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內容,完成下面3題
給我的孩子們
豐子愷
我的孩子們!我憧憬于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說出來,使你們自己曉得。可惜到你們懂得我的話的意思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你甚么事體都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對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頭了,小貓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兩分鐘。外婆普陀去燒香買回來給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盡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的號哭的悲哀,比大人們的破產、失戀、brokenheart,喪考妣、全軍覆沒的悲哀都要真切。兩把芭蕉扇做的腳踏車,麻雀牌堆成的火車、汽車,你何等認真地看待,挺直了嗓子叫“汪——,”“咕咕咕……”,來代替汽油。寶姊姊講故事給你聽,說到“月亮姊姊掛下一只籃來,寶姊姊坐在籃里吊了上去,瞻瞻在下面看”的時候,你何等激昂地同她爭,說“瞻瞻要上去,寶姊姊在下面看!”甚至哭到漫姑面前去求審判。我每次剃了頭,你真心地疑我變了和尚,好幾時不要我抱。最是今年夏天,你坐在我膝上見了我腋下的長毛,當作黃鼠狼的時候,你何等傷心,你立刻從我身上爬下去,起初眼瞪瞪地對我端相,繼而大失所望地號哭,看看,哭哭,如同對被判定了死罪的親友一樣。你要我抱你到車站里去,多多益善地要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回到門口時你已經熟睡在我的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在哪里去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你們每天做火車、做汽車、辦酒、請菩薩、堆六面畫、唱歌,全是自動的,創造創作的生活。大人們的呼號“歸自然!”“生活的藝術化!”“勞動的藝術化!”在你們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依樣畫幾筆畫,寫幾篇文的人稱為藝術家、創作家,對你們更要愧死!你們的創作力,比大人真是強盛得多哩:瞻瞻!你的身體不及椅子的一半,卻常常要搬動它,與它一同翻倒在地上;你又要把一杯茶橫轉來藏在抽屜里,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車的尾巴,要月亮出來,要天停止下雨。在這等小小的事件中,明明表示著你們的弱小的體力與智力不足以應付強盛的創作欲、表現欲的驅使,因而遭逢失敗。然而你們是不受大自然的支配,不受人類社會的束縛的創造者,所以你的遭逢失敗,例如火車尾巴拉不住,月亮呼不出來的時候,你們決不承認是事實的不可能,總以為是爹爹媽媽不肯幫你們辦到,同不許你們弄自鳴鐘同例,所以憤憤地哭了,你們的世界何等廣大!
你們一定想:終天無聊地伏在案上弄筆的爸爸,終天悶悶地坐在窗下弄引線的媽媽,是何等無氣性的奇怪的動物!你們所視為奇怪動物的我與你們的母親,有時確實難為了你們,摧殘了你們,回想起來,真是不安心得很!
阿寶!有一晚你拿軟軟的新鞋子,和自己腳上脫下來的鞋子,給凳子的腳穿了,穿襪立在地上,得意地叫“阿寶兩只腳,凳子四只腳”的時候,你母親喊著“齷齪了襪子!”立刻擒你到藤榻上,動手毀壞你的創作。當你蹲在榻上注視你母親動手毀壞的時候,你的心里一定感到“母親這種人,何等煞風景而野蠻”罷!
瞻瞻!有一天開明書店送了幾冊新出版的毛邊的《音樂入門》來。我用小刀把書頁一張一張地裁開來,你側著頭,站在桌邊默默地看。后來我從學校回來,你已經在我的書架上拿了一本連史紙印的中國裝的《楚辭》,把它裁破了十幾頁,得意地對我說:“爸爸!瞻瞻也會裁了!”瞻瞻!這在你原是何等成功的歡喜,何等得意的作品!卻被我一個驚駭的“哼!”字喊得你哭了。那時候你也一定抱怨“爸爸何等不明”罷!
