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人人_亚洲美女在线视频_av手机在线播放_国产大片aaa_欧美中文日韩_午夜理伦三级

精英家教網 > 試題搜索列表 >全優標準卷七上英語

全優標準卷七上英語答案解析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1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文化出版界的巨人--胡愈之
    1914年,胡愈之考進上海商務印書館當練習生。他充分利用商務“東方圖書館”,發憤自學,博覽群書。1915年8月開始在《東方雜志》發表其第一篇譯作:《英國與歐洲大陸間之海底隧道》.在白色恐怖的威脅下,1928年3月,胡愈之被迫去法國留學三年。
    胡愈之回國后不久發生了“九一八”事變。鄒韜奮和胡愈之這兩位愛國知識分子聯手呼吁抗日救亡。桂林是當時后方文化名人薈萃的文化城,胡愈之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曾在桂林國新社任記者的王淮冰回憶:“文化城中的文化人,無論辦報紙、辦雜志、開書店、出版圖書,有事都去請教愈老。人們稱他為‘文化界的參謀長’……在我的印象中,他是‘文化城’中第一大忙人。”胡愈之發動知識界朋友共同集資創辦了由章錫琛任經理的開明書店。章錫琛曾深情地對胡愈之說:“從主意到具體工作,沒有你恐怕就沒有開明書店了。”在胡愈之的推動和策劃下,創立了以《大公報》名記者范長江為理事長的“中國青年記者學會”,成為我國最早出現的新聞界群眾團體。
    《世界知識》是胡愈之在生活書店親自創辦的心愛刊物。他在1934年9月發表的《世界知識》創刊辭中指出“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了……怎樣走上這世界的光明大道去,這需要勇氣,需要毅力--但尤其需要知識。”新中國成立后,在他和喬冠華的共同建議下,《世界知識》從上海遷來北京復刊,使其成為我國唯一從舊中國轉來至今仍在連續出版的刊物。
    淞滬戰爭上海淪陷后,胡愈之在租界孤島仍堅持文化出版工作。他從斯諾家中得其新出版的《RedStarOverChina》一書,為了減少發行阻力,將原書名《紅星照耀中國》改為《西行漫記》.《西行漫記》在不到一年內連續出了四版,并在香港被多次翻印,成為海內外華人爭相閱讀的暢銷書,創造了中國出版史的奇跡。
不久,胡愈之與許廣平、鄭振鐸等共同商議,編印出版《魯迅全集》.他親赴香港向蔡元培、宋慶齡匯報此事,得到他們的熱情贊同和支持,通過茶話會向社會名流推銷《魯迅全集》精裝紀念本的預約券,迅速籌集資金萬余元匯寄上海,使書稿得以及時開印。首版《魯迅全集》共20卷,約600萬字,從開始策劃到1938年7月正式問世,僅歷時4個月,又一次創造了出版史的奇跡。
    胡愈之文思敏捷,文理清晰,文筆流暢,文風淳樸,被郭沫若稱為“做文章老手”,被鄒韜奮譽為“文章萬人傳頌”。胡愈之從法國回國,路經莫斯科,進行了考察訪問。回到上海后,他開始以生動優美的文筆撰寫《莫斯科印象記》,先在《社會與教育》周刊連載,1931年8月集輯成6萬字的單行本發行。鄒韜奮在《生活》周刊發表文章推介此書:“全書雖有151頁,但以作者親切有味的敘述,通暢流利的文筆,令人非終卷不能自休,看完時覺得沒有這么多頁數似的。”
    1937年6月11日,蘇州法庭開庭審訊救國會“七君子”。12日晚,胡愈之即揮筆起草《愛國無罪聽審記》,第二天早晨,各報多以《愛國無罪聽審記》通欄標題刊出,轟動了全上海,成為傳世之作。
(摘編自胡序威《文化出版界的巨人--胡愈之》)相關鏈接
    ①作為傳播五四新文化的一個重要播火者,胡愈之在“五四”前夕,著力倡導白話文,發表傳遞西方新思想新科學、宣傳新科技新發明的文章。“五四”運動爆發至1923年下半年這三年多的時間里,他在《東方雜志》、《小說月報》、《文學旬刊》等報刊上發表了大量介紹、評論世界進步文藝人物、作品、思潮和流派的文章,翻譯了眾多世界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是“五四”作家中最為高產者和傳播新文化最為活躍者之一。      
(百度百科)②我每每覺得像愈之這樣的人,他本身就是絕大一股感召力!給青年一代以鼓勵,以勇氣,以楷模。
(茅盾《悼念胡愈之兄》)(1)下列對材料的有關內容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一項是C
A.胡愈之不僅有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分析力,準確的判斷力,而且還是一個熱心社會事務,關心幫助他人的文化人,因此受到文化人士的敬重。
B.胡愈之親自創辦心愛刊物《世界知識》,他希望通過這個讀物向中國的讀者介紹世界,擴大中國人的視野,讓中國了解世界,讓國家發展跟上世界的步伐。
C.材料語言平實,史料詳實,脈絡清晰,按照時間順序冷靜客觀地展示了胡愈之的一生,能對人物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再現了一位啟蒙者和播火者的形象。
D.胡愈之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出版家、編輯,還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記者、作家、翻譯家,他的文學作品極具鮮明的時代性,具有強烈號召力與生命力。
(2)傳記寫作要求具有真實性,材料是怎樣體現這一特點的?請簡要回答。
(3)胡愈之被稱為文化出版界的巨人,他在文化出版界做出了哪些突出成就?請簡要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1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文化出版界的巨人--胡愈之
    1914年,胡愈之考進上海商務印書館當練習生。他充分利用商務“東方圖書館”,發憤自學,博覽群書。1915年8月開始在《東方雜志》發表其第一篇譯作:《英國與歐洲大陸間之海底隧道》.在白色恐怖的威脅下,1928年3月,胡愈之被迫去法國留學三年。
    胡愈之回國后不久發生了“九一八”事變。鄒韜奮和胡愈之這兩位愛國知識分子聯手呼吁抗日救亡。桂林是當時后方文化名人薈萃的文化城,胡愈之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曾在桂林國新社任記者的王淮冰回憶:“文化城中的文化人,無論辦報紙、辦雜志、開書店、出版圖書,有事都去請教愈老。人們稱他為‘文化界的參謀長’……在我的印象中,他是‘文化城’中第一大忙人。”胡愈之發動知識界朋友共同集資創辦了由章錫琛任經理的開明書店。章錫琛曾深情地對胡愈之說:“從主意到具體工作,沒有你恐怕就沒有開明書店了。”在胡愈之的推動和策劃下,創立了以《大公報》名記者范長江為理事長的“中國青年記者學會”,成為我國最早出現的新聞界群眾團體。
    《世界知識》是胡愈之在生活書店親自創辦的心愛刊物。他在1934年9月發表的《世界知識》創刊辭中指出“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了……怎樣走上這世界的光明大道去,這需要勇氣,需要毅力--但尤其需要知識。”新中國成立后,在他和喬冠華的共同建議下,《世界知識》從上海遷來北京復刊,使其成為我國唯一從舊中國轉來至今仍在連續出版的刊物。
    淞滬戰爭上海淪陷后,胡愈之在租界孤島仍堅持文化出版工作。他從斯諾家中得其新出版的《RedStarOverChina》一書,為了減少發行阻力,將原書名《紅星照耀中國》改為《西行漫記》.《西行漫記》在不到一年內連續出了四版,并在香港被多次翻印,成為海內外華人爭相閱讀的暢銷書,創造了中國出版史的奇跡。
不久,胡愈之與許廣平、鄭振鐸等共同商議,編印出版《魯迅全集》.他親赴香港向蔡元培、宋慶齡匯報此事,得到他們的熱情贊同和支持,通過茶話會向社會名流推銷《魯迅全集》精裝紀念本的預約券,迅速籌集資金萬余元匯寄上海,使書稿得以及時開印。首版《魯迅全集》共20卷,約600萬字,從開始策劃到1938年7月正式問世,僅歷時4個月,又一次創造了出版史的奇跡。
