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圖1與圖2反映了本區不同季節的氣壓分布情況(單位:百帕),圖中M城(海拔44米)和Q 城(海拔199米)的年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分別是:26.6℃、2100 mm和27.2℃、765 mm。完成下列各題。
圖3中最能反映M城與Q城氣候特征的一組圖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造成M城與Q城氣候異同的主要原因是
A.所在的緯度位置,是決定兩地年溫差均較小的主因
B.赤道無風帶的移動,是決定兩地年平均溫度差異的主因
C.距海遠近,是造成兩地年降水量差異的主因
D.海拔差異,是造成兩地年平均氣溫差異的主因
表:2010年四個省份地理數據統計情況。讀表判斷下列各題
???????? 省份 地理要素 | ① | ② | ③ | ④ |
>65歲人口比重 | 9.3% | 7.8% | 6.3% | 7.6% |
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比 | 6∶54∶40 | 29:30:41 | 11:55 :34 | 14:58:28 |
人口年均增長率 | 1.53% | 0.98% | 0.83% | 0.16% |
城市化率 | 62% | 49.1% | 44.7% | 48% |
1.①、②、③、④四個省份對應正確的是
A.①浙江、②海南、③青海、④河南???? B.①青海、②浙江、③海南、④河南
C.①海南、②浙江、③青海、④河南???? D.①浙江、②青海、③河南、④海南
2.下列關于各省的說法不正確
A.①省份人口年增長率大主要是外來人口遷入造成
B.②省份第三產業比重最高,說明經濟發展水平最高
C.③省份目前經濟發展水平最低????
D.四個省份中①省份老齡化程度最重
圖1與圖2反映了本區不同季節的氣壓分布情況(單位:百帕),圖中M城(海拔44米)和Q 城(海拔199米)的年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分別是:26.6℃、2100 mm和27.2℃、765 mm。完成下列各題。
1.圖3中最能反映M城與Q城氣候特征的一組圖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造成M城與Q城氣候異同的主要原因是
A.所在的緯度位置,是決定兩地年溫差均較小的主因
B.赤道無風帶的移動,是決定兩地年平均溫度差異的主因
C.距海遠近,是造成兩地年降水量差異的主因
D.海拔差異,是造成兩地年平均氣溫差異的主因
表1為南京市1990年以來部分年份人口年齡結構統計數據,讀表回答10~11題。
年份 |
常住人口 數(萬人) |
各年齡組人口比例(%) |
總撫養比(%) |
||||
0—14 |
15—49歲 |
60歲以上 |
合計 |
0—14歲 |
60歲以上 |
||
1990 |
516.81 |
20.77 |
69.19 |
10.04 |
44.53 |
30.02 |
14.51 |
1995 |
564.29 |
19.08 |
68.89 |
12.03 |
45.16 |
27.7 |
17.46 |
2000 |
612.62 |
15.43 |
72.38 |
12.19 |
38.16 |
21.32 |
16.84 |
2005 |
689.8 |
11.81 |
75.11 |
13.08 |
33.14 |
15.72 |
17.42 |
2006 |
719.06 |
12.69 |
72.39 |
14.92 |
38.15 |
17.53 |
20.62 |
2007 |
741.3 |
11.58 |
74.04 |
14.38 |
35.06 |
15.63 |
19.43 |
注:撫養比是指非勞動適齡人口數之比。
資料來源:南京市人口普查資料和人口抽樣調查數據。
1.南京市自1990年至2007年 ( )
A.人口自然增長率高,人口增長迅速
B.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升高
C.人口出生率上升,人口老齡化得到緩解
D.人口增長較快,有較多人口遷入
2.下列關于南京市人口撫養比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0—14歲的人口撫養比持續下降
B.60歲以上的人口撫養比持續上升
C.2007年0—14歲的人口撫養比低于60歲以上的
D.人口撫養比與人口的性別構成有密切的關系
表1為某日世界部分城市日出日落時間表(北京時間),回答1-2題
表1
|
X城 |
Y城 |
M城 |
N城 |
日出時間 |
07:12 |
07:05 |
06:36 |
08:36 |
日落時間 |
18:08 |
18:11 |
17:40 |
19:44 |
1. 該日,X城的晝長時間為
A.7小時12分 B.10小時56分 C.13小時04分 D.18小時08分