軟軟!你常常要弄我的長鋒羊毫,我看見了總是無情地奪脫你。現在你一定輕視我,想道:“你終于要我畫你的畫集的封面!”最不安心的,是有時我還要拉一個你們所最怕的陸露沙醫生來,教他用他的大手來摸你們的肚子,甚至用刀來在你們臂上割幾下,還要教媽媽和漫姑擒住了你們的手腳,捏住了你們的鼻子,把很苦的水灌到你們的嘴里去。這在你們一定認為是太無人道的野蠻舉動罷!孩子們!你們果真抱怨我,我倒歡喜;到你們的抱怨變為感激的時候,我的悲哀來了!我在世間,永沒有逢到像你們這樣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間的人群結合,永沒有像你們這樣的徹底地真實而純潔。最是我到上海去干了無聊的所謂“事”回來,或者去同不相干的人們做了叫做“上課”的一種把戲回來,你們在門口或車站旁等我的時候,我心中何等慚愧又歡喜!慚愧我為甚么去做這等無聊的事,歡喜我又得暫時放懷一切地加入你們的真生活的團體。
但是,你們的黃金時代有限,現實終于要暴露的。這是我經驗過來的情形,也是大人們誰也經驗過的情形。我眼看見兒時的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屈服起來,到像綿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你們不久也要走這條路呢!
我的孩子們!憧憬于你們的生活的我,癡心要為你們永遠挽留這黃金時代在這冊子里。然這真不過像“蜘蛛網落花”,略微保留一點春的痕跡而已。且到你們懂得我這片心情的時候,你們早已不是這樣的人,我的畫在世間已無可印證了!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注:《給我的孩子們》寫于1926年圣誕節,它是《子愷畫集》的代序,以畫集上的題材為內容。
文章第二段說“瞻瞻”是可“佩服”的,請具體說明“瞻瞻”的可“佩服”之處。
文中劃線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它對表達主題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有人這樣評價豐子愷的這篇文章:“一首童真世界的贊歌,但這首贊歌帶著苦澀味。”為什么說“這首贊歌是帶著苦澀味的”?請分條陳述你的理解。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班主任
王厚宏
報到、繳費、注冊、編班,然后一個新的集體的成員們整整齊齊坐在初一丙班的教室里。相互之間好奇而又拘謹,個個正襟危坐,等待著班主任的出現。
“我叫楊兆祥,做你們的班主任,也教你們的代數。”我帶著一點緊張,認真地端詳了這位班主任。他身材頎長,皮膚黝黑,衣著樸素但很整潔,很認真地表述每一句話,不露一點笑容,好像要把一種固定的表情堅持到底,講話也沒有絲毫的幽默感。我說不清對他是喜歡還是畏怯,一切都平平實實,沒有任何鮮亮的特征。
我在班里年紀最小,成績卻名列前茅,所以在別的老師那里往往得寵,忘乎所以。可是,見了這位楊老師,我總覺得他身上有一種不言自威的震懾力。雖說四個月中沒挨過他的一句批評,不過也沒有得過他的任何表揚和夸獎。他到底是個怎樣的老師?
那年冬天嚴寒,河面結了冰。不知是誰提議:何不在冰上溜一溜?我只從書上知道溜冰這項活動,懷著好奇心帶頭向冰上走去,沒走幾步,一腳踩進冰窟窿,幸好很快起腿上岸,濕淋淋的褲筒和鞋襪,貼在腿腳上,凍得我渾身發抖。我懇求大家別報告楊老師。
誰知下午上課之前,楊老師叫班長通知我去他的房間,我預感大事不好,心想任憑他責罵和處罰,我不吭聲就是。我是第一次去他房間。這房間墻壁的石灰斑駁陸離。一張學生使用的木床上,用竹竿撐起有些歪斜的蚊帳,床下放了一口舊木箱。窗戶前擺放了一張老式辦公桌,桌上堆滿了教科書和我們的作業本,還有一盞煤油燈。這是他全部的家當。我不免覺得有些寒酸。
見我進來,楊老師半晌沒有說一句話。這可反而把我急了。他終于說話了。語調微微顫抖,輕聲問我:“你知道我是你什么人嗎?”真沒想到他別出心裁地從這兒下手對我開涮。這還用問嗎?我一字一字地吐出:“班主任,還教代數。”我一說完,他突然大聲嚷了起來:“我是你表哥!”啊!我驚呆了。我從來不知道有這樣一位表哥。我的腦子里翻騰著:表哥?從沒聽說。但老師不會講假話吧?父母親為什么不告訴我?