    胡愈之文思敏捷,文理清晰,文筆流暢,文風淳樸,被郭沫若稱為“做文章老手”,被鄒韜奮譽為“文章萬人傳頌”。胡愈之從法國回國,路經莫斯科,進行了考察訪問。回到上海后,他開始以生動優美的文筆撰寫《莫斯科印象記》,先在《社會與教育》周刊連載,1931年8月集輯成6萬字的單行本發行。鄒韜奮在《生活》周刊發表文章推介此書:“全書雖有151頁,但以作者親切有味的敘述,通暢流利的文筆,令人非終卷不能自休,看完時覺得沒有這么多頁數似的。”
    1937年6月11日,蘇州法庭開庭審訊救國會“七君子”。12日晚,胡愈之即揮筆起草《愛國無罪聽審記》,第二天早晨,各報多以《愛國無罪聽審記》通欄標題刊出,轟動了全上海,成為傳世之作。
(摘編自胡序威《文化出版界的巨人--胡愈之》)相關鏈接
    ①作為傳播五四新文化的一個重要播火者,胡愈之在“五四”前夕,著力倡導白話文,發表傳遞西方新思想新科學、宣傳新科技新發明的文章。“五四”運動爆發至1923年下半年這三年多的時間里,他在《東方雜志》、《小說月報》、《文學旬刊》等報刊上發表了大量介紹、評論世界進步文藝人物、作品、思潮和流派的文章,翻譯了眾多世界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是“五四”作家中最為高產者和傳播新文化最為活躍者之一。      
(百度百科)②我每每覺得像愈之這樣的人,他本身就是絕大一股感召力!給青年一代以鼓勵,以勇氣,以楷模。
(茅盾《悼念胡愈之兄》)(1)下列對材料的有關內容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一項是C
A.胡愈之不僅有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分析力,準確的判斷力,而且還是一個熱心社會事務,關心幫助他人的文化人,因此受到文化人士的敬重。
B.胡愈之親自創辦心愛刊物《世界知識》,他希望通過這個讀物向中國的讀者介紹世界,擴大中國人的視野,讓中國了解世界,讓國家發展跟上世界的步伐。
C.材料語言平實,史料詳實,脈絡清晰,按照時間順序冷靜客觀地展示了胡愈之的一生,能對人物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再現了一位啟蒙者和播火者的形象。
D.胡愈之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出版家、編輯,還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記者、作家、翻譯家,他的文學作品極具鮮明的時代性,具有強烈號召力與生命力。
(2)傳記寫作要求具有真實性,材料是怎樣體現這一特點的?請簡要回答。
(3)胡愈之被稱為文化出版界的巨人,他在文化出版界做出了哪些突出成就?請簡要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14.實用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文化出版界的巨人--胡愈之      1914年,胡愈之考進上海商務印書館當練習生。他充分利用商務“東方圖書館”,發憤自學,博覽群書。1915年8月開始在《東方雜志》發表其第一篇譯作:《英國與歐洲大陸間之海底隧道》.在白色恐怖的威脅下,1928年3月,胡愈之被迫去法國留學三年。
       胡愈之回國后不久發生了“九一八”事變。鄒韜奮和胡愈之這兩位愛國知識分子聯手呼吁抗日救亡。桂林是當時后方文化名人薈萃的文化城,胡愈之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曾在桂林國新社任記者的王淮冰回憶:“文化城中的文化人,無論辦報紙、辦雜志、開書店、出版圖書,有事都去請教愈老。人們稱他為‘文化界的參謀長’……在我的印象中,他是‘文化城’中第一大忙人。”胡愈之發動知識界朋友共同集資創辦了由章錫琛任經理的開明書店。章錫琛曾深情地對胡愈之說:“從主意到具體工作,沒有你恐怕就沒有開明書店了。”在胡愈之的推動和策劃下,創立了以《大公報》名記者范長江為理事長的“中國青年記者學會”,成為我國最早出現的新聞界群眾團體。
       《世界知識》是胡愈之在生活書店親自創辦的心愛刊物。他在1934年9月發表的《世界知識》創刊辭中指出“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了……怎樣走上這世界的光明大道去,這需要勇氣,需要毅力--但尤其需要知識。”新中國成立后,在他和喬冠華的共同建議下,《世界知識》從上海遷來北京復刊,使其成為我國唯一從舊中國轉來至今仍在連續出版的刊物。
       淞滬戰爭上海淪陷后,胡愈之在租界孤島仍堅持文化出版工作。他從斯諾家中得其新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一書,為了減少發行阻力,將原書名《紅星照耀中國》改為《西行漫記》.《西行漫記》在不到一年內連續出了四版,并在香港被多次翻印,成為海內外華人爭相閱讀的暢銷書,創造了中國出版史的奇跡。
       不久,胡愈之與許廣平、鄭振鐸等共同商議,編印出版《魯迅全集》.他親赴香港向蔡元培、宋慶齡匯報此事,得到他們的熱情贊同和支持,通過茶話會向社會名流推銷《魯迅全集》精裝紀念本的預約券,迅速籌集資金萬余元匯寄上海,使書稿得以及時開印。首版《魯迅全集》共20卷,約600萬字,從開始策劃到1938年7月正式問世,僅歷時4個月,又一次創造了出版史的奇跡。
       胡愈之文思敏捷,文理清晰,文筆流暢,文風淳樸,被郭沫若稱為“做文章老手”,被鄒韜奮譽為“文章萬人傳頌”。胡愈之從法國回國,路經莫斯科,進行了考察訪問。回到上海后,他開始以生動優美的文筆撰寫《莫斯科印象記》,先在《社會與教育》周刊連載,1931年8月集輯成6萬字的單行本發行。鄒韜奮在《生活》周刊發表文章推介此書:“全書雖有151頁,但以作者親切有味的敘述,通暢流利的文筆,令人非終卷不能自休,看完時覺得沒有這么多頁數似的。”
       1937年6月11日,蘇州法庭開庭審訊救國會“七君子”。12日晚,胡愈之即揮筆起草《愛國無罪聽審記》,第二天早晨,各報多以《愛國無罪聽審記》通欄標題刊出,轟動了全上海,成為傳世之作。
(摘編自胡序威《文化出版界的巨人--胡愈之》)
相關鏈接
①作為傳播五四新文化的一個重要播火者,胡愈之在“五四”前夕,著力倡導白話文,發表傳遞西方新思想新科學、宣傳新科技新發明的文章。“五四”運動爆發至1923年下半年這三年多的時間里,他在《東方雜志》、《小說月報》、《文學旬刊》等報刊上發表了大量介紹、評論世界進步文藝人物、作品、思潮和流派的文章,翻譯了眾多世界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是“五四”作家中最為高產者和傳播新文化最為活躍者之一。
(百度百科)
②我每每覺得像愈之這樣的人,他本身就是絕大一股感召力!給青年一代以鼓勵,以勇氣,以楷模。
(茅盾《悼念胡愈之兄》)
(1)下列對材料的有關內容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一項是C
A.胡愈之不僅有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分析力,準確的判斷力,而且還是一個熱心社會事務,關心幫助他人的文化人,因此受到文化人士的敬重。
B.胡愈之親自創辦心愛刊物《世界知識》,他希望通過這個讀物向中國的讀者介紹世界,擴大中國人的視野,讓中國了解世界,讓國家發展跟上世界的步伐。
C.材料語言平實,史料詳實,脈絡清晰,按照時間順序冷靜客觀地展示了胡愈之的一生,能對人物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再現了一位啟蒙者和播火者的形象。
D.胡愈之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出版家、編輯,還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記者、作家、翻譯家,他的文學作品極具鮮明的時代性,具有強烈號召力與生命力。
(2)傳記寫作要求具有真實性,材料是怎樣體現這一特點的?請簡要回答。
(3)胡愈之被稱為文化出版界的巨人,他在文化出版界做出了哪些突出成就?請簡要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2015-2016學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學校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

