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根據相關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領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在無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統萬城)。赫連勃勃曾嘆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嶺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滅夏以后,這里成為牧場,唐初為農業區,唐末以后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烏素沙漠)。
——摘編自白壽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材料二
隋至宋初統萬城地區人口統計略表
時間 | 戶數 | 口數(每戶以5口估算) |
隋 | 11 673 | 58 365 |
唐中期 | 12 635 | 63 175 |
北宋初期 | 2l 386 | 106930 |
——摘編自《隋書》《舊唐書》《太平寰宇記》等
材料三
1886年美國首次出現沙塵暴,1894年和1913年美國中西部地區又分別發生兩次沙塵暴。1931年發生嚴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強風,加劇了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蕪。據美國官方統計,如果以能見度小于一英里為準的話,這樣的沙塵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個沙塵暴肆虐范圍達1000萬英畝。沙塵暴造成美國農業減產和農業收入減少。頻繁的沙塵暴對很多美國人來說,如同惡夢一般。當時的一首歌這樣唱道:“這漫天塵土侵入我的家鄉,從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場塵暴來勢洶洶……好像烏云遮住太陽。”
——摘編自(美)唐納德·沃斯特《塵暴》
(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統萬城建于哪一歷史時期,說明該城所在地區自建城至北宋年末自然環境的變化及其原因。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20世紀30年代美國沙塵暴頻發的歷史原因及影響。
材料四
田納西河流域位于美國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紀后期起,流域內人口激增,開發利用強度加大(圖1),致使環境惡化,水旱災害頻發,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到20世紀30年代初,該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國平均水平的45%。1933年開始,在田納西河管理局的統一協調和嚴格管理下,實施了以治理田納西河為核心的流域綜合整治和開發(圖2)。取得了全流域水電、火電、核電并網供電,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質,發展旅游業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紀80年代,談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迭到全美國的平均水平。
圖1
圖2田納西河流域示意圖
(3)分析圖8,說明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
(4)依據資料和圖9信息,指出對田納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說明其效益。
材料五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發展面臨一系列新問題,如南北差距繼續擴大、世界人口劇增、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等。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對世界環境和發展中國家的關鍵問題進行全面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專題報告。系統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和基本綱領,并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2年,在巴西召開的有183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里約熱內盧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可持續發展觀被不同國家所認同。
(5)聯系材料五,運用國際社會的有關知識,說明為什么可持續發展觀能夠被不同國家所認同。
材料六
就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論斷:恩格斯說:“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馬克思說:“我們這個世界面臨的兩大變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6)聯系材料五、六,運用所學的哲學知識,說明應該如何理解和處理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
閱讀相關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世界人口最多的
10個國家人口數量及自然增長率表材料二:
2007年10月17日,美國人口總數達到3億。有關國家媒體將此樂觀地稱作“一個新的里程碑”。一些評論家認為,美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象征著美國比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上更具活力。(1)材料一所述國家中,人口增長模式屬現代型的有________個。中國和俄羅斯人口問題的主要表現分別是________。
(2)材料二表明,一些評論家認為美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象征著美國比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上更具活力。分析上述觀點的主要依據________。
材料三:美國東北部地區為歐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腳點,是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方。那里有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煤礦,五大湖西部的鐵礦,大西洋沿岸的優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運系統,內地肥沃的平原等有利的自然條件。這個地區的面積占全國的