2. 依據表中資料,判斷下列四城市緯度最低的是
A.X城 B.Y城 C.M城 D.N城
*1 ⑴B ⑵C
*2 答案:(1)降水量由北、東、南沿海向內陸減少,呈半環狀分布。
(2)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
(3)東南沿海地區開發歷史悠久,是殖民者最早登陸的地區;氣候溫暖濕潤;交通便利。
(4)分布于澳大利亞的西南、東南部。有利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濕潤;②土壤肥沃;③地勢平坦;④距海洋較近,交通便利;⑤機械化水平高;⑥科技先進。
一、單項選擇題
1.B 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的影響,具有季節性、周期性和地域性等特點。
2.D 我國玉米帶主要在松遼平原,美國有冬小麥和春小麥帶.澳大利亞、阿根廷都為世界主要小麥出口國。
3.B 調整前,該地主要種植水稻,作物品種單一,應以小農經營為主。
4.C 調整后,該地作物種類多,應是市場需求多樣化所致。此外,由圖示下的文字提示可知,農業技術水平提高促進該地區發展成為“高新有機農業區”。
5.C 根據作物生長習性,推測作物分布,可用排除法作答。從表格中數據可知,該農產品主要集中在印度、中國和斯里蘭卡,只可能是茶葉。
6.B 茶葉適合生長在酸性土壤環境中,在我國主要分布在亞熱帶的丘陵地區。
7.C 根據亞歐大陸出現高壓判斷,此時南半球正處于夏季,南極地區適于科考。
8.B 圖中甲地的坐標大約是(35°N,120°E),其對稱點是(35°S,60°w),應位于阿根廷境內的潘帕斯草原,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為大牧場放牧業。
9.C 從省區輪廓可以看出,該省為甘肅省.水源不足是影響其農業發展的突出自然因素。
10.D 農業收益與投入、產出及產值相關.根據表中的數據計算,可以判斷出④收益最大。
11.B 根據圖表、文字信息說明該農場位于美國的玉米帶,應該是位于D地。
12.D 人們長時間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性不會改變,因此②錯誤。交通的革新,使得西部牧場肥育牲畜可就地屠宰,然后迅速將新鮮的肉運往消費市場。
13.A 該農業屬集約農業、商品化農業,以種植作物為主。
二、綜合題
14.解析:第(1)題,長江流域棉區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屬亞熱帶濕潤區,年降水量在800~1
答案:(1)由左到右、由上到下依次為A B D C F E G
(2)新疆棉區 降水少,晴天多,太陽輻射強
(3)有利影響:夏季高溫多雨有利于棉花生長;秋季雨水少.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長和收摘。
不利影響:春季降水少,不利于棉花苗期牛長。
15.解析:第(1)題.從圖中可以看出,2008年與1976年相比,最明顯的變化是荒山已全部被開發,水稻種植面積減少,果園、林地、奶牛場、牧場出現。第(2)題.由于華北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適宜種植小麥、水果,而水稻由于需水量大而減少。第(3)題,奶牛場是屬于市場指向型的.應接近城鎮、交通方便的地方。第(4)題,B地是山地丘陵區.又是溫帶.適合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生長。
答案:(1)由單一的種植業向多種經營發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
(2)華北地區為溫帶季風氣候區,適宜種植小麥、水果,水稻因需水量大而減少。
(3)分布在城鎮附近,交通方便。
(4)溫帶落葉闊葉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16.解析:第(1)題,由雨量最高值處向下引垂線,與地形剖面相交于一點.從左側縱軸上讀出該點的高度即可。該處多暴雨的原因,應與該地地形及盛行風方向有關。第(2)題,南方低山丘陵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熱量、降水充足.不足之處是洪澇、干旱、臺風等氣象災害較多;物種豐富,但開發利用較粗放;土地類型多樣,紅壤分布面積大;降水較多,水資源豐富。第(3)題,該地水土流失的最重要原因是人口密度大,耕地不足.能源缺乏。
答案:(1)650(600~650之間)夏季風帶來暖濕氣流;位于山地迎風坡,多地形雨
(2)見,下表:
農業資源
優勢
問題
氣候資源
光、熱、水資源豐富,且地區配合較好
氣象災害頻發
生物資源
利用和開發較為粗放,經濟效益低
土地和土壤資源
土地類型多樣
紅壤分布面積大
水資源
豐富,利于開發利用
(3)如圖: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