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gzls 來源: 題型:066
下面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內關于革命道路問題的幾組材料:
材料一
(1)鄉村是統治階級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頭腦與心腹,單只斬斷了他的四肢而沒有斬斷他的頭腦,炸裂他的心腹,還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
——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諸問題》1930年6月
(2)(有人)以為中國像西歐各國一樣,大城市的經濟力量可以統治全國,所以大城市暴動成功以后可以影響小城市及鄉村;而在中國,則找不到一個大城市的經濟力量能統治全國的。
——中共六屆二中全會的政治問題報告1929年6月
(3)中國豪紳資產階級因為資本主義發展的落后,不能成為一個整個兒階級勢力,他們內部分裂沖突,而沒有組織全國中央集權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奪取“首都”,一擊而中的發展形勢。
——瞿秋白《武裝暴動的問題》1927年12月
材料二
(1)不要城市就是否認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就是否認無產階級對農民的領導,結果共產黨只有變成小資產階級農民黨。(你們)在斗爭的布置上有用鄉村包圍城市的企圖,這種傾向是極危險的。
——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1929年2月
(2)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3)現在就全國看來,農民運動的發展比城市的工人運動要快得多。在這種情勢之下,若我們依然是將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實不如用在農村中為好。革命勢力占據了廣大農村之后,可以結合起來包圍城市,封鎖城市,用廣大的農村革命勢力向城市進攻,必然可以取得勝利。
——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1930年5月
(4)以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農村包圍城市可以取得勝利,這無論在理論上與事實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沒有城市做領導,則任何鄉村都不會“聯合起來”的。并且,沒有城市工人激烈斗爭,則一切“包圍城市”的計劃完全是空談。
——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1930年5月
材料三
如果革命的隊伍不愿意和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妥協,而要堅持地奮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隊伍要準備積蓄和鍛煉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夠的時候和強大的敵人作決定勝負的戰斗,那就必須把落后的農村造成先進的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的革命陣地,借以反對利用城市進攻農村區域的兇惡敵人,借以在長期戰斗中逐步地爭取革命的全部勝利。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12月
回答:
(1)依據材料一,說明近代中國社會城鄉關系的特點及其原因。
(2)閱讀材料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觀點及其分歧的實質。
(3)綜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客觀依據和革命新道路理論的基本點。
科目:gzls 來源:歷史教研室 題型:066
下面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內關于革命道路問題的幾組材料:
材料一 (1)鄉村是統治階級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頭腦與心腹,單只斬斷了他的四肢而沒有斬斷他的頭腦,炸裂他的心腹,還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
——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諸問題》1930年6月
(2)(有人)以為中國像西歐各國一樣,大城市的經濟力量可以統治全國,所以大城市暴動成功以后可以影響小城市及鄉村;而在中國,則找不到一個大城市的經濟力量能統治全國的。
——中共六屆二中全會的政治問題報告1929年6月
(3)中國豪紳資產階級因為資本主義發展的落后,不能成為一個整個兒階級勢力,他們內部分裂沖突,而沒有組織全國中央集權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奪取“首都”,一擊而中的發展形勢。
——瞿秋白《武裝暴動的問題》1927年12月
材料二 (1)不要城市就是否認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就是否認無產階級對農民的領導,結果共產黨只有變成小資產階級農民黨。(你們)在斗爭的布置上有用鄉村包圍城市的企圖,這種傾向是極危險的。
——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1929年2月
(2)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3)現在就全國看來,農民運動的發展比城市的工人運動要快得多。在這種情勢之下,若我們依然是將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實不如用在農村中為好。革命勢力占據了廣大農村之后,可以結合起來包圍城市,封鎖城市,用廣大的農村革命勢力向城市進攻,必然可以取得勝利。
——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1930年5月
(4)以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農村包圍城市可以取得勝利,這無論在理論上與事實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沒有城市做領導,則任何鄉村都不會“聯合起來”的。并且,沒有城市工人激烈斗爭,則一切“包圍城市”的計劃完全是空談。
——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1930年5月
材料三 如果革命的隊伍不愿意和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妥協,而要堅持地奮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隊伍要準備積蓄和鍛煉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夠的時候和強大的敵人作決定勝負的戰斗,那就必須把落后的農村造成先進的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的革命陣地,借以反對利用城市進攻農村區域的兇惡敵人,借以在長期戰斗中逐步地爭取革命的全部勝利。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12月
回答:
(1)依據材料一,說明近代中國社會城鄉關系的特點及其原因。
(2)閱讀材料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觀點及其分歧的實質。
(3)綜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客觀依據和革命新道路理論的基本點。
科目:gzls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過渡時期總路線
材料二: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195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材料一中的過渡時期實際用了幾年時間?其中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是怎樣完成的?
