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分析下列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料一:國家“十一五”規劃重新劃定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東部地區包括京、津、冀、魯、蘇、滬、浙、閩、粵、瓊10個省(市)。東部地區地處沿海,勞動生產效率和土地生產力高。但是1998-2005年東部地區糧食播種面積調減了686.7萬公頃,昔日的“魚米之鄉”成為影響全國糧食安全形勢的主要地區。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和內蒙的部分,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商品糧、林木生產基地,但不合理的農業發展也帶來了農業資源的短缺和生態環境的惡化。
資料二:中國部分地區行政區示意圖
資料三:長江三角洲部分省市與黑、吉、遼三省人均耕地面積及谷物單產的比較
黑龍江 | 吉林 | 遼寧 | 上海 | 江蘇 | 浙江 | 全國 | |
人均耕地面積(公頃) (2006年) | 0.31 | 0.21 | 0.10 | 0.02 | 0.07 | 0.05 | 0.10 |
單位面積谷物產量(千克/公頃) (2006年) | 4916 | 5872 | 5870 | 7044 | 6207 | 6175 | 4885 |
資料四:東部地區各省市農業結構變動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上海 | 江蘇 | 福建 | 山東 | |
種植業比例 | - | - | - | -+ | - | - | - |
林業比例 | -+ | ● | - | + | ● | ● | ● |
牧業比例 | + | + | + | +- | +-● | ● | + |
漁業比例 | + | + | + | + | + | + | +● |
農業結構變化率(℅1978~2005年) | 36.3 | 35.19 | 56.95 | 20.9 | 16.37 | 14.45 | 52.05 |
注“+”代表上升 “-”代表下降 “●”代表穩定。農業結構變化率數值越大,變化幅度越大。
(1)在上圖中用已有斜線圖例描繪出東部地區未描繪省區的范圍。
(2)依據資料三,東北地區單位面積谷物產量比長江三角洲地區 (高或低),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黑龍江省人均谷物產量比江蘇、浙江 (高或低),最主要原因是 。
(3)資料四中,反映出同一年份東部沿海地區農業結構變動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性。具體表現為北方農業結構的變化幅度 (大于或小于)南方;種植業幾乎都呈 趨勢;牧業、漁業大致呈上升趨勢;林業變化不大。
(4)A地有我國面積最大的 生態系統。黑龍江農墾局做出不再開墾三江平原荒地的決定,其生態意義有哪些? 、
(5)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圖中山脈東西兩側地形區的農業結構應分別以 業、
業為主
分析下列資料,回答問題。(13分)
資料料一:國家“十一五”規劃重新劃定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東部地區包括京、津、冀、魯、蘇、滬、浙、閩、粵、瓊10個省(市)。東部地區地處沿海,勞動生產效率和土地生產力高。但是1998-2005年東部地區糧食播種面積調減了686.7萬公頃,昔日的“魚米之鄉”成為影響全國糧食安全形勢的主要地區。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和內蒙的部分,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商品糧、林木生產基地,但不合理的農業發展也帶來了農業資源的短缺和生態環境的惡化。
資料二:中國部分地區行政區示意圖
資料三:長江三角洲部分省市與黑、吉、遼三省人均耕地面積及谷物單產的比較
| 黑龍江 | 吉林 | 遼寧 | 上海 | 江蘇 | 浙江 | 全國 |
人均耕地面積(公頃) (2006年) | 0.31 | 0.21 | 0.10 | 0.02 | 0.07 | 0.05 | 0.10 |
單位面積谷物產量(千克/公頃) (2006年) | 4916 | 5872 | 5870 | 7044 | 6207 | 6175 | 4885 |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上海 | 江蘇 | 福建 | 山東 |
種植業比例 | - | - | - | -+ | - | - | - |
林業比例 | -+ | ● | - | + | ● | ● | ● |
牧業比例 | + | + | + | +- | +-● | ● | + |
漁業比例 | + | + | + | + | + | + | +● |
農業結構變化率(℅1978~2005年) | 36.3 | 35.19 | 56.95 | 20.9 | 16.37 | 14.45 | 52.05 |
分析下列資料,回答問題。(13分)
資料料一:國家“十一五”規劃重新劃定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東部地區包括京、津、冀、魯、蘇、滬、浙、閩、粵、瓊10個省(市)。東部地區地處沿海,勞動生產效率和土地生產力高。但是1998-2005年東部地區糧食播種面積調減了686.7萬公頃,昔日的“魚米之鄉”成為影響全國糧食安全形勢的主要地區。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和內蒙的部分,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商品糧、林木生產基地,但不合理的農業發展也帶來了農業資源的短缺和生態環境的惡化。
資料二:中國部分地區行政區示意圖
資料三:長江三角洲部分省市與黑、吉、遼三省人均耕地面積及谷物單產的比較
|
黑龍江 |
吉林 |
遼寧 |
上海 |
江蘇 |
浙江 |
全國 |
人均耕地面積(公頃) (2006年) |
