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根據以下材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9分)
材料一 中國內地從建國到現在共進行了五次人口普查(以下人口均不包括港、澳、臺及福建省的馬祖、金門島嶼的人口)。2010年11月1日將進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第一次 1953年 5.49億
第二次 1964年 6.95億
第三次 1982年 10.08億
第四次 1990年 11.34億
第五次 2000年 12.66億
材料二 全國(加權匯總)15歲以上男性職業(yè)和生男孩后又生一孩比例。
職業(yè) | 構成(%) | 生男孩后又生 一孩構成(%) |
專業(yè)技術人員 | 4.6 | 3.4 |
科技工作人員 | 3.7 | 1.6 |
生產運輸人員 | 10.7 | 7.2 |
辦事人員 | 5.0 | 3.6 |
商飲服務員 | 3.7 | 2.0 |
個體勞動者 | 3.7 | 4.0 |
農林牧漁者 | 47.8 | 70.2 |
其他勞動者 | 5.7 | 5.7 |
未在業(yè) | 15.3 | 2.3 |
(1)從五次人口普查數字看,人口數量平均每年增長最快的是( )
A.1956年~1964年間
B.1964年~1982年間
C.1982年~1990年間
D.1990年~2000年間
(2)根據材料一回答,中國由于大力開展計劃生育工作,人口轉變較快,已進入( )
A.原始型 B.傳統(tǒng)型 C.現代型
(3)根據材料二回答,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雖大大下降,但是從表中仍可看到不符合生育政策的生育行為,集中在__________(勞動者)身上,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表中看出我國從事__________產業(yè)的人占絕對多數,這種產業(yè)結構是否合理?__________。
(5)以上說明計劃生育仍是中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其重點和難點在__________。
根據以下材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中國內地建國到現在共進行了五次人口普查(以下人口均不包括港、澳、臺及福建省的馬祖、金門等島嶼的人口)
第一次 1953年 5.49億
第二次 1964年 6.95億
第三次 1982年 10.08億
第四次 1990年 11.34億
第五次 2000年 12.66億
材料二、1996年全國(加權匯總)15歲以上男性職業(yè)和生男孩后又生一孩比例
職業(yè) | 構成(%) | 生男孩后又生一孩構成(%) |
專業(yè)技術人員 | 4.6 | 3.4 |
科級以上比例 | 3.7 | 1.6 |
生產運輸人員 | 10.7 | 7.2 |
辦事人員 | 5.0 | 3.6 |
商飲服務員 | 3.7 | 2.0 |
個體勞動者 | 3.7 | 4.0 |
農林牧漁者 | 47.8 | 70.2 |
其他勞動者 | 5.7 | 5.7 |
未在業(yè) | 15.3 | 2.3 |
(1)從五次人口普查數字看,人口平均每年增長最快的是
A、1956年~1964年間 B、1964年~1982年間
C、1982年~1990年間 D、1990年~2000年間
(2)根據材料一回答,中國由于大力開展計劃生育工作,人口轉變較快,已接近
A、原始型 B、傳統(tǒng)型 C、過渡型 D、現代型
(3)根據材料二回答,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雖大大下降,但是從表中仍可看到不符合生育政策的生育行為,集中在 (勞動者)身上,原因是: 。
(4)從表中看出我國從事 產業(yè)的人占絕對多數,這種產業(yè)結構是否合理 。
(5)以上說明計劃生育仍是中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其重點和難點在 。
有關人口問題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發(fā)達國家不存在人口問題
B.目前的人口增長主要集中在發(fā)展中國家
C.21世紀,世界將進入老齡化社會
D.中國計劃生育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
有關人口問題敘述錯誤的是
[ ]
A.發(fā)達國家不存在人口問題
B.21世紀,世界將進入老齡化社會
C.目前人口增長主要集中在發(fā)達國家
D.中國計劃生育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
關于中國人口問題及人口政策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近年來,由于我國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所以計劃生育工作重點、難點在城市
B.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所以解決中國人口問題的首要任務是提高人口素質
C.近年來,我國人口素質有很大提高,已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D.現階段,我國人口政策的基本內容,是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