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東北人口密度較小,相對較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有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10.針對東北地區的土地、森林、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和良好的工業基礎、便利的交通條件,東北地區將建成全國性的( )
①商品糧基地 ②商品棉基地 ③林業基地 ④畜牧業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古往今來,農業問題始終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根據相關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列寧曾說“社會主義就是消滅商品經濟。”“只要仍然有交換那談什么主義是可笑的。”……
后來,他又說“商品交換失敗了……必須再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國家調節買賣業和貨幣流通業,商品交換沒有得到絲毫結果,私人市場比我們強大,通常的買賣貿易代替了商品交換。”
(1)材料一反映了列寧的經濟思想發生了什么變化?為此,蘇俄的農業政策作了怎樣的調整?
材料二 赫魯曉夫農業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從1954年起在哈薩克、西伯利亞、烏拉爾、伏爾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實行大規模的墾荒。……1954—1960年,先后開墾四千多萬公頃荒地。這期間全國的糧食產量增長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這些新開墾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經營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紀60年代初,墾荒區提供的糧食就呈現下降趨勢。到1964年,蘇聯便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
(2)材料二中赫魯曉夫為解決糧食問題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據材料談談你對這一做法的認識?
材料三 世界銀行的相關報告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過去3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了181%,食品價格上漲了83%。在13日結束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春季年會上,“新的糧食危機正在形成”已成為共識,全球糧食價格大幅上升引發的沖南值得各國警惕。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統計,僅2007年一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
材料四
(3)依據所學地理知識,簡要說明世界糧價上漲的原因。(至少回答4個方面)
(4)針對國際糧價上漲,從地理學科分析,我國可采取哪些積極的應對措施?
材料五 30年前,安徽省小崗村的18位農民,按下了18顆紅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掀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這一改革被認為是1952年全國完成土地改革之后農業生產力的第二次大解放。從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間,全國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近4140元,農產品徹底告別了短缺時代,廣大農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5)假若讓你寫一篇有關農民與改革的評論性文章,請你談談文中應當運用的唯物史觀道理。
材料六 走向富裕的中國農民,對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為豐富農村地區的文化生活,山東省某市擬確立推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工程,農家書屋建設工程等多項“文化惠民工程”,力爭使農村文化建設邁上一個新臺階。
(6)請從文化生活角度,就該市如何推進上述“文化惠民工程”提出合理化建議。
廣東省北部山區及粵東、粵西等地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現將與珠江三角洲地區聯手,在當地劃出專用土地設立產業轉移園區。運用所學的知識回答問題。
1.影響珠江三角洲地區國內腹地范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地形的阻隔 B.水源不足
C.夏季氣溫高溫多雨 D.河流航運里程較短
2.近年來,珠三角部分產業群向粵北山區轉移,這一現象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
A.土地成本和勞動力 B.環境和技術
C.交通和市場 D.原料和能源
3.在粵北、粵東、粵西建立產業轉移園區將有利于
A.充分利用三地豐富的礦產資源 B.節約土地,形成集聚效應
C.城市人口向農村轉移 D.促進工業向鄉村地區擴散
4.下列農業生產模式中,適宜在粵北、粵西山區發展的是
A.大力發展糧食生產,提高復種指數
B.建立杉木—果木—稻田—魚塘的立體農業布局
C.推廣基塘生產模式
D.大力發展天然橡膠、花卉、水果等高產值農產品生產
5.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比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具有的優勢條件是
A.產業基礎良好 B.毗鄰港澳和東南亞地區
C.腹地范圍廣闊 D.技術水平高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