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08年5月1日23時58分,目前世界上已建和在建的最長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試運營,大橋北起浙江省嘉興市海鹽鄭家埭,跨越杭州灣海域,止于寧波市慈溪水路灣,全長36千米。讀右圖,回答第14題。
14.從圖中的A城駕駛汽車到C城,只有兩種選擇方案:過甲處的跨海大橋或經B城繞道走。甲處大橋造好后,有關費用、距離如下表所示,通過計算可知,由A到C過橋的費用和繞道的費用分別是
|
|
|
|
汽油價值 | 5元/升 |
|
|
耗油 | 10千米/升 |
|
|
汽車折舊率 | 1元/千米 |
|
|
時間價值 | 20元/小時 |
|
|
車速 | 100千米/小時 | 路程 |
|
AB | 90千米 |
|
|
BC | 110千米 |
|
|
AC | 100千米 |
|
|
A.170元和340元 B.340元和170元 C.140元和270元 D.190元和80元
小實驗:(如下圖準備裝置)在兩只燒瓶里分別充滿CO2和空氣,塞緊帶有溫度計和膠頭滴管的橡皮塞(溫度計上原來顯示溫度相同)。再把兩只燒瓶放在紅外線下照射,觀察溫度升高的情況。結論:兩瓶在相同光線照射同樣長時間下,裝CO2的溫度比較高。據(jù)此完成18~20題。
1.該實驗反映的現(xiàn)象是
A.酸雨污染 B.溫室效應
C.大氣污染 D.臭氧層破壞
2.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量燃燒礦物能源 ②過度砍伐森林 ③過度發(fā)展核電 ④火山噴發(f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下列不屬于應對全球變暖的措施是
A.多使用清潔能源 B.防止森林火災 C.人工降雨 D.植樹種草
為了把大尺度的時間變化過程“濃縮”在幾分鐘內完成,下面設計了關于“內力作用過程和地質構造”的探究學習過程,請根據(jù)有關地理知識,完成相關實驗項目,并回答有關問題。(20分)
實驗報告
實驗材料:4cm×30cm的竹片2片(也可以用木片替代)
實驗步驟:
(1)兩手握竹片兩端加力,竹片產生變形。
(2)繼續(xù)用力,先慢后快,竹片折斷。
(3)竹片折斷瞬間,兩手虎口處有震感。
(4)竹片與巖石都具有“剛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變形過程與巖石的受力變形過程比較相似。
實驗結論:褶皺、斷層和火山(地震)都是內力作用的結果。
(1)根據(jù)實驗過程和現(xiàn)象,在下面的方框內分別畫出相對應的地質構造。
(2)褶皺、斷層和火山活動都可以形成高山,將下列世界名山與對應的地質構造相連。
A喜馬拉雅山 ①斷層
B泰山 ②火山
C富士山 ③褶皺
(3)分析說明背斜成谷的原因。
(4)判斷地球上最容易發(fā)生地震和火山活動的部位。
下圖為某地一天中兩個不同時刻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據(jù)此判斷以下題。
【小題1】該地的緯度位置是
A.700N | B.750N |
C.700S | D.750S |
A.1200W | B.00 | C.600E | D.1800 |
實驗原理分析。
步驟一 如右圖所示,在一個平底盆中加適量的水,直至水蓋滿盆底。把一個裝滿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驟二 用透明的塑料紙蓋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塊小石頭放在塑料紙上,壓住塑料紙;小石頭要放在裝沙小瓶正上方。
步驟三 將盆放在陽光下直曬,過足夠長的時間后觀察。
觀測結果 首先是塑料紙上有水珠凝結,然后水珠沿著小石塊下壓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裝沙的小瓶下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變濕。
(1)這個實驗模擬了什么現(xiàn)象?具體環(huán)節(jié)是什么?
(2)大自然中這種現(xiàn)象的重要意義是:讓地球表面各緯度之間發(fā)生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換。
(3)對于沙子而言,水的作用相當于地質作用中的________________。
(4)假如該實驗模擬發(fā)生在黃土高原上地表水土流失景觀的形成過程,填入字母完成下表: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