程十發:飛揚與落寞

程十發, 1921年3月出生于松江。18歲時,他就考入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當時教授繪畫的老師有海派宗師吳昌碩的得意弟子王個簃。在學校中,年輕的他便顯露出與眾不同的藝術思維,從不循規蹈矩地臨摹一家一派,而是各取所長為我所用,往往畫出自家面貌。而系主任王個簃則是主張“死臨”吳昌碩的,要求學生臨摹得越像越好。程十發的“離經叛道”令他十分頭疼。盡管如此,王個簃依舊看到了他非凡的才氣,曾賦詩一首贊賞:“程生不猶人,胸次極寥廓。撫古有會心,筆墨無拘束。”

畢業之后的程十發,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滑鐵盧”。他在南京路開了生平第一次畫展,沒想到卻遇上了“冷場”,不僅觀眾寥寥,畫更是一張也賣不出去!賣畫為生的夢想破滅了,程十發舉家回鄉,從此開始了長達5年的失業之路。

他的妻子張金锜曾經這樣回憶那段艱辛的往事:“那時候在松江,遇上冬天,天天晚上冷得在家直哭。外面刮風下雪,屋里都會滲漏。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身邊一點錢都沒有,真是苦不堪言。”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程十發依舊沒有放棄繪畫藝術,他借來了不少故宮藏畫的印刷品,對古今諸多大家的筆墨悉心鉆研、分析,大量地從傳統藝術中汲取精華。而這些傳統藝術的營養,也成了程十發未來繪畫路上重要的基石。

1949年后,程十發創作了第一幅年畫——《反黑田》。當時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呂蒙同志看出程十發的熱情與才氣,便安排其加入了出版社。從此,程十發成了“國家干部”,開始了他美術創作的新天地。在短短的五年時間里,程十發集中學習了傳統線描技法以及歐洲古典版畫藝術風格,取古今中外之法而用之。于是,一部融會了傳統寫意國畫筆法的連環畫佳作——《畫皮》誕生了。

“《畫皮》是一部彩色連環畫,無論從人物造型還是筆墨的運用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所受過的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熏陶,以及傳統筆墨的再現。”著名人物畫家戴敦邦先生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說,他至今記得《畫皮》出版后所引起的轟動。

程十發藝術的巨大飛躍,是在1957年的云南寫生之后。他的畫風也就此發生了巨大變化。他的線條開始走向自由王國,兼工帶寫,收放自如,創立了獨特的“程家樣”。從《潑水節》、《瑞麗江邊》、《傣族趕擺》到連環畫《菠蘿飄香的季節》等等,一發不可收,成為新中國五十年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正當程十發在藝術上不斷前進的時候,人生的第二次磨難無情地降臨在他的身上。“文革”風暴席卷而來,程十發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不能參加工作,更不能拿筆畫畫。盡管如此,程十發依然保持著特有的幽默與豁達。原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徐昌酩先生記得程十發在牛棚中的趣事:有一天,紅衛兵小將走過牛棚,突然看見一張寫有“保護動物”的標語。查問之后,才知道是程十發貼的。程先生不緊不慢地解釋道:“牛是屬于動物的,動物是要保護的。”頓時讓小將們哭笑不得。

文革結束后,重獲新生的程十發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他要把耽誤的十年補回來。“老師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勤奮到了極點。他畫20張畫,起碼要打50張底稿。”程十發的弟子毛國倫回憶說。

上世紀90年代初,為了解決畫院職工住房緊缺的難題,程十發親自作畫30幅,折成人民幣60萬元購買了10套房屋分給困難家庭,一時傳為美談。程老的忘年交,著名喜劇演員王汝剛先生清楚地記得這件事:“那是1991年的夏天,老先生為了交齊30張畫,不顧高溫,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狠命地作畫。當畫所差無幾的時候,老先生也累病了。”

進入90年代后,坊間大量充斥的假畫也讓他苦悶不已。盡管他是一個豁達開朗的人,面對假畫往往表現得十分大度:“他們看我畫不動了,做好事幫幫我。”

1993年,人生的第三次磨難又降臨在這位七十多歲的長者身上。夫人和女兒的去世,讓毫無準備的程十發再度遭受打擊。他的身體迅速衰老下去,逐漸減少了作畫的時間。

八十歲后,程十發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多種慢性疾病的困擾使得他提筆寫字作畫都十分困難,手往往發顫發抖,可他還戲稱“我這是精神抖擻”。他患有氣喘病,時常喘息不止,卻常常笑著解釋:“我這叫英雄氣短。”

2006年,臥病華東醫院的程十發在病榻上接受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高的一項榮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文聯授予的“國家造型藝術終生成就獎”。這是國家和人民對于他半個多世紀以來藝術探索的最大肯定。得知獲獎消息的程老并沒有喜形于色,卻將已有一年不曾拿起畫筆的手在空中不停地揮舞著,他還是想再多畫些畫……

曲終收琴意猶濃,春去落花芳未淡。2007年,程十發走完了自己坎坷而不平凡的八十六年歷程。其中有功成名就背后的艱辛,也有風光無限之下的孤寂。

(選自《新民周刊》,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A.年輕的程十發從不循規蹈矩地臨摹一家一派的繪畫,但他的老師王個簃卻很贊賞他的這種“離經叛道”,并且寫了詩歌來鼓勵他。

B.失業回家的程十發,盡管生活艱難,但仍然沒有放棄繪畫藝術。這些生活的經歷也成為了他未來在繪畫路上成功的重要基石。

C.程十發從中西方繪畫藝術中汲取營養,創作了一部融會了傳統寫意國畫筆法的連環畫佳作——《畫皮》。作品出版后,引起了轟動。

D.程十發樂觀幽默,他曾戲稱自己發抖是“精神抖擻”,也曾經用寫標語的形式來巧妙對待“文革”中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E.文章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全面介紹了程十發的一生,重點表現了他“飛揚”與“落寞”的兩個方面,語言質樸,情感真摯。

2.作為一名集藝術上的“飛揚”與生活中的“落寞”于一身的畫家,程十發的哪些經歷最能夠體現這兩點?請結合文章分別舉例說明。

3.文中多次引用了程十發的弟子和朋友的話,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章簡要說明。

4.作為一名優秀的藝術家,程十發身上有哪些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請結合文章舉例說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2016屆黑龍江哈爾濱三中高三一模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

程十發:飛揚與落寞

程十發, 1921年3月出生于松江。18歲時,他就考入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當時教授繪畫的老師有海派宗師吳昌碩的得意弟子王個簃。在學校中,年輕的他便顯露出與眾不同的藝術思維,從不循規蹈矩地臨摹一家一派,而是各取所長為我所用,往往畫出自家面貌。而系主任王個簃則是主張“死臨”吳昌碩的,要求學生臨摹得越像越好。程十發的“離經叛道”令他十分頭疼。盡管如此,王個簃依舊看到了他非凡的才氣,曾賦詩一首贊賞:“程生不猶人,胸次極寥廓。撫古有會心,筆墨無拘束。”

