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亞里士多德在西方被稱為“最博學的人”.他的很多觀點被西方人奉若神明,他本人也被奉為絕對權威,他憑著“自信的直覺”,作出了“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觀點,這種觀點統治了西方學術界將近2 000年.
1590年的一天,年輕的比薩大學數學教授伽利略,邀請比薩的一些學者和大學生來到斜塔下面,他和他的助手登上斜塔,讓一個重一百磅和一個重一磅的鐵球,同時由塔上自由下落,輕的和重的幾乎同時落地.伽利略把實驗重復一次,結果仍然相同.伽利略的實驗,動搖了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中長期占統治地位的臆斷,在觀眾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他由于這個實驗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論證了所有物體都以同一加速度下落.這個結論直接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重物比輕物下落得快的說法.兩百多年后,從這個結論萌發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此外伽利略還論證了慣性運動,指出維持運動并不需要外力,這就否定了亞里士多德“運動必須推動”的教條.不過伽利略對慣性運動理解還沒有完全擺脫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他也認為“維護宇宙完善秩序”的慣性運動“不可能是直線運動,而只能是圓周運動”.這個錯誤理解被他的同代人笛卡兒和后人牛頓糾正了.
思考:通過以上材料體會伽利略“善于觀察,勤于實驗,破除迷信闖出新路,熱愛科學,傳播真理”的科學精神.
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年)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經典力學體系的奠基人.牛頓自小熱愛自然,喜歡動腦動手,喜歡刻制日晷,利用圓盤上小棍的投影顯示時刻.他還做過帶踏板的自行車;用小木桶做過滴漏水鐘;放過自做的帶小燈籠的風箏,等等.他觀察自然最生動的例子是15歲時做的第一次實驗:為了計算風力和風速,他選擇狂風時做順風跳躍和逆風跳躍,再量出兩次跳躍的距離差.牛頓在中學讀書時,更加培養了他的科學實驗習慣.牛頓在自己的筆記中,將自然現象分類整理.這些靈活的學習方法,都為他后來的創造打下了良好基礎.
牛頓的偉大成就與他的刻苦和勤奮是分不開的.他有一種長期堅持不懈集中精力透徹解決某一問題的習慣,他回答人們關于他洞察事物有何訣竅時說:“不斷地沉思.”這正是他的主要特點.對此有許多故事流傳:他年幼時,曾一面牽牛上山,一面看書,到家后才發覺手里只有一根繩;看書時定時煮雞蛋結果將表和雞蛋一起煮在鍋里;有一次,他請朋友到家中吃飯,自己卻在實驗室廢寢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來,當朋友把一只雞吃完,留下一堆骨頭在盤中走了以后,牛頓才想起吃飯,可他看到盤中的骨頭后又恍然大悟地說:“我還以為沒有吃飯,原來我早已吃過了.”
思考:牛頓的學習方法對自己有什么啟示?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