0.31 |
0.21 |
0.10 |
0.02 |
0.07 |
0.05 |
0.10 |
單位面積谷物產量(千克/公頃) (2006年) |
4916 |
5872 |
5870 |
7044 |
6207 |
6175 |
4885 |
資料四:東部地區各省市農業結構變動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上海 |
江蘇 |
福建 |
山東 |
種植業比例 |
- |
- |
- |
-+ |
- |
- |
- |
林業比例 |
-+ |
● |
- |
+ |
● |
● |
● |
牧業比例 |
+ |
+ |
+ |
+- |
+-● |
● |
+ |
漁業比例 |
+ |
+ |
+ |
+ |
+ |
+ |
+● |
農業結構變化率(℅1978~2005年) |
36.3 |
35.19 |
56.95 |
20.9 |
16.37 |
14.45 |
52.05 |
注“+”代表上升 “-”代表下降 “●”代表穩定。農業結構變化率數值越大,變化幅度越大。
(1)在上圖中用已有斜線圖例描繪出東部地區未描繪省區的范圍。(2分)
(2)依據資料三,東北地區單位面積谷物產量比長江三角洲地區 (高或低),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黑龍江省人均谷物產量比江蘇、浙江 (高或低),最主要原因是 。(4分)
(3)資料四中,反映出同一年份東部沿海地區農業結構變動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性。具體表現為北方農業結構的變化幅度 (大于或小于)南方;種植業幾乎都呈 趨勢;牧業、漁業大致呈上升趨勢;林業變化不大。(2分)
(4)A地有我國面積最大的 生態系統。黑龍江農墾局做出不再開墾三江平原荒地的決定,其生態意義有哪些? 、 (3分)
(5)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圖中山脈東西兩側地形區的農業結構應分別以 業、
業為主(2分)
讀下列材料和圖,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04年7月20日電中國北極考察站首批隊員20日從北京啟程,前往挪威斯瓦爾巴群島(原名斯匹次卑爾根群島)開展科學考察中國北極考察站―黃河站(位于北緯78°55′、東經11°56′的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中國在20世紀20年代簽署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為中國在群島建站創造了可能,這一條約規定,各個簽約國均有權在群島上進行考察和開發活動,目前有18個國家在此建立了科學考察站。
材料二 1920年2月9日,英因、美國、丹麥、挪威、瑞典、法國、意大利、荷蘭及日本等18個國家,經過繁忙的穿梭外交,在巴黎簽訂了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即“斯瓦爾巴德條約”。1925年,中國,前蘇聯、德國、芬蘭、西班牙等33個國家也參加了該條約,成為《斯瓦爾巴德條約》的協約國。
材料三 島上多崎嶇山脈,最高點為海拔1713米的牛頓峰。煤、磷灰石等儲量豐富。植被主要是巖高蘭和云莓。島上建有3個國家公園,3個自然保護區,15個鳥禁獵區,3個植物保護區。目前島上居民約為2400人,人口年自然增長率為―3.55%。
(1)當“雪龍號”科考船到達斯瓦巴群島的海港時,五星紅旗飄向 方向。
(2)圖中的比例尺約為 (數字式),海域①的名稱是 ,“黃河站”離北極點的最短距離約為 千米,考察站的氣候類型是 。
(3)斯瓦爾巴群島的對外交通運輸方式主要是 和 從材料三中看,斯瓦爾巴群島上的經濟以是 業和 業為主,該群島的西部比東部的年平均氣溫高的原因是 。島上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來看,其人口再生產類型是 型。
(4)中國科考隊員在斯瓦爾群島海域發現了不少通常生活在法國和美國東海岸的溫暖海域的海洋生物―“藍貽貝”,和居住在加拿大北部的因紐特人首次看到了知更鳥;獵人行走在海面的冰層上,會發生因冰太薄而掉下去的事件一樣,這個/發現反映出了什么環境問題? 。也說明生物對地理環境有明顯的 作用。
(5)斯瓦爾巴群島上煤的蘊藏量并不豐厚,將煤運到歐洲大陸的距離又很遠,在這里采煤其實是得不償失的。可是煤炭的開采并未停止,原因是
A.極地附近的煤炭有很大的科研價值
B.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也行使對群島的主權
C.雖然利潤不大,但不開采是對資源的嚴重浪費
D.挪威本土氣候寒冷,對煤炭的需求量很大
(6)材料一中的考察隊員到達斯瓦爾群島上時,以下敘述最不可信的是
A.考察隊員看到直升機正在轟走朗伊爾城附近的北極熊等兇猛動物,以防它們傷害居民
B.當天夜晚考察隊員看到絢麗多姿的北極光
C.島上的生活垃圾都要運往挪威本土,以保護斯瓦爾群島的生態環境
D.“黃河站”的正午太陽高度正在不斷減小
(7)中國北極科考隊的其中一個重要課題是“北極斯瓦爾巴德地區與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系統對比研究”(如“較大面積的冰雪表面,眾多的內陸湖泊,高海拔、高緯度的植物分布,等等”)。斯瓦爾馬德群島有“北極地區中的綠洲”之稱,而雅魯藏江大峽谷的熱帶風光一直延伸到北緯30°的大拐彎處,分析這兩種現象產生的原因?
(8)北極和亞北極地區的海洋與海冰系統、氣候系統的變化對影響我國的災害性冷空氣活動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北極地區的空間環境擾動會影響到空間天氣,并直接影響到我國航天器的應用,北極地區同時也是我國極端生物研發的理想場所。中國北極考察站―黃河站的建立正是為了研究北極的氣候和環境變化對我國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但考察站卻不建立在研究效果更好的北極點附近,卻建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為什么?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