畢業之后的程十發,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滑鐵盧”。他在南京路開了生平第一次畫展,沒想到卻遇上了“冷場”,不僅觀眾寥寥,畫更是一張也賣不出去!賣畫為生的夢想破滅了,程十發舉家回鄉,從此開始了長達5年的失業之路。

他的妻子張金锜曾經這樣回憶那段艱辛的往事:“那時候在松江,遇上冬天,天天晚上冷得在家直哭。外面刮風下雪,屋里都會滲漏。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身邊一點錢都沒有,真是苦不堪言。”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程十發依舊沒有放棄繪畫藝術,他借來了不少故宮藏畫的印刷品,對古今諸多大家的筆墨悉心鉆研、分析,大量地從傳統藝術中汲取精華。而這些傳統藝術的營養,也成了程十發未來繪畫路上重要的基石。

1949年后,程十發創作了第一幅年畫——《反黑田》。當時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呂蒙同志看出程十發的熱情與才氣,便安排其加入了出版社。從此,程十發成了“國家干部”,開始了他美術創作的新天地。在短短的五年時間里,程十發集中學習了傳統線描技法以及歐洲古典版畫藝術風格,取古今中外之法而用之。于是,一部融會了傳統寫意國畫筆法的連環畫佳作——《畫皮》誕生了。

“《畫皮》是一部彩色連環畫,無論從人物造型還是筆墨的運用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所受過的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熏陶,以及傳統筆墨的再現。”著名人物畫家戴敦邦先生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說,他至今記得《畫皮》出版后所引起的轟動。

程十發藝術的巨大飛躍,是在1957年的云南寫生之后。他的畫風也就此發生了巨大變化。他的線條開始走向自由王國,兼工帶寫,收放自如,創立了獨特的“程家樣”。從《潑水節》、《瑞麗江邊》、《傣族趕擺》到連環畫《菠蘿飄香的季節》等等,一發不可收,成為新中國五十年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正當程十發在藝術上不斷前進的時候,人生的第二次磨難無情地降臨在他的身上。“文革”風暴席卷而來,程十發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不能參加工作,更不能拿筆畫畫。盡管如此,程十發依然保持著特有的幽默與豁達。原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徐昌酩先生記得程十發在牛棚中的趣事:有一天,紅衛兵小將走過牛棚,突然看見一張寫有“保護動物”的標語。查問之后,才知道是程十發貼的。程先生不緊不慢地解釋道:“牛是屬于動物的,動物是要保護的。”頓時讓小將們哭笑不得。

文革結束后,重獲新生的程十發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他要把耽誤的十年補回來。“老師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勤奮到了極點。他畫20張畫,起碼要打50張底稿。”程十發的弟子毛國倫回憶說。

上世紀90年代初,為了解決畫院職工住房緊缺的難題,程十發親自作畫30幅,折成人民幣60萬元購買了10套房屋分給困難家庭,一時傳為美談。程老的忘年交,著名喜劇演員王汝剛先生清楚地記得這件事:“那是1991年的夏天,老先生為了交齊30張畫,不顧高溫,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狠命地作畫。當畫所差無幾的時候,老先生也累病了。”

進入90年代后,坊間大量充斥的假畫也讓他苦悶不已。盡管他是一個豁達開朗的人,面對假畫往往表現得十分大度:“他們看我畫不動了,做好事幫幫我。”

1993年,人生的第三次磨難又降臨在這位七十多歲的長者身上。夫人和女兒的去世,讓毫無準備的程十發再度遭受打擊。他的身體迅速衰老下去,逐漸減少了作畫的時間。

八十歲后,程十發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多種慢性疾病的困擾使得他提筆寫字作畫都十分困難,手往往發顫發抖,可他還戲稱“我這是精神抖擻”。他患有氣喘病,時常喘息不止,卻常常笑著解釋:“我這叫英雄氣短。”

2006年,臥病華東醫院的程十發在病榻上接受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高的一項榮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文聯授予的“國家造型藝術終生成就獎”。這是國家和人民對于他半個多世紀以來藝術探索的最大肯定。得知獲獎消息的程老并沒有喜形于色,卻將已有一年不曾拿起畫筆的手在空中不停地揮舞著,他還是想再多畫些畫……

曲終收琴意猶濃,春去落花芳未淡。2007年,程十發走完了自己坎坷而不平凡的八十六年歷程。其中有功成名就背后的艱辛,也有風光無限之下的孤寂。

(選自《新民周刊》,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A.年輕的程十發從不循規蹈矩地臨摹一家一派的繪畫,但他的老師王個簃卻很贊賞他的這種“離經叛道”,并且寫了詩歌來鼓勵他。

B.失業回家的程十發,盡管生活艱難,但仍然沒有放棄繪畫藝術。這些生活的經歷也成為了他未來在繪畫路上成功的重要基石。

C.程十發從中西方繪畫藝術中汲取營養,創作了一部融會了傳統寫意國畫筆法的連環畫佳作——《畫皮》。作品出版后,引起了轟動。

D.程十發樂觀幽默,他曾戲稱自己發抖是“精神抖擻”,也曾經用寫標語的形式來巧妙對待“文革”中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E.文章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全面介紹了程十發的一生,重點表現了他“飛揚”與“落寞”的兩個方面,語言質樸,情感真摯。