(2)根據材料二概括1954 年憲法的內容。
(3)綜合兩則材料,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意義。
材料三: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的大小,分別建立各民族自治機關。凡各民族雜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區內,各民族在當地政權機關中均應有相當名額的代表。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材料四:(中國歷史上)民族發展在地區上是互相交叉的……漢族曾經長時期統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區擴張;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進入過內地,統治過中原。這樣就形成各民族雜居的現象,而一個民族完全聚居在一個地方的比較少,甚至極少。……我國歷史的發展,使我們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許多民族雜居的狀態,由于我國各民族交叉的時代很多,互相影響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對外曾是長期受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內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戰爭中同甘共苦結成了戰斗的友誼,使我們這個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中,我們采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為了經過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發展、共同的繁榮。
———周恩來《關于我國民族政策的幾個問題》
(4)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何時確立起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5)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依據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材料五:由于歷史傳統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不同,選擇與其相適應的民主政治模式也不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是資產階級在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的革命過程中建立的,是適應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反映資產階級意志,它是維護資產階級政權的統治形式。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創造了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這些民主政治制度完全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體現了人民當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
材料六:伴隨新中國成立,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就已構建起來。但是,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先進性和優越性未能充分顯現出來,“法治”欠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沒有得到健康的向前發展。
材料七: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三代領導集體,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6)依據材料五,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7)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哪些制度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基本框架。
(8)材料六中說“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沒有得到健康的向前發展”,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史實,舉一例說明。
(9)依據材料七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新時期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措施。
科目:gzls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過渡時期總路線
材料二: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195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材料一中的過渡時期實際用了幾年時間?其中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是怎樣完成的?
(2)根據材料二概括1954 年憲法的內容。
(3)綜合兩則材料,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意義。
材料三: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的大小,分別建立各民族自治機關。凡各民族雜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區內,各民族在當地政權機關中均應有相當名額的代表。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材料四:(中國歷史上)民族發展在地區上是互相交叉的……漢族曾經長時期統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區擴張;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進入過內地,統治過中原。這樣就形成各民族雜居的現象,而一個民族完全聚居在一個地方的比較少,甚至極少。……我國歷史的發展,使我們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許多民族雜居的狀態,由于我國各民族交叉的時代很多,互相影響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對外曾是長期受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內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戰爭中同甘共苦結成了戰斗的友誼,使我們這個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中,我們采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為了經過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發展、共同的繁榮。
———周恩來《關于我國民族政策的幾個問題》
(4)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何時確立起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5)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依據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材料五:由于歷史傳統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不同,選擇與其相適應的民主政治模式也不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是資產階級在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的革命過程中建立的,是適應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反映資產階級意志,它是維護資產階級政權的統治形式。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創造了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這些民主政治制度完全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體現了人民當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
材料六:伴隨新中國成立,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就已構建起來。但是,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先進性和優越性未能充分顯現出來,“法治”欠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沒有得到健康的向前發展。
材料七: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三代領導集體,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6)依據材料五,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7)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哪些制度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基本框架。
(8)材料六中說“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沒有得到健康的向前發展”,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史實,舉一例說明。
(9)依據材料七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新時期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措施。
科目:gzls 來源:不詳 題型:綜合題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過渡時期總路線 材料二: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195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材料一中的過渡時期實際用了幾年時間?其中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是怎樣完成的? (2)根據材料二概括1954 年憲法的內容。 (3)綜合兩則材料,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意義。 材料三: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的大小,分別建立各民族自治機關。凡各民族雜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區內,各民族在當地政權機關中均應有相當名額的代表。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材料四:(中國歷史上)民族發展在地區上是互相交叉的……漢族曾經長時期統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區擴張;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進入過內地,統治過中原。這樣就形成各民族雜居的現象,而一個民族完全聚居在一個地方的比較少,甚至極少。……我國歷史的發展,使我們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許多民族雜居的狀態,由于我國各民族交叉的時代很多,互相影響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對外曾是長期受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內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戰爭中同甘共苦結成了戰斗的友誼,使我們這個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中,我們采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為了經過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發展、共同的繁榮。 ———周恩來《關于我國民族政策的幾個問題》 (4)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何時確立起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5)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依據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材料五:由于歷史傳統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不同,選擇與其相適應的民主政治模式也不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是資產階級在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的革命過程中建立的,是適應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反映資產階級意志,它是維護資產階級政權的統治形式。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創造了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這些民主政治制度完全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體現了人民當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 材料六:伴隨新中國成立,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就已構建起來。但是,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先進性和優越性未能充分顯現出來,“法治”欠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沒有得到健康的向前發展。 材料七: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三代領導集體,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 (6)依據材料五,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7)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哪些制度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基本框架。 (8)材料六中說“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沒有得到健康的向前發展”,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史實,舉一例說明。 (9)依據材料七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新時期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措施。 |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科目:gzls 來源:河北省月考題 題型:材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