他漸漸恢復了平靜。他可能看出了我心里的疑團。接著,他細細地道破這門親緣的來龍去脈。然后說:“就是擔心你天不怕,地不怕,我同你父母親才商量,不讓你知道我們是表兄弟。你說,今天你要是真的出了事,我怎么交代?”
他告訴我,他家住在霞西鄉農村,靠他一個人拿工資,盡量讓幾個孩子把書念出來,日子過得去就行,人要知足。他還告訴我,他大我二十七歲。臨了他叫我不要對別人透露我們是表兄弟。
奇怪的很,自從我知道這層關系后,我不僅沒有“天不怕,地不怕”,反而對他更加敬畏。是我犯了錯誤心虧?還是怕他因有這層關系而更加方便地向我父母告狀?好像都不是。我依然感覺他身上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震懾力,而且愈來愈強烈。
我對他的生活細節多了一份注意,他似乎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學生身上。每天晚自修的時候,常常見他默默地從后門進來,有時輕聲地輔導一些學生的作業。三年中,我從來沒有見過他的妻子來學校探親,也沒見過他請假改動課程表。在食堂買飯菜,他比其他老師更節省,而且煙酒不沾。
他好像沒有念完大學,所以比別的老師更加認真的備課。課堂教學和批改作業,與他的做人風格很想像,一絲不茍,嚴謹而沒有絲毫張揚。我對數學的愛好,以及日后真的去念數學專業,也許受到他潛移默化的影響。
初中三年很快過去。臨畢業時,我曾經打算報考全省有名的蕪湖中學和屯溪高中,他又找我談了一次話,批評我看不起母校,忘了恩。我聽了他的話,就地升了高中。至今想來,我也說不清他的意見對不對,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不是就地升學,后來的家庭經濟困難,將使我被迫輟學。
1995年春節前夕,我回到家鄉,把當年的老師請到住處,感慨萬千又饒有興味地暢敘當年師生情誼。楊老師時已年近八旬,不方便參加聚會。待到夜深人散之后,我打著手電筒,提著禮品,由我的表妹引路,找到楊老師的住處,他還是一個人,還是住著一個小房間,就著昏暗的燈光,我看見依然只有一張床、一張寫字臺,加上極為簡單的炊具和一些雜物。對于我的探望,他有些興奮,喃喃地說:“這樣忙,何必來看我?”我說:“別的人可以見不著,您,我一定要上門看望。”
我再也說不出更多的感激的話。他也沒有用任何言語表達他的欣慰。但我注意到他臉上始終露著笑容。
我離開了與他四十一年前的小房間很想像的小房間,走在夜深人靜的小道上,心里被塞得沉甸甸的。表妹一直在嘮叨,但我一句也沒有聽進,心里卻想著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這次拜訪成了我與班主任楊老師的訣別。三年前,他在鄉下的家中寧靜地離開了人間,一切禮數都是最簡樸的方式。
(選自《天涯》,有刪改)
1.分析第二段劃線句“我說不清對他是喜歡還是畏怯,一切都平平實實,沒有任何鮮亮的特征。”的作用。
2.品味文中加點的詞,簡析它們分別表達了楊老師怎樣的心理。
輕聲問:
大聲嚷:
3.“走在夜深人靜的小道上,心里被塞得沉甸甸的”。結合全文內容,說說作者“心里被塞得沉甸甸的”是哪些感情?