2.作為一名集藝術上的“飛揚”與生活中的“落寞”于一身的畫家,程十發的哪些經歷最能夠體現這兩點?請結合文章分別舉例說明。

3.文中多次引用了程十發的弟子和朋友的話,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章簡要說明。

4.作為一名優秀的藝術家,程十發身上有哪些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請結合文章舉例說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程十發:飛揚與落寞    程十發,1921年3月出生于松江。18歲時,他就考入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當時教授繪畫的老師有海派宗師吳昌碩的得意弟子王個簃。在學校中,年輕的他便顯露出與眾不同的藝術思維,從不循規蹈矩地臨摹一家一派,而是各取所長為我所用,往往畫出自家面貌。而系主任王個簃則是主張“死臨”吳昌碩的,要求學生臨摹得越像越好。程十發的“離經叛道”令他十分頭疼。盡管如此,王個簃依舊看到了他非凡的才氣,曾賦詩一首贊賞:“程生不猶人,胸次極寥廓。撫古有會心,筆墨無拘束。”
    畢業之后的程十發,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滑鐵盧”。他在南京路開了生平第一次畫展,沒想到卻遇上了“冷場”,不僅觀眾寥寥,畫更是一張也賣不出去!賣畫為生的夢想破滅了,程十發舉家回鄉,從此開始了長達5年的失業之路。
    他的妻子張金锜曾經這樣回憶那段艱辛的往事:“那時候在松江,遇上冬天,天天晚上冷得在家直哭。外面刮風下雪,屋里都會滲漏。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身邊一點錢都沒有,真是苦不堪言。”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程十發依舊沒有放棄繪畫藝術,他借來了不少故宮藏畫的印刷品,對古今諸多大家的筆墨悉心鉆研、分析,大量地從傳統藝術中汲取精華。而這些傳統藝術的營養,也成了程十發未來繪畫路上重要的基石。
    1949年后,程十發創作了第一幅年畫--《反黑田》.當時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呂蒙同志看出程十發的熱情與才氣,便安排其加入了出版社。從此,程十發成了“國家干部”,開始了他美術創作的新天地。在短短的五年時間里,程十發集中學習了傳統線描技法以及歐洲古典版畫藝術風格,取古今中外之法而用之。于是,一部融會了傳統寫意國畫筆法的連環畫佳作--《畫皮》誕生了。
    “《畫皮》是一部彩色連環畫,無論從人物造型還是筆墨的運用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所受過的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熏陶,以及傳統筆墨的再現。”著名人物畫家戴敦邦先生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說,他至今記得《畫皮》出版后所引起的轟動。
    程十發藝術的巨大飛躍,是在1957年的云南寫生之后。他的畫風也就此發生了巨大變化。他的線條開始走向自由王國,兼工帶寫,收放自如,創立了獨特的“程家樣”。從《潑水節》、《瑞麗江邊》、《傣族趕擺》到連環畫《菠蘿飄香的季節》等等,一發不可收,成為新中國五十年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正當程十發在藝術上不斷前進的時候,人生的第二次磨難無情地降臨在他的身上。“文革”風暴席卷而來,程十發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不能參加工作,更不能拿筆畫畫。盡管如此,程十發依然保持著特有的幽默與豁達。原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徐昌酩先生記得程十發在牛棚中的趣事:有一天,紅衛兵小將走過牛棚,突然看見一張寫有“保護動物”的標語。查問之后,才知道是程十發貼的。程先生不緊不慢地解釋道:“牛是屬于動物的,動物是要保護的。”頓時讓小將們哭笑不得。
    文革結束后,重獲新生的程十發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他要把耽誤的十年補回來。“老師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勤奮到了極點。他畫20張畫,起碼要打50張底稿。”程十發的弟子毛國倫回憶說。
    上世紀90年代初,為了解決畫院職工住房緊缺的難題,程十發親自作畫30幅,折成人民幣60萬元購買了10套房屋分給困難家庭,一時傳為美談。程老的忘年交,著名喜劇演員王汝剛先生清楚地記得這件事:“那是1991年的夏天,老先生為了交齊30張畫,不顧高溫,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狠命地作畫。當畫所差無幾的時候,老先生也累病了。”
    進入90年代后,坊間大量充斥的假畫也讓他苦悶不已。盡管他是一個豁達開朗的人,面對假畫往往表現得十分大度:“他們看我畫不動了,做好事幫幫我。”
    1993年,人生的第三次磨難又降臨在這位七十多歲的長者身上。夫人和女兒的去世,讓毫無準備的程十發再度遭受打擊。他的身體迅速衰老下去,逐漸減少了作畫的時間。
    八十歲后,程十發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多種慢性疾病的困擾使得他提筆寫字作畫都十分困難,手往往發顫發抖,可他還戲稱“我這是精神抖擻”。他患有氣喘病,時常喘息不止,卻常常笑著解釋:“我這叫英雄氣短。”
    2006年,臥病華東醫院的程十發在病榻上接受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高的一項榮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文聯授予的“國家造型藝術終生成就獎”。這是國家和人民對于他半個多世紀以來藝術探索的最大肯定。得知獲獎消息的程老并沒有喜形于色,卻將已有一年不曾拿起畫筆的手在空中不停地揮舞著,他還是想再多畫些畫……
    曲終收琴意猶濃,春去落花芳未淡。2007年,程十發走完了自己坎坷而不平凡的八十六年歷程。其中有功成名就背后的艱辛,也有風光無限之下的孤寂。
(選自《新民周刊》,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CD
A.年輕的程十發從不循規蹈矩地臨摹一家一派的繪畫,但他的老師王個簃卻很贊賞他的這種“離經叛道”,并且寫了詩歌來鼓勵他。
B.失業回家的程十發,盡管生活艱難,但仍然沒有放棄繪畫藝術。這些生活的經歷也成為了他未來在繪畫路上成功的重要基石。
C.程十發從中西方繪畫藝術中汲取營養,創作了一部融會了傳統寫意國畫筆法的連環畫佳作--《畫皮》.作品出版后,引起了轟動。
D.程十發樂觀幽默,他曾戲稱自己發抖是“精神抖擻”,也曾經用寫標語的形式來巧妙對待“文革”中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E.文章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全面介紹了程十發的一生,重點表現了他“飛揚”與“落寞”的兩個方面,語言質樸,情感真摯。
(2)作為一名集藝術上的“飛揚”與生活中的“落寞”于一身的畫家,程十發的哪些經歷最能夠體現這兩點?請結合文章分別舉例說明。
(3)文中多次引用了程十發的弟子和朋友的話,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章簡要說明。
(4)作為一名優秀的藝術家,程十發身上有哪些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請結合文章舉例說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程十發:飛揚與落寞    程十發,1921年3月出生于松江。18歲時,他就考入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當時教授繪畫的老師有海派宗師吳昌碩的得意弟子王個簃。在學校中,年輕的他便顯露出與眾不同的藝術思維,從不循規蹈矩地臨摹一家一派,而是各取所長為我所用,往往畫出自家面貌。而系主任王個簃則是主張“死臨”吳昌碩的,要求學生臨摹得越像越好。程十發的“離經叛道”令他十分頭疼。盡管如此,王個簃依舊看到了他非凡的才氣,曾賦詩一首贊賞:“程生不猶人,胸次極寥廓。撫古有會心,筆墨無拘束。”
    畢業之后的程十發,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滑鐵盧”。他在南京路開了生平第一次畫展,沒想到卻遇上了“冷場”,不僅觀眾寥寥,畫更是一張也賣不出去!賣畫為生的夢想破滅了,程十發舉家回鄉,從此開始了長達5年的失業之路。
    他的妻子張金锜曾經這樣回憶那段艱辛的往事:“那時候在松江,遇上冬天,天天晚上冷得在家直哭。外面刮風下雪,屋里都會滲漏。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身邊一點錢都沒有,真是苦不堪言。”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程十發依舊沒有放棄繪畫藝術,他借來了不少故宮藏畫的印刷品,對古今諸多大家的筆墨悉心鉆研、分析,大量地從傳統藝術中汲取精華。而這些傳統藝術的營養,也成了程十發未來繪畫路上重要的基石。
