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讀“淮河治污步履沉重”的資料,回答問題。
淮河位于我國腹部,流經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省,流域面積26萬平方千米歷史上的頻繁旱澇給淮河沿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建國以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先后在淮河修建了4000座水閘,大提高了淮河的防旱排澇能力。然而隨著流域經濟的迅猛發展,高污染低產出的企業急劇膨脹,加之城市生活的大量排放,淮河污染現象日益嚴重。從80年代開始,淮河的水污染事故不斷發生,嚴重影響到沿岸人民的生產、生活用水。進入90年代,蚌埠,淮南、盱眙等地曾發生嚴重的水荒事件。當地人民說淮河水質變化的情況是:“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
為了治理淮河水污染,1995年8月8日國務院頒布了我國第一部流域性法規《淮河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淮河走上了依法治水的軌道。根據國務院對“三河三湖”的水污染治理的總體部署,1996年7月1日之前,關閉了沿岸所有產量在5000噸以下的小造紙廠。1997年12月31日零點之前實現了淮河流域所有重點工業企業廢水基本達標排放。1998年1月1日對依然超標排污的企業關停,實施淮河治污“零點行動”。2000年底,國務院要求淮河水恢復清澈。
奔波于豫、皖、蘇淮河沿岸,我們既為看到了粼粼碧波的河段感到欣喜;也為至今泛著黑色的河水深感憂慮。喜的是作為中國第一條全流域治理的河流,淮河治理已從熱鬧歸于理性,流域內的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開始考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質量平衡、和諧,有些地方采取了環保治污走市場化道路的措施,憂的是有些地方污染還相當嚴重,工業達標排污反彈,一些被關停的“十五小”企業爭市場,個別地方政府因局部利益干擾淮河的整體治污。
看來淮河要實現水變清,還要做出巨大的努力,這種努力不僅僅是簡單的關閉幾個污染企業,更重要的是沿淮流域各級政府領導和企業經營者要把它放在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高度來對待。
1.淮河流域的環境問題反映的是哪一類? ,造成的原因是 。“80年代魚蝦絕代”的主要原因是 。
2.淮河流域水旱災害多發的氣候原因是 。
3.淮河干流流經 、 、 三省,下游匯入 湖,經高郵湖入運河取道 入海。
.閱讀分析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黃河源出巴顏喀拉山,于山東墾利縣境入海。其干流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平方千米。黃河養育著中華民族,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黃河是中國歷史上決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黃河下游流經河北平原入海,河道無所約束,漫流改徙無定,時常多股河道并存。戰國時期,黃河下游兩岸筑堤,河道逐漸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河水濁重,號為一石水而六斗泥”。漢文帝時黃河下游出現大規模決口。東漢初年,王景治河,隨地勢高低,截彎取直,修筑堤防,開辟了一條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黃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轉牧,水土流失相對減緩。至唐末,800年間黃河下游河道相對穩定。
北宋初年,隨著黃河下游河道逐漸淤高,出現懸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東京留守杜充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開河堤。黃河決口,東經豫東北、魯西南地區,匯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間,黃河不再進入河北平原,奪淮入海,多次決口、改道,改變了黃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黃淮平原,洪水吞沒大片土地,奪去千百萬人的生命和財產。洪水過后形成的許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農田、房屋,淤沒城市,淤塞運河,阻塞交通。明清時期,黃淮平原“農業生產日趨衰落,成為全國貧困地區之一”。
——摘編自鄒逸磷《中國歷史地理概論》
(1)為什么明清時期黃淮平原“農業生產日趨衰落,成為全國貧困地區之一”?
(2)據《河防一覽》記載,黃河平時“沙居其六”,伏汛時“水居其二”,試說明原因。
(3)自開封以下的黃河河段向東北流入渤海,與南下奪淮入海相比會新增一種水患。指出該水患的名稱并說明其發生的季節與原因。
我國江南某城市,市區有南宋皇帝“躬耕”以示“勸農”的籍田遺址。近期該城市在遺址附近仿建了八卦農田。讀圖4,回答下面試題。
該城市新建入卦農田的主要目的是
A.滿足城市糧食及副食品需求
B.豐富城市景觀,發展旅游業
C.治理城市的環境污染問題
D.調整當地農業的產業結構
當地桃花盛開時節
A.黃、淮、海等河流出現汛期
B.非洲南部草原即將進入旱季
C.正值錢塘大潮最佳觀賞時節
D.南亞等地區盛行東南季風
東方網2010年10月23日消息: 新中國治淮60周年紀念大會23日在安徽蚌埠舉行。結合該圖回答問題。?
1.關于圖中淮河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耕作業與畜牧業的分界線
B.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
C.南、北方的分界線
D.治理重點是流域防洪除澇?
2.關于安徽省地理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馬鞍山是著名的銅礦產地?
B.2007年夏季風來得早,去得遲,洪澇嚴重
C.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
D.淮河流域水土資源的配合優于長江流域?
讀“淮河治污步履沉重”的資料,回答問題。
淮河位于我國腹部,流經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省,流域面積26萬平方千米歷史上的頻繁旱澇給淮河沿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建國以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先后在淮河修建了4000座水閘,大提高了淮河的防旱排澇能力。然而隨著流域經濟的迅猛發展,高污染低產出的企業急劇膨脹,加之城市生活的大量排放,淮河污染現象日益嚴重。從80年代開始,淮河的水污染事故不斷發生,嚴重影響到沿岸人民的生產、生活用水。進入90年代,蚌埠,淮南、盱眙等地曾發生嚴重的水荒事件。當地人民說淮河水質變化的情況是:“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
為了治理淮河水污染,1995年8月8日國務院頒布了我國第一部流域性法規《淮河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淮河走上了依法治水的軌道。根據國務院對“三河三湖”的水污染治理的總體部署,1996年7月1日之前,關閉了沿岸所有產量在5000噸以下的小造紙廠。1997年12月31日零點之前實現了淮河流域所有重點工業企業廢水基本達標排放。1998年1月1日對依然超標排污的企業關停,實施淮河治污“零點行動”。2000年底,國務院要求淮河水恢復清澈。
奔波于豫、皖、蘇淮河沿岸,我們既為看到了粼粼碧波的河段感到欣喜;也為至今泛著黑色的河水深感憂慮。喜的是作為中國第一條全流域治理的河流,淮河治理已從熱鬧歸于理性,流域內的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開始考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質量平衡、和諧,有些地方采取了環保治污走市場化道路的措施,憂的是有些地方污染還相當嚴重,工業達標排污反彈,一些被關停的“十五小”企業爭市場,個別地方政府因局部利益干擾淮河的整體治污。
看來淮河要實現水變清,還要做出巨大的努力,這種努力不僅僅是簡單的關閉幾個污染企業,更重要的是沿淮流域各級政府領導和企業經營者要把它放在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高度來對待。
【小題1】淮河流域的環境問題反映的是哪一類? ,造成的原因是 。“80年代魚蝦絕代”的主要原因是 。
【小題2】淮河流域水旱災害多發的氣候原因是 。
【小題3】淮河干流流經 、 、 三省,下游匯入 湖,經高郵湖入運河取道 入海。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