色染料)的0.3g/mL的蔗糖溶液,則在顯微鏡下觀察到A、B處顏色分別是 。
③如果將上述實驗步驟二中浸潤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的蘚類小葉的裝片,放在80℃條件下處理一段時間(裝片中的蘚類小葉保持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在顯微鏡下清晰地觀察到細胞結構后,為更準確地判斷A處顏色,對顯微鏡的操作方法是 、 。如果A處呈綠色,可能的原因是 。
(09江蘇卷)14.細胞作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其結構和功能高度統一。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①卵細胞體積較大有利于和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為胚胎早期發育提供所需養料
②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表面積與體積之比相對較大,有利于提高氣體交換效率
③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內有大量的線粒體,有助于物質運輸的能量供應
④哺乳動物成熟精子中細胞質較少,有利于精子運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