    1949年后,程十發創作了第一幅年畫--《反黑田》.當時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呂蒙同志看出程十發的熱情與才氣,便安排其加入了出版社。從此,程十發成了“國家干部”,開始了他美術創作的新天地。在短短的五年時間里,程十發集中學習了傳統線描技法以及歐洲古典版畫藝術風格,取古今中外之法而用之。于是,一部融會了傳統寫意國畫筆法的連環畫佳作--《畫皮》誕生了。
    “《畫皮》是一部彩色連環畫,無論從人物造型還是筆墨的運用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所受過的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熏陶,以及傳統筆墨的再現。”著名人物畫家戴敦邦先生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說,他至今記得《畫皮》出版后所引起的轟動。
    程十發藝術的巨大飛躍,是在1957年的云南寫生之后。他的畫風也就此發生了巨大變化。他的線條開始走向自由王國,兼工帶寫,收放自如,創立了獨特的“程家樣”。從《潑水節》、《瑞麗江邊》、《傣族趕擺》到連環畫《菠蘿飄香的季節》等等,一發不可收,成為新中國五十年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正當程十發在藝術上不斷前進的時候,人生的第二次磨難無情地降臨在他的身上。“文革”風暴席卷而來,程十發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不能參加工作,更不能拿筆畫畫。盡管如此,程十發依然保持著特有的幽默與豁達。原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徐昌酩先生記得程十發在牛棚中的趣事:有一天,紅衛兵小將走過牛棚,突然看見一張寫有“保護動物”的標語。查問之后,才知道是程十發貼的。程先生不緊不慢地解釋道:“牛是屬于動物的,動物是要保護的。”頓時讓小將們哭笑不得。
    文革結束后,重獲新生的程十發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他要把耽誤的十年補回來。“老師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勤奮到了極點。他畫20張畫,起碼要打50張底稿。”程十發的弟子毛國倫回憶說。
    上世紀90年代初,為了解決畫院職工住房緊缺的難題,程十發親自作畫30幅,折成人民幣60萬元購買了10套房屋分給困難家庭,一時傳為美談。程老的忘年交,著名喜劇演員王汝剛先生清楚地記得這件事:“那是1991年的夏天,老先生為了交齊30張畫,不顧高溫,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狠命地作畫。當畫所差無幾的時候,老先生也累病了。”
    進入90年代后,坊間大量充斥的假畫也讓他苦悶不已。盡管他是一個豁達開朗的人,面對假畫往往表現得十分大度:“他們看我畫不動了,做好事幫幫我。”
    1993年,人生的第三次磨難又降臨在這位七十多歲的長者身上。夫人和女兒的去世,讓毫無準備的程十發再度遭受打擊。他的身體迅速衰老下去,逐漸減少了作畫的時間。
    八十歲后,程十發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多種慢性疾病的困擾使得他提筆寫字作畫都十分困難,手往往發顫發抖,可他還戲稱“我這是精神抖擻”。他患有氣喘病,時常喘息不止,卻常常笑著解釋:“我這叫英雄氣短。”
    2006年,臥病華東醫院的程十發在病榻上接受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高的一項榮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文聯授予的“國家造型藝術終生成就獎”。這是國家和人民對于他半個多世紀以來藝術探索的最大肯定。得知獲獎消息的程老并沒有喜形于色,卻將已有一年不曾拿起畫筆的手在空中不停地揮舞著,他還是想再多畫些畫……
    曲終收琴意猶濃,春去落花芳未淡。2007年,程十發走完了自己坎坷而不平凡的八十六年歷程。其中有功成名就背后的艱辛,也有風光無限之下的孤寂。
(選自《新民周刊》,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CD
A.年輕的程十發從不循規蹈矩地臨摹一家一派的繪畫,但他的老師王個簃卻很贊賞他的這種“離經叛道”,并且寫了詩歌來鼓勵他。
B.失業回家的程十發,盡管生活艱難,但仍然沒有放棄繪畫藝術。這些生活的經歷也成為了他未來在繪畫路上成功的重要基石。
C.程十發從中西方繪畫藝術中汲取營養,創作了一部融會了傳統寫意國畫筆法的連環畫佳作--《畫皮》.作品出版后,引起了轟動。
D.程十發樂觀幽默,他曾戲稱自己發抖是“精神抖擻”,也曾經用寫標語的形式來巧妙對待“文革”中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E.文章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全面介紹了程十發的一生,重點表現了他“飛揚”與“落寞”的兩個方面,語言質樸,情感真摯。
(2)作為一名集藝術上的“飛揚”與生活中的“落寞”于一身的畫家,程十發的哪些經歷最能夠體現這兩點?請結合文章分別舉例說明。
(3)文中多次引用了程十發的弟子和朋友的話,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章簡要說明。
(4)作為一名優秀的藝術家,程十發身上有哪些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請結合文章舉例說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20.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程十發:飛揚與落寞    程十發,1921年3月出生于松江。18歲時,他就考入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當時教授繪畫的老師有海派宗師吳昌碩的得意弟子王個簃。在學校中,年輕的他便顯露出與眾不同的藝術思維,從不循規蹈矩地臨摹一家一派,而是各取所長為我所用,往往畫出自家面貌。而系主任王個簃則是主張“死臨”吳昌碩的,要求學生臨摹得越像越好。程十發的“離經叛道”令他十分頭疼。盡管如此,王個簃依舊看到了他非凡的才氣,曾賦詩一首贊賞:“程生不猶人,胸次極寥廓。撫古有會心,筆墨無拘束。”
    畢業之后的程十發,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滑鐵盧”。他在南京路開了生平第一次畫展,沒想到卻遇上了“冷場”,不僅觀眾寥寥,畫更是一張也賣不出去!賣畫為生的夢想破滅了,程十發舉家回鄉,從此開始了長達5年的失業之路。
    他的妻子張金锜曾經這樣回憶那段艱辛的往事:“那時候在松江,遇上冬天,天天晚上冷得在家直哭。外面刮風下雪,屋里都會滲漏。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身邊一點錢都沒有,真是苦不堪言。”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程十發依舊沒有放棄繪畫藝術,他借來了不少故宮藏畫的印刷品,對古今諸多大家的筆墨悉心鉆研、分析,大量地從傳統藝術中汲取精華。而這些傳統藝術的營養,也成了程十發未來繪畫路上重要的基石。
    1949年后,程十發創作了第一幅年畫--《反黑田》.當時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呂蒙同志看出程十發的熱情與才氣,便安排其加入了出版社。從此,程十發成了“國家干部”,開始了他美術創作的新天地。在短短的五年時間里,程十發集中學習了傳統線描技法以及歐洲古典版畫藝術風格,取古今中外之法而用之。于是,一部融會了傳統寫意國畫筆法的連環畫佳作--《畫皮》誕生了。
“《畫皮》是一部彩色連環畫,無論從人物造型還是筆墨的運用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所受過的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熏陶,以及傳統筆墨的再現。”著名人物畫家戴敦邦先生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說,他至今記得《畫皮》出版后所引起的轟動。
    程十發藝術的巨大飛躍,是在1957年的云南寫生之后。他的畫風也就此發生了巨大變化。他的線條開始走向自由王國,兼工帶寫,收放自如,創立了獨特的“程家樣”。從《潑水節》、《瑞麗江邊》、《傣族趕擺》到連環畫《菠蘿飄香的季節》等等,一發不可收,成為新中國五十年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正當程十發在藝術上不斷前進的時候,人生的第二次磨難無情地降臨在他的身上。“文革”風暴席卷而來,程十發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不能參加工作,更不能拿筆畫畫。盡管如此,程十發依然保持著特有的幽默與豁達。原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徐昌酩先生記得程十發在牛棚中的趣事:有一天,紅衛兵小將走過牛棚,突然看見一張寫有“保護動物”的標語。查問之后,才知道是程十發貼的。程先生不緊不慢地解釋道:“牛是屬于動物的,動物是要保護的。”頓時讓小將們哭笑不得。
    文革結束后,重獲新生的程十發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他要把耽誤的十年補回來。“老師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勤奮到了極點。他畫20張畫,起碼要打50張底稿。”程十發的弟子毛國倫回憶說。