4.結合全文,簡要分析楊老師的形象,請分條回答。
5.賞析本文的內容、情感、語言、風格等方面,請談談你最欣賞它的哪一方面,并說說理由。
科目:gzyw 來源:2016屆黑龍江大慶一中高三三模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題。
尼采——偉大的漂泊者
周國平
一百年以前,一位當時默默無聞的德國哲學家,攜帶一把綠色的小傘,一個筆記本,漂泊于南歐的山巔海濱。他的文字,鐘山水之靈秀,清新而雋永;他的思想,抒內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幾乎把他遺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歲月,他才小有名氣,這個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詩中寫道:“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卻籠罩了整整一個時代。
1844年,尼采生于德國東部呂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個寫有神學著作的虔誠信徒,父親和外祖父都是牧師。未滿五歲時,父親病死,數月后,年僅兩歲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無常,因而變得孤僻敏感。小學畢業后他就讀于普夫達中學。1865年,二十一歲的尼采,在波恩大學攻讀了半年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之后,斷然決定放棄神學,專修古典語言學。對于一個牧師世家的子弟說,這不啻是一個反叛的信號,后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敵——“反基督徒”。與此同時,這個曾經與同學們一起酗酒、浪游、毆斗的青年人,突然變得少年老成起來。他退出了學生團體,離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這是尼采生涯中發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機。難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場按部就班的課堂考試嗎?他心中醞釀著一種使命感,要為自己尋求更真實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個舊書攤上購得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發現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問題的折磨,并且用哲學的語言表達了對人生的同一悲觀看法,便頓有覓得知音之感。他從叔本華那里受到啟示,也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叔本華的陰郁色彩從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萊比錫結識了他仰慕已久的音樂大師瓦格納,一見面兩人就久久談論著共同喜愛的叔本華哲學。可是,他漸漸發現瓦格納歌劇中的那種歇斯底里的激情,過度亢奮的敏感,對神經和官能的刺激,集中體現了時代的頹廢癥。這使尼采深感壓抑,漸漸產生對抗心理,最終二人決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歲,在李契爾的推薦下,到巴塞爾大學任古典語言學教授。僅僅兩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臘悲劇起源的小冊子引起了轟動,既受到熱烈的贊揚,也遭到激烈的攻擊。在正統語言學界看,一個語言學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圖古典語言的精妙,卻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全然是荒誕不經。1879年,尼采結束了十年教授生涯,從此開始了他的沒有職業、沒有家室、沒有伴侶的孤獨的漂泊生涯。靠著微薄的教員退休金,尼采度過了10年的漫游和創作黃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部驚世駭俗之作。這本書賣了四十冊,送給朋友七冊,只有一個人表示感謝,沒有人稱贊這本書,沒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單過。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認為,生命的本質在于不斷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種應該被超越的東西”,尼采的人性觀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為前提,以主張人的超越性為歸宿。他之所以否定舊道德,正是因為舊道德同時否定了這前提和這歸宿。他認為“善惡的創造者首先必須是破壞者,他必須摧毀一切價值觀念”。朋友們眼中,這完全是一部怪異的作品,這讓尼采倍感孤獨。他又開始了漂泊浪跡的生活,他堅持寫作,最后將創作的箴言、警句、辭條匯集起,組成了兩個集子《善惡的彼岸》和《道德的譜系》,在書中他吶喊著摧毀舊道德,為超人的道德開拓道路。在1899年,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著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
1900年8月25日,這位生不逢時的思想大師與世長辭。在摧毀中創造,在孤獨中思考。一顆敏感的心,太早太強烈地感受到了時代潛伏的病痛,發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時代人聽,卻好似瘋子的譫語。直到世紀轉換,時代更替,潛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從這瘋子的譫語中聽出了先知的啟示。或許對他的理解富有爭議,但尼采是現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國散文的巔峰,使人們對過去一直認為理所當然的制度和觀念進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閃電穿透烏云一樣穿透了一個時代。
(節選自周國平《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有刪改)
相關鏈接: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現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之一。受叔本華哲學影響,提出“權力意志論”、“超人學說”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尼采哲學所表達的正是現代西方人在傳統價值崩潰時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尋求的渴望。
