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讀我國某區域圖(圖 17 ) ,分析回答相關問題。(10 分)
( l )圖中 A 地區近年來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葡萄酒釀造原料生產基地,該地區有利于葡萄種植的自然條件是
。( 2 )圖中 A 地區農業發展中存在較明顯的土壤鹽堿化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有 。(2 分)
( 3 )圖中 B 處在漢朝時還是水草豐美的大草原,而現在已變成一片沙漠,其人為原因是 。
( 4 )圖示區域內一甘肅、寧夏在黃河附近形成一條“工業長廊” , 根據圖中信息判.斷該地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 2 分)
分析“魯爾區產業結構調整與環境治理”案例的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魯爾區位于德國西部,立足于區內發展工業的優越條件,早在19世紀中葉,就發展成為以煤炭、鋼鐵、化學等重化工業為核心的德國最大工業區。
20世紀50年代以后,伴隨世界能源結構變化,世界鋼鐵產量過剩以及新技術革命的興起,一大批新興工業部門涌現,魯爾區單一的重化工業結構日益暴露弊端,主導產業迅速衰落,失業率上升。
為此,魯爾區一方面對煤炭和鋼鐵工業實行了“關、并、轉”等合理化改組。同時,鼓勵興建新興工業和保險、旅游等第三產業部門,并進一步加強交通建設和人才培養。
另一方面,對嚴重的環境污染進行了綜合治理,建立了完備的治污設施,大規模植樹造林等,使昔日濃煙蔽日、黑塵滿地的廠區,成為環境優美的花園。一些老工業建筑物和工業廢墟上的遺物,被改造成為別具風格的各種文化藝術景點和服務設施,如有的倉庫被用來開設餐廳,原先的高爐墻被用作攀巖愛好者的運動場所等。
魯爾區的整治已經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1)20世紀50年代以前,魯爾區成為德國最重要的重化工業基地,憑借的是當地的 、 、 和 等工業發展的優越條件。
(2)20世紀50年代以后,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主體由 取代 。魯爾區主導產業中的 工業迅速衰退。
(3)魯爾區的重化工業給環境帶來的污染主要包括(多項選擇) ( )
A.廢氣污染 B.水體污染
C.固體廢棄物污染 D.輻射污染
讀某地工業地域生產示意圖,回答17—19題
1.導致眾多工業部門在該工業地域集聚的主要原因是( )
A.各企業之間存在的生產聯系
B.企業經營者的個人因素
C.當地政府的行政規劃
D.區域內雄厚的科技力量
2.該地域工業生產聯系的突出優點是( )
A.增加產品質量,提高產品質量
B.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降耗減排
C.減少勞動力的數量,降低勞動成本
D.減輕運輸壓力,節約運輸費用
3.下列工業區的發展經驗可供該地區借鑒的是( )
A.美國硅谷 B.意大利東北工業區
C.魯爾區 D.滬寧杭工業區
分析“魯爾區產業結構調整與環境治理”案例的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魯爾區位于德國西部,立足于區內發展工業的優越條件,早在19世紀中葉,就發展成為以煤炭、鋼鐵、化學等重化工業為核心的德國最大工業區。
20世紀50年代以后,伴隨世界能源結構變化,世界鋼鐵產量過剩以及新技術革命的興起,一大批新興工業部門涌現,魯爾區單一的重化工業結構日益暴露弊端,主導產業迅速衰落,失業率上升。
為此,魯爾區一方面對煤炭和鋼鐵工業實行了“關、并、轉”等合理化改組。同時,鼓勵興建新興工業和保險、旅游等第三產業部門,并進一步加強交通建設和人才培養。
另一方面,對嚴重的環境污染進行了綜合治理,建立了完備的治污設施,大規模植樹造林等,使昔日濃煙蔽日、黑塵滿地的廠區,成為環境優美的花園。一些老工業建筑物和工業廢墟上的遺物,被改造成為別具風格的各種文化藝術景點和服務設施,如有的倉庫被用來開設餐廳,原先的高爐墻用作攀巖愛好者的運動場等。
魯爾區的整治已經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1)20世紀50年代以后,為了促進產業轉型和升級,魯爾區實施了多項整治措施,其中包括(多項選擇)( )
A.加強交通建設,新建了一批鐵路
B.發展了汽車、采油、鋼鐵、化學等一批新興工業
C.改造利用老工業建筑物等,推動了旅游、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D.區內建立了高等學校組科研所,以適應產業調整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
(2)在治理環境污染中,魯爾區主要采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
(3)我國東北的遼中南地區是發達的重工業基地。近幾十年來,遼中南與東北其他一些老工業基地也出現了與魯爾區同樣的產業結構老化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為此,我國政府做出了“振興東北”的戰略決策。借鑒魯爾區產業調整經驗,你認為振興遼中南工業基地可采取哪些整治措施?