1/4,但人口占全國近一半,全國大部分的汽車制造、化學工業以及一些重要的軍事工業都分布在這里。(3)美國人口向東北部地區聚集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現代,美國退休的老年人又沿著箭頭方向遷移到南部A處,南部對其遷移的主要影響因素是________。
(5)圖中反映的人口遷移類型是________(按地理范圍劃分)。
閱讀相關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1分)
材料一: 2007年10月17日,美國人口總數達到3億。有關國家媒體將此樂觀地稱作“一個新的里程碑”。一些評論家認為,美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象征著美國比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上更具活力。
(1)美國人口增長模式屬 型。(2分)
(2)材料一表明,一些評論家認為美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象征著美國比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上更具活力。分析上述觀點的主要依據
。(4分)
材料二:美國東北部地區為歐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腳
點,是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方。那
里有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煤礦,五大湖西部
的鐵礦,大西洋沿岸的優良港口,五大湖
便利的水運系統,內地肥沃的平原等有利
的自然條件。這個地區的面積占全國的
1/4,但人口占全國近一半,全國大部分的汽車制造、化學工業以及一些重要的軍事工業都分布在這里。
(3)美國人口向東北部地區聚集的主要原因是____
。(4分)
(4)現代,美國退休的老年人又沿著箭頭方向遷移到南部A處,南部對其遷移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2分)
閱讀相關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07年10月17日,美國人口總數達到3億。有關國家媒體將此樂觀地稱作“一個新的里程碑”。一些評論家認為,美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象征著美國比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上更具活力。(1)美國人口增長模式屬________型。
(2)材料一表明,一些評論家認為美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象征著美國比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上更具活力。分析上述觀點的主要依據________。
材料二:美國東北部地區為歐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腳點,是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方。那里有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煤礦,五大湖西部的鐵礦,大西洋沿岸的優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運系統,內地肥沃的平原等有利的自然條件。這個地區的面積占全國的
1/4,但人口占全國近一半,全國大部分的汽車制造、化學工業以及一些重要的軍事工業都分布在這里。(3)美國人口向東北部地區聚集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現代,美國退休的老年人又沿著箭頭方向遷移到南部A處,南部對其遷移的主要影響因素是________。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 年之間,CHINA名稱就因此得來。從原始的彩陶、秦磚漢瓦、唐三彩、青白瓷……無不反映著一個時代所 特有的社會生存環境與人文環境。
材料一 古代中國制瓷業的產生與發展簡表
新石器時代 | 發明了陶器,制瓷業起源。 |
東漢晚期 | 出現成熟的青瓷 |
南北朝 | 成功燒出白瓷,為制瓷業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 |
隋唐 | 工藝成熟、制瓷業成為獨立生產部門,瓷器成為日常生活用品。唐末以后,瓷器一度取代絲綢成為中國海外貿易中最大宗的物品。 |
宋代 | 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系統,景德鎮成為"瓷都"。 |
元代 | 進入彩瓷時期,燒出了青花和釉里紅。 |
明代 | 創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
清代 | 創造了粉彩和法瑯彩。 |
材料二 中世紀以來,歐洲興起一股收藏中國瓷器的熱潮。文藝復興時意大利畫家的作品《群神宴》(下圖),畫了盛水果和湯的三件中國明朝的青花瓷。
《東西方博覽會展品目錄》中評論說,“從16世紀起,歐洲瓷器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既在裝飾圖案又在物質方面為模仿中國瓷器而作出努力的歷史”。
18世紀初,法國有一首詩:“來啊,觀賞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絢麗,它來自一個新的天地,從未見過如此優美的藝術。多么誘人,精致超俗,來自中華,它的故土。”
(1)依據材料一歸納中國古代制瓷業發展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制瓷業對古代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2)對于古代中國瓷器的評價認識,材料二能夠說明哪些問題?
材料三 瓷器是高嶺土(礦物)經過加工成型,再經高溫燒制而成。下圖示意為中國古代與現代陶瓷主要生產地分布。
(3)在中國古代瓷窯由少量的官窯逐步發展到眾多的民窯,而且,瓷器成為對外貿易交往的主要商品。指出這些現象所體現的兩種文化擴散類型。
(4)比較圖中古代瓷窯和現代瓷窯區位選擇的不同點,并簡析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5)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家居陶瓷消費從注重實用,向更加注重文化品位的高端消費發展。聯系實際,從經濟學角度談談家居陶瓷消費水平提高的原因。
(6)結合材料一,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知識說明我國制瓷業發展的必然性。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