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讀我國西氣東輸主干管線工程示意圖(如下圖),完成下面(1)~(5)題。
(1)我國天然氣資源分布總的格局是
[ ]
A.東多西少,南多北少 |
B.東北多,西北少 |
C.長江以南多,長江以北少 |
D.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
(2)西氣東輸工程的主要氣源在
[ ]
A.塔里木盆地 |
B.柴達木盆地 |
C.四川盆地 |
D.哈密盆地 |
(3)西氣東輸工程經過的西部省區是
[ ]
①新疆 |
②山西 |
③甘肅 |
④寧夏 |
⑤內蒙古 |
⑥陜西 |
A.①②⑥ |
B.③⑤ |
C.①③④⑥ |
D.①⑤⑥ |
(4)下列因素中,修建西氣東輸主干管線走向所考慮的主要經濟因素是
[ ]
A.地形類型 |
B.城市分布 |
C.資源狀況 |
D.人口 |
(5)有關西氣東輸工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能積極推動新疆及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
B.加速改善東部地區的能源結構,緩解能源緊張狀況
C.可有效地改善我國東部城市的大氣污染狀況,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D.該管線東西跨距大,沿線各自然帶大致呈緯度地帶性變化
下圖是我國某城市的發展過程中1990年和2008年比較圖,讀圖回答⑴~(2)題。
⑴.圖中直接表現出來的城市化的主要標志的是
A.城市人口規模擴大 B.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C.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城市規模擴大
⑵.圖中大型商場的布局符合
A.市場最優原則 B.交通最優原則 C.消費最優原則 D.便民原則
下圖是我國某城市的發展過程中1990年和2008年比較圖,讀圖回答10~13題。
10.圖中直接表現出來的城市化的主要特點的是( )
A.城市人口規模擴大 B.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C.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城市規模擴大
11.圖中大型商場的布局符合( )
A. 市場最優原則 B. 交通最優原則
C. 消費最優原則 D. 便民原則
12.從1990年到2008年該城市的工業部門大部分由城區遷移到郊區,主要原因是( )
①城市用地緊張,地價上漲 ②城市交通網的不斷完善
③為了緩解城市地區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 ④郊區交通更加便利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2008年城市規劃圖中的城市交通網屬于( )
A. 方格-放射式 B.環行-方格式
C. 環行-方格-放射式 D.環行-放射式
下圖是我國某城市的發展過程中1990年和2008年比較圖,讀圖回答15~17題。
15.圖中直接表現出來的城市化的主要特點的是
A.城市人口規模擴大 B.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C.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城市規模擴大
16.圖中大型商場的布局符合
A. 市場最優原則 B. 交通最優原則
C. 消費最優原則 D. 便民原則
17.從1990年到2008年該城市的工業部門大部分由城區遷移到郊區,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用地緊張,地價上漲 ②城市交通網的不斷完善
③為了緩解城市地區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 ④郊區交通更加便利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下圖是我國某城市的發展過程中1990年和2008年比較圖,讀圖回答15~17題。
15.圖中直接表現出來的城市化的主要特點的是
A.城市人口規模擴大 B.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C.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城市規模擴大
16.圖中大型商場的布局符合
A. 市場最優原則 B. 交通最優原則
C. 消費最優原則 D. 便民原則
17.從1990年到2008年該城市的工業部門大部分由城區遷移到郊區,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用地緊張,地價上漲 ②城市交通網的不斷完善
③為了緩解城市地區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 ④郊區交通更加便利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⑴B ⑵C *2、⑴C ⑵D
一、單項選擇題
1.B 2.B b方向等時速線稀疏.說明該方向車速慢,可能是由于人流量、車流量大所致;影響地價的因素有距市中。的遠近和交通通達度。
3.A 4.D 5.C P地無河流,不能進行河海聯運;化工小區大氣污染和水污染比較嚴重.應布局在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及遠離河流的上游,且④處靠近海港,海運便利;圖中等地租線在與公路、鐵路、河流交匯處向外凸,受交通因素影響明顯。
6.D 7.A 8.C AB線顯示,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下降;建設生態城市不能“因噎廢食”控制城市化進程,而集中布置城市用地有可能使問題更嚴重;解決交通擁堵應從引導、疏導等方面進行,但不能因此而禁止外省車輛進京。
9.C 10.B做題時.既要看箭頭的長短.又要看箭頭的斜率。根據圖中信息可以看出大中小城市的城市化發展速度都比較快;乙城市發展過快,規模過大,容易出現嚴重的城市化問題。
11.C 12.B 第11題,從圖上可看出,1995年后我國城市化發展速度最快,我國城市化水平較低.2003年城市人口約占4 0%左右;第12題,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標志之一是城市人口增加,即從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
13.A各國地域文化不同,對各國城市的建筑風格產生很大影響。
二、綜合題
14.解析:第(1)題.CBD是中心商務區的英文字母縮寫。第(2)題.住宅區的布局是否舍理.應主要考慮環境、質量等因素的影響。第(3)題,從城市三大功能區的角度看,圖示中并不缺少功能區。故缺少的功能區應從其他方面進行考慮。從圖示中看.工業區與住宅區之間缺少綠化區。
答案:(1)中心商業區。 空間分布特點:多分布于市區的中心地帶。
主要職能:是城市的商業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展銷中心、購物中心、文化中心和服務中心等。
(2)較為合理。大部分住宅區位于市區的東西兩側,處在東南季風和西北季風的垂直方向上。(亦可答:有不合理之處。部分住宅區處在西北季風的下風向。)
(3)綠化區。地理意義:美化環境,吸煙除塵,凈化空氣,提高空氣質量.減弱噪聲,降低熱島效應。
15.解析:第(1)題,此題既是中心地理論的基礎知識,也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由圖可以看出,城鎮級別高低與城鎮數目多少的關系與分布關系。第(2)題,日常生活用品商店、水果店、報刊、理發店代表了三種級別居民點中最低級的.其服務范圍最小:大學、體育場、電視臺級別最高,服務范圍最大。高級中心地功能多而全。第(3)題,高級居民點服務范圍大.彼此相距較遠.數目少。
答案:(1)城鎮級別越高,數目越少,城鎮級別越低,數目越多;高級居民點大多布局在低級居民點的中央。
(2)A、B、C B、C C
(3)級別越高的城鎮間平均距離越遠,級別越低的平均距離越近
16.解析:本題以某地區城市發展變化示意圖為載體考查城市化進程和主要特點,并結合兩城市人口變化折線圖考查城市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城市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解題的關鍵是結合圖示分析2000年和1950年相比該地區城市發生了哪些明顯的變化,并聯系教材中城市化的相關知識。通過圖中信息可知,從1950年至2000年該地區城市數目不斷增多,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這些都是城市人口增長導致的結果;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也會導致城市發展出現差異.如圖中E城由于公路運輸的發展推動了其城市化的進程。
答案:(1)城市規模擴大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數量增加(或出現城市群)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增加
(2)公路
(3)① 人口數量不斷下降 環境污染(或交通擁擠) 地價上漲(或經濟效益下降)
(4)城市建筑面積擴大,減少了生物多樣性溫室氣體排放多,出現“熱島”現象煙塵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霧天氣 減少降水對地下水的補給(或造成對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和污染)
(5)D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