分析“魯爾區產業結構調整與環境治理”案例的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
魯爾區位于德國西部,立足于區內發展工業的優越條件,早在19世紀中葉,就發展成為以煤炭、鋼鐵、化學等重化工業為核心的德國最大工業區。?
20世紀50年代以后,伴隨世界能源結構變化,世界鋼鐵產量過剩以及新技術革命的興起,一大批新興工業部門涌現,魯爾區單一的重工業結構日益顯露弊端,主導產業迅速衰落,失業率上升。?
為此,魯爾區一方面對煤炭和鋼鐵工業實行了“關、并、轉”等合理化改組,同時,鼓勵興建新興工業區和保險、旅游等第三產業部門,并進一步加強交通建設和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對嚴重的環境污染進行了綜合治理,建立了完備的治污設施,大規模植樹造林等,使昔日濃煙蔽日、黑塵滿地的廠區成為環境優美的花園,一些老工業建筑物和工業廢墟上的遺物,被改造成為別具一格的各種文化藝術景點和服務設施,如有的倉庫被用來開設餐廳,原先的高爐墻被用作攀巖愛好者的運動場所等。?
魯爾區的整治已經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1)20世紀50年代以前,魯爾區成為德國最重要的重化工業基地,憑借的是當地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工業發展的優越條件。?
(2)20世紀50年代以后,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主體由_________取代________。魯爾區主導產業中的_____________工業迅速衰退。?
(3)魯爾區的重化工業給環境帶來的污染主要包括(多項選擇)( 。?
A.廢氣污染 B.水體污染? C.固體廢棄物污染 D.輻射污染?
(4)20世紀50年代以后,為了促進產業轉型和升級,魯爾區實施了多項整治措施,其中包括(多項選擇)( 。?
A.加強交通建設,新建了一批鐵路?
B.發展了汽車、采油、鋼鐵、化學等一批新興工業?
C.改造利用老工業建筑物等,推動了旅游、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D.區內建立了高等學校和科研所,以適應產業調整對人才技術的需求?
(5)在治理環境污染中,魯爾區主要采取了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措施。?
(6)我國東北的遼中南地區是發達的重工業基地。近幾十年來,遼中南與東北其他一些老工業基地也出現了與魯爾區同樣的產業結構老化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為此,我國政府作出了“振興東北”的戰略決策。借鑒魯爾區產業調整經驗,你認為振興遼中南工業基地可采取哪些整治措施??????