    上世紀90年代初,為了解決畫院職工住房緊缺的難題,程十發親自作畫30幅,折成人民幣60萬元購買了10套房屋分給困難家庭,一時傳為美談。程老的忘年交,著名喜劇演員王汝剛先生清楚地記得這件事:“那是1991年的夏天,老先生為了交齊30張畫,不顧高溫,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狠命地作畫。當畫所差無幾的時候,老先生也累病了。”
    進入90年代后,坊間大量充斥的假畫也讓他苦悶不已。盡管他是一個豁達開朗的人,面對假畫往往表現得十分大度:“他們看我畫不動了,做好事幫幫我。”
    1993年,人生的第三次磨難又降臨在這位七十多歲的長者身上。夫人和女兒的去世,讓毫無準備的程十發再度遭受打擊。他的身體迅速衰老下去,逐漸減少了作畫的時間。
    八十歲后,程十發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多種慢性疾病的困擾使得他提筆寫字作畫都十分困難,手往往發顫發抖,可他還戲稱“我這是精神抖擻”。他患有氣喘病,時常喘息不止,卻常常笑著解釋:“我這叫英雄氣短。”
    2006年,臥病華東醫院的程十發在病榻上接受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高的一項榮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文聯授予的“國家造型藝術終生成就獎”。這是國家和人民對于他半個多世紀以來藝術探索的最大肯定。得知獲獎消息的程老并沒有喜形于色,卻將已有一年不曾拿起畫筆的手在空中不停地揮舞著,他還是想再多畫些畫……
    曲終收琴意猶濃,春去落花芳未淡。2007年,程十發走完了自己坎坷而不平凡的八十六年歷程。其中有功成名就背后的艱辛,也有風光無限之下的孤寂。
(選自《新民周刊》,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CD
A.年輕的程十發從不循規蹈矩地臨摹一家一派的繪畫,但他的老師王個簃卻很贊賞他的這種“離經叛道”,并且寫了詩歌來鼓勵他。
B.失業回家的程十發,盡管生活艱難,但仍然沒有放棄繪畫藝術。這些生活的經歷也成為了他未來在繪畫路上成功的重要基石。
C.程十發從中西方繪畫藝術中汲取營養,創作了一部融會了傳統寫意國畫筆法的連環畫佳作--《畫皮》.作品出版后,引起了轟動。
D.程十發樂觀幽默,他曾戲稱自己發抖是“精神抖擻”,也曾經用寫標語的形式來巧妙對待“文革”中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E.文章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全面介紹了程十發的一生,重點表現了他“飛揚”與“落寞”的兩個方面,語言質樸,情感真摯。
(2)作為一名集藝術上的“飛揚”與生活中的“落寞”于一身的畫家,程十發的哪些經歷最能夠體現這兩點?請結合文章分別舉例說明。
(3)文中多次引用了程十發的弟子和朋友的話,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章簡要說明。
(4)作為一名優秀的藝術家,程十發身上有哪些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請結合文章舉例說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6.閱讀下文,完成1-6題。
“霧都”?“霾都”?    ①在中國古代,霧是重要的審美意象,“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無數與霧有關的詩詞佳句千古流傳;在中國大地上,也有諸多的地方以霧而著稱:新安江上的“白沙奇霧”,天柱山上的“霧潮云浪”,泰山、黃山、廬山、峨眉山沒有哪座名山不是以霧為奇絕的。
    ②除了這些以霧聞名的風景勝地,中國還有一座城市也以霧而著稱,這就是“霧都”重慶。大霧起時,城內山色盡消,江岸不分,整個山城進入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神秘境界,又仿佛是一幅意境悠遠、氣韻綿長的水墨山水畫卷。
    ③重慶多霧的原因可以從地理環境中找到解答,因為它地處四川盆地的東部,四面群山環抱,長江、嘉陵江在此交匯,空氣溫暖濕潤,地面風速很低,江水蒸發不易擴散,是霧形成的有利條件,潮濕的空氣容易達到飽和狀態而凝結成霧。
    ④20世紀50年代,重慶市的年平均霧日數達103天,不到四天中就有一天是霧天,而最多一年達到了 中國人有著賞霧的傳統,在中國古代的詩詞繪畫中,霧是重要的審美意向。神秘、迷離、縹緲、空寂霧的美妙難以描摹卻令人神往。可不知從何時起,美好而純凈的霧,離我們卻越來越遠,再難尋覓;取而代之的,變成了“霧霾”、“灰霾”。那么我們常說的“霧都”中籠罩的究竟是霧還是霾?從2011年底開始,一直被公眾熱議的PM2.5和霧霾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⑤可是,重慶幾乎每天還都是霧蒙蒙的。這又是為什么呢?過去科學認識水平不夠,誤認為是霧都。倫敦也是一樣,它工業化以后就是個‘霾都’.科學認識有個過程,我們以前認為能見度惡化都是霧造成的,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霾。”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中國“霧都”重慶 重慶總是給人霧蒙蒙、模糊不清之感。但凡遙遙看去,樓宇建筑能在霧氣的纏繞下顯露出一點身形,從空中俯視,河流津渡隱約可辨的話,對于重慶人來說就已經是難得的霧氣清淺了。從抗戰時期開始,重慶“霧都”之名漸隆,許多重慶人也都為這個名稱而深感自豪。但你是否知道,“霧都”之稱很可能是一個美麗的誤解--“重慶由于二戰的軍工開發和建國后的軍工建設,一直是嚴重的‘霾都’,只是過去科學認識水平不夠,誤認為是霧都。”有科學家如是說。攝影郭鳳川 中國,神州處處是“霾都”此時,在我耳中“霧都”不再有浪漫神秘的氣息,也失去了迷離縹緲的美感,反而變成了刺耳的警報,令我憂心忡忡,思緒難安。我不由想起,近年來,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被冠上了“霧都”的名號:2011年10月7日至9日,鄭州連續3天霧氣籠罩,9日早晨8時左右能見度更是降到僅有200米左右,被市民調侃為“宛若蓬萊仙境,鄭州成霧都”;2011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貝賽報》在文章中指出:“中國的首都正在與倫敦爭奪世界‘霧都’稱號”;2011年11月21日至27日,烏魯木齊一周7天有6天都被大霧籠罩,能見度不足100米,有的地方能見度幾乎為零,被戲稱為“西部霧都”“霧”魯木齊;在微博中以“廣州+霧都”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可以找到4萬余條的搜索結果 我特意查找了一些關于中國近50多年來霧日和霾日的變化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地區霧日的變化并不明顯,那么這些所謂的霧天增多了,實際上都是霾天增多。以廣州為例,吳兌認為廣州99.9%的情況是霾而不是霧;曾經有媒體報道“北京盛夏季節30℃大霧彌漫”,我們已經知道霧是低溫下飽和氣塊的標志,夏季30℃的高溫條件下,水汽很難有達到飽和的能力,出現的肯定是霾。 霾和霧在一定情況下,還可以相互轉化。在穩定的天氣條件下,排放入大氣中的污染顆粒物濃度越大,霾就會越重,此時如果水汽達到飽和,污染顆粒物就會作為凝結核形成霧滴。而霧形成之后,水汽被陽光蒸發,凝結核卻仍然留在空氣里,此時霧又轉化成了霾。 不知從何時起,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復吟誦贊美的“純粹”的霧,在現代的城市里已經漸行漸遠,籠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這些新興的中國“霧都”實際上都是“霾都”!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霾日曾經一度較多,這可能與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戰火和戰后重建有關,在大陸中部和新疆南部普遍超過了100天;在1956年到1975年間,全國的霾日數都比較少,僅四川盆地、遼寧中南部和新疆南部超過了50天;1975年以后,中國霾日明顯增加,到21世紀,大陸東部大部分地區幾乎都超過100天,而大城市區域更是超過了150天。新疆南部多霾與那里多沙塵暴有關,而其他地區霾日的變化則更多受到了人為排放的影響,和當地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吳兌以1951年-2005年的氣象觀測資料為依據,列出了目前中國霾日最多的幾個城市,依次為遼寧沈陽、河北邢臺、重慶市區、遼寧本溪、陜西西安、四川成都、四川遂寧、湖北老河口、新疆和田、新疆且末、新疆民豐、四川內江。這些城市,也許都可以被稱為中國的“霾都”。 人人都在談論PM2.5,PM2.5到底是什么 霾會造成“霧蒙蒙”之感,是因為它降低了空氣能見度,這主要在于大氣中顆粒物的散射、吸收帶來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顆粒物的散射。顆粒物的全體家族稱為總懸浮顆粒物(TSP).按個數計算,每立方厘米的大氣中含有的顆粒物數量可能上億;按個頭計算,它們的粒徑大小可從幾個納米到100微米。顆粒物的概念對于公眾來說可能較為陌生,但它的組成部分--PM2.5則在2011年迅速躥紅,讓大家耳熟能詳:2011年底,這一由英文和數字組成的大氣環境化學專業術語入選了2011年民生專題十大流行語;2012年7月,PM2.5又和CPI(消費物價指數)一起,被收錄入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 PM2.5是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細粒子。