1.下列對傳記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
A.尼采深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繼承并發展了叔本華的生命哲學,但叔本華的陰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獨的性格。
B.作者記述了尼采與瓦格納由最初仰慕到最后決裂的交往過程,展現出了尼采不迷信權威,敢于堅持自我的性格特點。
C.尼采的首部哲學著作《悲劇的誕生》由于全新的視角和大膽的批判遭到了正統學界的批評甚至攻擊,為此尼采不得不結束十年教授生涯而開始了漫長的漂泊生活。
D.文章結尾“他的思想就像閃電穿透烏云一樣穿透了一個時代”,這個比喻形象地展現了尼采哲學思想的鋒芒及其產生的時代影響力。
E.本文以凝練深沉的筆觸,全面詳實地敘述了尼采的人生軌跡、思想形成過程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凸顯了他非凡的學術成就和人格魅力等。
2.本文題目為“偉大的漂泊者”,通讀全文,你覺得尼采的偉大之處主要體現在哪三個方面?請聯系材料簡要概括并分析。
3.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別寫了什么內容?各自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請簡要概括。
4.文章結尾處作者評價尼采“在摧毀中創造,在孤獨中思考”,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啟示。
科目:gzyw 來源:2015-2016學年湖北襄陽五中高二5月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題。
尼采——偉大的漂泊者
一百年以前,一位當時默默無聞的德國哲學家,攜帶一把綠色的小傘,一個筆記本,漂泊于南歐的山巔海濱。他的文字,鐘山水之靈秀,清新而雋永;他的思想,抒內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幾乎把他遺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歲月,他才小有名氣,這個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詩中寫道:“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卻籠罩了整整一個時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國東部呂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個寫有神學著作的虔誠信徒,父親和外祖父都是牧師。未滿五歲時,父親病死,數月后,年僅兩歲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無常,因而變得孤僻敏感。小學畢業后他就讀于普夫達中學。1865年,二十一歲的尼采,在波恩大學攻讀了半年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之后,斷然決定放棄神學,專修古典語言學。對于一個牧師世家的子弟說,這不啻是一個反叛的信號,后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敵——“反基督徒"。與此同時,這個曾經與同學們一起酗酒、浪游、毆斗的青年人,突然變得少年老成起。他退出了學生團體,離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這是尼采生涯中發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機。難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場按部就班的課堂考試嗎?他心中醞釀著一種使命感,要為自己尋求更真實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個舊書攤上購得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發現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問題的折磨,并且用哲學的語言表達了對人生的同一悲觀看法,便頓有覓得知音之感。他從叔本華那里受到啟示,也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叔本華的陰郁色彩從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萊比錫結識了他仰慕已久的音樂大師瓦格納,一見面兩人就久久談論著共同喜愛的叔本華哲學。可是,他漸漸發現瓦格納歌劇中的那種歇斯底里的激情,過度亢奮的敏感,對神經和官能的刺激,集中體現了時代的頹廢癥。這使尼采深感壓抑,漸漸產生對抗心理,最終二人決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歲,在李契爾的推薦下,到巴塞爾大學任古典語言學教授。僅僅兩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臘悲劇起的小冊子引起了轟動,既受到熱烈的贊揚,也遭到激烈的攻擊。在正統語言學界看,一個語言學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圖古典語言的精妙,卻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全然是荒誕不經。1879年,尼采結束了十年教授生涯,從此開始了他的沒有職業、沒有家室、沒有伴侶的孤獨的漂泊生涯。靠著微薄的教員退休金,尼采度過了10年的漫游和創作黃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部驚世駭俗之作。這本書賣了四十冊,送給朋友七冊,只有一個人表示感謝,沒有人稱贊這本書,沒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單過。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認為,生命的本質在于不斷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種應該被超越的東西”,尼采的人性觀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為前提,以主張人的超越性為歸宿。他之所以否定舊道德,正是因為舊道德同時否定了這前提和這歸宿。他認為“善惡的創造者首先必須是破壞者,他必須摧毀一切價值觀念"。朋友們眼中,這完全是一部怪異的作品,這讓尼采倍感孤獨。他又開始了漂泊浪跡的生活,他堅持寫作,最后將創作的箴言、警句、辭條匯集起,組成了兩個集子《善惡的彼岸》和《道德的譜系》,在書中他吶喊著摧毀舊道德,為超人的道德開拓道路。在1899年,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著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