一.選擇題:
1~5 ACBDD 6~10 BACDB 11~15 AABCD 16~20 ACABD
選擇題簡析:能力考查目標+高考考點要求+解題思路技巧
1.獲取和解讀信息:考查對小農經濟的理解,關鍵是“夫耕婦紡”即“男耕女織”。
2.辨別歷史時間和事件,分析歷史結論:考查古代官營手工業,關鍵是理解“工商食官”。
3.運用所學知識,解讀材料信息:考查古代“市”的形成與發展,關鍵詞“日午”、“日入”。
4.解讀材料信息,掌握歷史研究方法:管仲的核心觀點是強調重農抑商與爭奪霸權的關系,該研究者對史料的理解和得出的結論不夠準確,材料對于其結論而言也不充分。
5.獲取和解讀信息:考查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關鍵是把圖表趨勢和數字語言同義轉化
成中文語言。
6.運用所學知識,理解歷史問題:考查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
7.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描述歷史事物的特征:考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史。
8.獲取和解讀信息:考查洋務派近代工業的創辦,關鍵是讀懂“求富”、“民生”等詞。
9.獲取和解讀信息:考查近代民族工業的地位和作用,關鍵是讀懂“享優例豁除”。
10.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事物:考查對土地改革、三大改造、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理解。關鍵是讀懂“土地所有制根本性變革”這一要求。
11.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事物:考查對三大改造、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理解。判斷“社”的類別關鍵看時間信息(如2008年江蘇省高考“老孫歸社”一題)或“自愿”、“報名”等詞以及人物的服飾。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是實行農民自愿原則,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組織,無所謂農民自愿與否。
12.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事物:考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3.辨別歷史時間和事件,分析歷史結論:考查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關鍵是讀懂“20世紀90年代初”和“思想和實踐”這兩個限制詞。
14.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事物: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關鍵是讀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材中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之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正式開辟”也表明改革開放以后形成的科學理論才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范疇。在改革開放之前就已經形成的毛澤東思想不屬于這一理論體系的范疇。
15.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事物:考查中國近現代社會習俗的變遷。陽歷即公元紀年是西俗,陰歷是中俗,陰歷中有二十四節氣以及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民國元年”是國號紀年,“宣統三年”帝王年號紀年。
16.運用所學知識,理解歷史問題:考查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習俗變遷特點及其原因。
17.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事物:考查新航路的開辟,關鍵是理解“大!迸c“開頭”。
18.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事物: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關鍵是辨別歷史時間。
19.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問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關鍵是理解社會轉型的含義。
20.運用所學知識,理解歷史問題:考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原因與途徑的區別。
二.非選擇題:(解題技巧:回答詞提前并條理化,切入點找準并序號化)
21.(1)商業概況:貿易地區廣大,商旅出行方便安全;商品交易頻繁,數量較大。(4分)
(2) 特點:數量增長;類型多樣。(2分)
原因: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投放市場;(1分)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1分)
(3) 新變化:大量外國商品涌入中國市場。(2分)
影響:中國經濟被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呈現半殖民地特征;(1分)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客觀上促進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分)
22.(1)態度:商周統治者重視農業,也鼓勵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2分)
(2) 時期及政策:商鞅變法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2分)
基本含義:強調要發展農桑、重視耕織,并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2分)
(3)各自觀點:黃宗羲:農工商皆本;雍正:重農抑商。(2分)
評價:黃宗羲的觀點有利于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是歷史的進步;
雍正帝的觀點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是落后的。(2分)
改變時間:甲午戰爭以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被迫改變“重農抑商”的
傳統經濟政策。(1分)(學生答出甲午戰爭以后即可)
重要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獲得了初步發展。(1分)
23.(1)認識:采煤業可以為各項實業提供能源;(2分)
可以滿足日常所需,為發展經濟、軍事籌措資金。(2分)
(2)政策變化:從禁止采礦到允許興辦機器采煤。(2分)
成效:民族煤礦企業得到發展,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國內市場需要。(2分)
(3)基本情況:采煤業有一定的發展;(2分)電力工業興起,但仍較落后。(2分)
24.(1) 原因: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資源物產豐富,重工業比較發達,基礎較好;(2分)
“一五”計劃中有蘇聯援建的項目,東北地區與蘇聯等國為鄰,地理位置優越。(2分)
(2) 變化趨勢:1957年至1958年我國農業主要農產品產量處于上升趨勢;
1958年至1961年我國農業主要農產品產量處于較快下降趨勢。(2分)
主要原因:“一五”計劃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產量上升原因);
“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左”傾錯誤泛濫(產量下降原因)。(2分)
(3) 根本性轉變:逐步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2分)
重要意義:有利于發展我國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有利于改善民生。(2分)
25.(1)歷史本質:英國通過工業革命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或現代化進程)。(2分)
內在聯系:圈地運動為英國工業革命和現代化提供了資金、市場和勞動力。(2分)
(2)變化趨勢:1890年以前歐洲的鐵路發展水平世界領先,(1分)
1890年以后美國的鐵路總里程數后來居上、超過歐洲。(1分)
主要原因:歐洲(特別是英國)世界領先是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分)
美國后來居上、超過歐洲是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分)
(3)評價: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也帶來環境破壞、工人權益受損等社會問題。(2分)
啟示:要重視科技創新;要以人為本,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發展之路。(2分)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