按照大小個來排列,顆粒物的家族中還有PM10和PM1,即當量直徑≤10微米和1微米的粒子,它們又分別被稱為粗粒子和超細粒子。粗粒子包括揚塵、海鹽和花粉等,細粒子包括硫酸鹽、硝酸鹽、有機物等,超細粒子則包括碳顆粒等。 研究發現,霾主要由PM2.5組成,其他粒徑大于2.5微米的顆粒物所占份額較小。最早,我國只監測TSP,之后開始監測PM10,沒有PM2.5.所以,在2011年的秋天,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評定為“優良”的空氣質量與公共的感知間產生了很大的差距。于是,中國大地上掀起了一場圍繞著PM2.5的風暴:官方忙于辟謠和科普,NGO(非政府組織)積極開展“我為祖國測空氣”的民間行動,媒體進行著鋪天蓋地的報道,公眾瘋狂搶購口罩和家用空氣凈化器。 PM2.5受到如此重視不僅僅因為它是灰霾的元兇,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在人體中,PM10集中于喉部和鼻內,通過打噴嚏、咳嗽和流鼻涕得以消除;10-2.5微米的顆粒物停留于氣管;PM2.5則會深入肺部。在灰霾天,一些醫院科室的門診量會大大增加。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潘小川教授曾做過一個調研,PM2.5超標后,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醫院心血管系統的急診及死亡要增加1-6%或7%,高血壓病的急診要增加5%.吳兌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大氣環境》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近30年,我國肺癌發病率增長了4倍,與灰霾天增加曲線基本吻合。長期暴露在細粒子(PM2.5)污染環境中,七八年以后因罹患肺癌而死亡的風險,就越來越高。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將PM2.5加入國家標準的國家,這源于兩個經典的前瞻性研究,即哈佛六城市和美國癌癥協會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東部六個城市,哈佛大學對8000多居民十多年的跟蹤觀測發現,死亡率與空氣中PM10和PM2.5等顆粒物的濃度有關。此后,研究者和癌癥協會的研究發現,根據50萬美國人死亡原因風險的數據,空氣中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心血管和肺癌死亡率分別上升6%和8%.研究結果引起了強烈反響,
    ⑥氣象學上對霧的定義是: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大量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導致水平能見度低于1公里的天氣現象。這種解釋較為生澀,霧還有一種充滿詩意的形象解讀:“云是飄在天上的霧,霧是落在地上的云。”霧和云可以說是一母同胞,它們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條件:一是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過飽和,二是空氣中有凝結核。過量的水汽與空氣中的凝結核結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結形成水滴或冰晶,它們懸浮在高空被稱為云,如果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就形成了霧。霧具有天氣指示的意義,往往與特定的天氣系統相聯系,從古至今都流傳著許多有關霧與天氣的諺語,比方說“十霧九晴”、“霧得開,三天晴,霧不開,冷死人”、“大霧不過晌,過晌聽雨響”。
    ⑦那么霾又是什么呢?在中國古籍《爾雅•釋天》中對霾的解釋是“風而雨土曰霾”。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揚沙”、“塵卷風”、“沙塵暴”、“浮塵”等天氣現象,在當時的山西、陜西、河南和河北地區這樣的霾并不少見。而我國對于灰霾的科學定義卻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02 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青年科學家首次將國外文獻中的“Gray Haze”直譯為“灰霾”。“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霾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體微帶藍色。”這是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中對“霾”的定義。
    ⑧霾和霧在一定情況下,還可以相互轉化。在穩定的天氣條件下,排放入大氣中的污染顆粒物濃度越大,霾就會越重,此時如果水汽達到飽和,污染顆粒物就會作為凝結核形成霧滴。而霧形成之后,水汽被陽光蒸發,凝結核 卻仍然留在空氣里,此時霧又轉化成了霾。
    ⑨霧的形成需要借助大氣中的懸浮物作為凝結核,而2001年重慶氣象研究人員進行的外場實地觀測發現,重慶市主城區單位體積大氣中包含的懸浮物數量比1990年的觀測值平均增加了過去科學認識水平不夠,誤認為是霧都。倫敦也是一樣,它工業化以后就是個‘霾都’.科學認識有個過程,我們以前認為能見度惡化都是霧造成的,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霾。”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中國“霧都”重慶 重慶總是給人霧蒙蒙、模糊不清之感。但凡遙遙看去,樓宇建筑能在霧氣的纏繞下顯露出一點身形,從空中俯視,河流津渡隱約可辨的話,對于重慶人來說就已經是難得的霧氣清淺了。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復吟誦贊美的“純粹”的霧,在現代的城市里已經漸行漸遠,籠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不知從何時起,“霧都”已變成“霾都”!
(《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11月)(1)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B
A.中國名山全都以霧為奇絕,一些城市也以霧著稱。
B.重慶多霧是因為潮濕空氣不易散發且飽和所致。
C.云和霧在空氣層所處位置相同,都能指示天氣。
D.霧和霾形成的條件不同,互相轉化的條件相同。
(2)根據文意,下列關于中國的“霾都”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D
A.中國經濟和工業較發達地區,霾日變化都呈增長趨勢,短期內恐怕很難改變。
B.隨著對霧霾認識的逐漸深入,人們意識到中國新興的“霧都”實際都是“霾都”。
C.重慶從二戰到建國后一直是軍工生產的重地,實質早已是污染嚴重的“霾都”。
D.新增的各地“霾都”都處于盆地之中,周圍群山環繞,潮濕空氣不容易擴散。
(3)下列現象與霾的形成無關的一項是C
A.2014年APEC會議期間,北京200多萬車輛停駛等措施的執行使其天空呈“APEC藍”。
B.1975年以后,中國大部分地區經濟迅速發展,人為排放量增加,中國霾日明顯增加。
C.云南蘭坪有個神奇的湖泊,天氣變化的時候,一條白龍似的水霧從湖面盤旋升起。
D.曾有報道“北京盛夏季節30℃大霧彌漫”,實際上高溫條件下出現的不可能是霧。
(4)根據文意,“霧”和“霾”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哪三個方面?請分點概述。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久久五月天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 | 久久日av | 成人午夜网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 av片在线看| 久本草精品 | 午夜av免费 | 亚洲国产精| 久久久国产视频 | 理论片中文字幕 | 999精品在线| 日日干日日干 |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福利片在线 |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精品 | 国产亚洲欧美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很躁 | 欧美在线天堂 |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 一级黄色a| 欧美大白屁股 | 国产乡下妇女做爰视频 | 成人免费毛片嘿嘿连载视频 | 亚洲天堂一区 |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成人看片网| 日韩av网站在线观看 | a级片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 | 日本高潮视频 |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偷拍自拍 | 永久免费看片在线播放 | 免费国产黄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