1900年8月25日,這位生不逢時的思想大師與世長辭。在摧毀中創造,在孤獨中思考。一顆敏感的心,太早太強烈地感受到了時代潛伏的病痛,發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時代人聽,卻好似瘋子的譫語。直到世紀轉換,時代更替,潛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從這瘋子的譫語中聽出了先知的啟示。或許對他的理解富有爭議,但尼采是現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國散文的巔峰,使人們對過去一直認為理所當然的制度和觀念進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閃電穿透烏云一樣穿透了一個時代。
(節選自周國平《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有刪改)
相關鏈接:尼采(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現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之一。受叔本華哲學影響,提出“權力意志論”、“超人學說”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尼采哲學所表達的正是現代西方人在傳統價值崩潰時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尋求的渴望。
1.下列對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
A.尼采深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繼承并發展了叔本華的生命哲學,但叔本華的陰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獨的性格。
B.作者記述了尼采與瓦格納由最初仰慕到最后決裂的交往過程,展現出了尼采不迷信權威,敢于堅持自我的性格特點。
C.尼采的首部哲學著作《悲劇的誕生》由于全新的視角和大膽的批判遭到了正統學界的批評甚至攻擊,為此尼采不得不結束十年教授生涯而開始了漫長的漂泊生活。
D.文章結尾“他的思想就像閃電穿透烏云一樣穿透了一個時代”,這個比喻形象地表現了尼采哲學思想的鋒芒及其產生的時代影響力。
E.本文以凝練深沉的筆觸,全面詳實地敘述了尼采的人生軌跡、思想形成過程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凸顯了他非凡的學術影響力和人格魅力。
2.文章首段和尾段分別寫了什么內容?簡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作者稱尼采為為“偉大的漂泊者”,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尼采的偉大體現在哪些方面。
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評價尼采“在摧毀中創造,在孤獨中思考”,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以及你所得到的啟示。
科目:gzyw 來源:2015-2016學年湖北沙市高一下學期半月考五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尼采——偉大的漂泊者
周國平
一百年以前,一位當時默默無聞的德國哲學家,攜帶一把綠色的小傘,一個筆記本,漂泊于南歐的山巔海濱。他的文字,鐘山水之靈秀,清新而雋永;他的思想,抒內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幾乎把他遺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歲月,他才小有名氣,這個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詩中寫道:“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卻籠罩了整整一個時代。
1844年,尼采生于德國東部呂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個寫有神學著作的虔誠信徒,父親和外祖父都是牧師。未滿五歲時,父親病死,數月后,年僅兩歲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無常,因而變得孤僻敏感。小學畢業后他就讀于普夫達中學。1865年,二十一歲的尼采,在波恩大學攻讀了半年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之后,斷然決定放棄神學,專修古典語言學。對于一個牧師世家的子弟說,這不啻是一個反叛的信號,后來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敵——“反基督徒”。與此同時,這個曾經與同學們一起酗酒、浪游、毆斗的青年人,突然變得少年老成起。他退出了學生團體,離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這是尼采生涯中發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機。難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場按部就班的課堂考試嗎?他心中醞釀著一種使命感,要為自己尋求更真實的人生。他偶然地在一個舊書攤上購得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發現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問題的折磨,并且用哲學的語言表達了對人生的同一悲觀看法,便頓有覓得知音之感。他從叔本華那里受到啟示,也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叔本華的陰郁色彩從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萊比錫結識了他仰慕已久的音樂大師瓦格納,一見面兩人就久久談論著共同喜愛的叔本華哲學。可是,他漸漸發現瓦格納歌劇中的那種歇斯底里的激情,過度亢奮的敏感,對神經和官能的刺激,集中體現了時代的頹廢癥。這使尼采深感壓抑,漸漸產生對抗心理,最終二人決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歲,在李契爾的推薦下,到巴塞爾大學任古典語言學教授。僅僅兩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臘悲劇起的小冊子引起了轟動,既受到熱烈的贊揚,也遭到激烈的攻擊。在正統語言學界看,一個語方學家不好好地琢磨柏拉圖古典語言的精妙,卻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全然是荒誕不經。1879年,尼采結束了十年教授生涯,從此開始了他的沒有職業、沒有家室、沒有伴侶的孤獨的漂泊生涯。靠著微薄的教員退休金,尼采度過了10年的漫游和創作黃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部驚世駭俗之作。這本書賣了四十冊,送給朋友七冊,只有一個人表示感謝,沒有人稱贊這本書,沒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單過。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認為,生命的本質在于不斷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種應該被超越的東西”,尼采的人性觀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為前提,以主張人的超越性為歸宿。他之所以否定舊道德,正是因為舊道德同時否定了這前提和這歸宿。他認為“善惡的創造者首先必須是破壞者,他必須摧毀一切價值觀念”。朋友們眼中,這完全是一部怪異的作品,這讓尼采倍感孤獨。他又開始了漂泊浪跡的生活,他堅持寫作,最后將創作的箴言、警句、詞條匯集起,組成了兩個集子《善惡的彼岸》和《道德的譜系》,在書中他吶喊著摧毀舊道德,為超人的道德開拓道路。在1899年,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著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
1900年8月25日,這位生不逢時的思想大師與世長辭。在摧毀中創造,在孤獨中思考。一顆敏感的心,太早太強烈地感受到了時代潛伏的病痛,發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時代人聽,卻好似瘋子的譫語。直到世紀轉換,時代更替,潛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從這瘋子的譫語中聽出了先知的啟示。或許對他的理解富有爭議,但尼采是現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國散文的巔峰,使人們對過去一直認為理所當然的制度和觀念進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閃電穿透烏云一樣穿透了一個時代。
(節選自周國平《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有改動)
相關鏈接:
尼采(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現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之一。尼采受叔本華哲學影響,提出“權力意志論”“超人學說”等,猛烈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尼采哲學所表達的正是現代西方人在傳統價值崩潰時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尋求的渴望。
1.下列對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A.尼采深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繼承并發展了叔本華的生命哲學,但叔本華的陰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獨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學著作《悲劇的誕生》由于全新的視角和大膽的批判遭到了正統學界的批評甚至攻擊,為此尼采不得不結束十年教授生涯而開始了漫長的漂泊生活。
C.作者記述了尼采與瓦格納從最初仰慕到最后決裂的交往過程,展現出了尼幕不迷信權威,敢于堅持自我的性格特點。
D.本文以凝練深沉的筆觸,全面翔實地敘述了尼采的人生軌跡、思想形成過程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凸顯了他非凡的學術影響力和人格魅力。
E.文章結尾“他的思想就像閃電穿透烏云一樣穿透了一個時代”,這一比喻形象地表現了尼采哲學思想的鋒芒及其產生的時代影響力。
2.文章首段和尾段分別寫了什么內容?簡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作者稱尼采為“偉大的漂泊者”,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尼采的偉大體現在哪些方面。
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評價尼采“在摧毀中創造,在孤獨中思考”。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以及你所提到的啟示。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班主任
王厚宏
報到、繳費、注冊、編班,然后一個新的集體的成員們整整齊齊坐在初一丙班的教室里。相互之間好奇而又拘謹,個個正襟危坐,等待著班主任的出現。
“我叫楊兆祥,做你們的班主任,也教你們的代數。” 我帶著一點緊張,認真地端詳了這位班主任。他身材頎長,皮膚黝黑,衣著樸素但很整潔,很認真地表述每一句話,不露一點笑容,好像要把一種固定的表情堅持到底,講話也沒有絲毫的幽默感。我說不清對他是喜歡還是畏怯,一切都平平實實,沒有任何鮮亮的特征。
我在班里年紀最小,成績卻名列前茅,所以在別的老師那里往往得寵,忘乎所以。可是,見了這位楊老師,我總覺得他身上有一種不言自威的震懾力。雖說四個月中沒挨過他的一句批評,不過也沒有得過他的任何表揚和夸獎。他到底是個怎樣的老師?
那年冬天嚴寒,河面結了冰。不知是誰提議:何不在冰上溜一溜?我只從書上知道溜冰這項活動,懷著好奇心帶頭向冰上走去,沒走幾步,一腳踩進冰窟窿,幸好很快起腿上岸,濕淋淋的褲筒和鞋襪,貼在腿腳上,凍得我渾身發抖。我懇求大家別報告楊老師。
誰知下午上課之前,楊老師叫班長通知我去他的房間,我預感大事不好,心想任憑他責罵和處罰,我不吭聲就是。我是第一次去他房間。這房間墻壁的石灰斑駁陸離。一張學生使用的木床上,用竹竿撐起有些歪斜的蚊帳,床下放了一口舊木箱。窗戶前擺放了一張老式辦公桌,桌上堆滿了教科書和我們的作業本,還有一盞煤油燈。這是他全部的家當。我不免覺得有些寒酸。
見我進來,楊老師半晌沒有說一句話。這可反而把我急了。他終于說話了。語調微微顫抖,輕聲問我:“你知道我是你什么人嗎?”真沒想到他別出心裁地從這兒下手對我開涮。這還用問嗎?我一字一字地吐出:“班主任,還教代數。”我一說完,他突然大聲嚷了起來:“我是你表哥!”啊!我驚呆了。我從來不知道有這樣一位表哥。我的腦子里翻騰著:表哥?從沒聽說。但老師不會講假話吧?父母親為什么不告訴我?
他漸漸恢復了平靜。他可能看出了我心里的疑團。接著,他細細地道破這門親緣的來龍去脈。然后說:“就是擔心你天不怕,地不怕,我同你父母親才商量,不讓你知道我們是表兄弟。你說,今天你要是真的出了事,我怎么交代?”
他告訴我,他家住在霞西鄉農村,靠他一個人拿工資,盡量讓幾個孩子把書念出來,日子過得去就行,人要知足。他還告訴我,他大我二十七歲。臨了他叫我不要對別人透露我們是表兄弟。
奇怪的很,自從我知道這層關系后,我不僅沒有“天不怕,地不怕”,反而對他更加敬畏。是我犯了錯誤心虧?還是怕他因有這層關系而更加方便地向我父母告狀?好像都不是。我依然感覺他身上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震懾力,而且愈來愈強烈。
我對他的生活細節多了一份注意,他似乎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學生身上。每天晚自修的時候 ,常常見他默默地從后門進來,有時輕聲地輔導一些學生的作業。三年中,我從來沒有見過他的妻子來學校探親,也沒見過他請假改動課程表。在食堂買飯菜,他比其他老師更節省,而且煙酒不沾。
他好像沒有念完大學,所以比別的老師更加認真的備課。課堂教學和批改作業,與他的做人風格很相像,一絲不茍,嚴謹而沒有絲毫張揚。我對數學的愛好,以及日后真的去念數學專業,也許受到他潛移默化的影響。
初中三年很快過去。臨畢業時,我曾經打算報考全省有名的蕪湖中學和屯溪高中,他又找我談了一次話,批評我看不起母校,忘了恩。我聽了他的話,就地升了高中。至今想來,我也說不清他的意見對不對,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不是就地升學,后來的家庭經濟困難,將使我被迫輟學。
495年春節前夕,我回到家鄉,把當年的老師請到住處,感慨萬千又饒有興味地暢敘當年師生情誼。楊老師時已年近八旬,不方便參加聚會。待到夜深人散之后,我打著手電筒,提著禮品,由我的表妹引路,找到楊老師的住處,他還是一個人,還是住著一個小房間,就著昏暗的燈光,我看見依然只有一張床、一張寫字臺,加上極為簡單的炊具和一些雜物。對于我的探望,他有些興奮,喃喃地說:“這樣忙,何必來看我?”我說:“別的人可以見不著,您,我一定要上門看望。”
我再也說不出更多的感激的話。他也沒有用任何言語表達他的欣慰。但我注意到他臉上始終露著笑容。
我離開了與他四十一年前的小房間很相像的小房間,走在夜深人靜的小道上,心里被塞得沉甸甸的。表妹一直在嘮叨,但我一句也沒有聽進,心里卻想著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這次拜訪成了我與班主任楊老師的訣別。三年前,他在鄉下的家中寧靜地離開了人間,一切禮數都是最簡樸的方式。
(選自《天涯》,有刪改)
1.分析第二段劃線句“我說不清對他是喜歡還是畏怯,一切都平平實實,沒有任何鮮亮的特征。”的作用。
2.品味文中加點的詞,簡析它們分別表達了楊老師怎樣的心理。
輕聲問:
大聲嚷:
3.“走在夜深人靜的小道上,心里被塞得沉甸甸的”。結合全文內容,說說作者“心里被塞得沉甸甸的”是哪些感情?
4.結合全文,簡要分析楊老師的形象,請分條回答。
5.賞析本文的內容、情感、語言、風格等方面,請談談你最欣賞它的哪一方面,并說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