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gzyw 來源: 題型:文言文閱讀
科目:gzyw 來源:2015-2016學年遼寧沈陽二中高二下學期期末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民田鏡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門,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練文法,更踐久,習知朝廷臺閣典憲,首相韓琦每咨訪焉。仁宗末年,琦請建儲,與公亮等共定大議。密州民田產銀,或盜取之,大理當以強。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雖強,與盜物民家有間矣。”固爭之,遂下有司議,比劫禁物法,盜得不死。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英宗即位,加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尋加戶部尚書,帝不豫,遼使至不能見,命公亮宴于館,使者不肯赴。公亮質之曰:“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寧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明年,起判永興軍。居一歲,還京師。旋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帝臨哭,輟朝三日,公亮方厚莊重,沉深周密,平居謹繩墨,蹈規矩;然性吝嗇,殖貨至巨萬,初薦王安石,及同輔政,知上方向之,陰為子孫計,凡更張庶事,一切聽順,而外若不與之者。常遣子孝寬參其謀,至上前略無所異,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寬至樞密以報之。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
(節選自《宋史·曾公亮傳》)
1.下列對文中加波浪線的一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一樣。
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高級官員。
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為民興利除弊,他進士及第后任職會稽縣,當時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興修水利工程,將水引入曹娥江,民眾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經歷練,通曉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務,首相韓琦每每向他咨詢;密州有人偷盜民田產銀,他認為判處死刑過重,據理力爭,最終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違約在界河捕魚運鹽,他認為萌芽不禁終將釀成大禍,舉薦雄州趙滋前往,并把皇帝的意思告訴他們,邊地雙方得以相安無事。
D.曾公亮老謀深算,暗中為子孫計。他為人深沉,思慮周密,曾舉薦王安石,安石受到寵信,他考慮子孫前程,不露痕跡地處處隨順安石,而王安石并未理睬。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
(2)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
科目:gzyw 來源:201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語文(全國卷1參考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民田鏡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門,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囊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練文法,更踐九,習知朝廷臺閣典憲,首相韓琦每咨訪焉。仁宗末年,琦請建儲,與公亮等共定大議。密州民田產銀,或盜取之,大理當以強。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雖強,與盜物民家有間矣。”固爭之,遂下有司議,比劫禁物法,盜得不死。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英宗即位,加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尋加戶部尚書,帝不豫,遼使至不能見,命公亮宴于館,使者不肯赴。公亮質之曰:“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寧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明年,起判永興軍。居一歲,還京師。旋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帝臨哭,輟朝三日,公亮方厚莊重,沉深周密,平居謹繩墨,蹈規矩;然性吝嗇,殖貨至巨萬,初薦王安石,及同輔政,知上方向之,陰為子孫計,凡更張庶事,一切聽順,而外若不與之者。常遣子孝寬參其謀,至上前略無所異,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寬至樞密以報之。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
(節選自《宋史·曾公亮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為民興利除弊,他進士及第后任職會稽縣,當時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興修水利工程,將水引入曹娥江,民眾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經歷練,通曉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務,首相韓琦每每向他咨詢;密州有人偷盜民田產銀,他認為判處死刑過重,據理力爭,最終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違約在界河捕魚運鹽,他認為萌芽不禁終將釀成大禍,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邊地雙方得以相安無事。
D.曾公亮老謀深算,暗中為子孫計。他為人深沉,思慮周密,曾舉薦王安石,安石受到寵信,他考慮子孫前程,不露痕跡地處處隨順安石,終于得到回報。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
譯文:
(2)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
譯文:
科目:gzyw 來源:201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語文(全國1卷精編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民田鏡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門,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練文法,更踐久,習知朝廷臺閣典憲,首相韓琦每咨訪焉。仁宗末年,琦請建儲,與公亮等共定大議。密州民田產銀,或盜取之,大理當以強。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雖強,與盜物民家有間矣。”固爭之,遂下有司議,比劫禁物法,盜得不死。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英宗即位,加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尋加戶部尚書。帝不豫,遼使至不能見,命公亮宴于館,使者不肯赴。公亮質之曰:“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寧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明年,起判永興軍。居一歲,還京師。旋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帝臨哭,輟朝三日。公亮方厚莊重,沉深周密,平居謹繩墨,蹈規矩;然性吝嗇,殖貨至巨萬。初薦王安石,及同輔政,知上方向之,陰為子孫計,凡更張庶事,一切聽順,而外若不與之者。常遣子孝寬參其謀,至上前略無所異,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寬至樞密以報之。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
(節選自《宋史·曾公亮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為民興利除弊。他進士及第后任職會稽縣,當時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興修水利工程,將水引入曹娥江,民眾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經歷練,通曉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務,首相韓琦每每向他咨詢;密州有人偷盜民田產銀,他認為判處死刑過重,據理力爭,最終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違約在界河捕魚運鹽,他認為萌芽不禁終將釀成大禍,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邊地雙方得以相安無事。
D.曾公亮老謀深算,暗中為子孫計。他為人深沉,思慮周密,曾舉薦王安石,安石受到寵信,他考慮子孫前程,不露痕跡地處處隨順安石,終于得到回報。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
譯文:
(2)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
譯文: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文言文閱讀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文言文閱讀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文言文閱讀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文言文閱讀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文言文閱讀
科目:gzyw 來源:上海市十校2012屆高三第二次聯考語文試題 題型:048
|
科目:gzyw 來源:2011-2012學年上海市十校高三第二學期第二次聯考語文試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20分)
題匾“子岡樓”
徐城北
①我母親姓彭,名雪珍,后來從事新聞工作,筆名用的是“子岡”。她是蘇州人,曾在著名的“振華女中”就讀,1934年高中畢業。“振華女中”一直是蘇州名校,今名“蘇州十中”,是整個江蘇省的中學示范校,這在今天是比“重點中學”還要高的榮譽。
②我上世紀80年代曾在蘇州報刊寫稿,后來該校領導給我寫信,我便與學校取得了聯系。學校的校舍特別美麗,有大片的草坪,有諸多庭園與樓閣。校舍所在地曾是曹雪芹的祖居,清乾隆六下江南曾居于此,江南三大太湖石之一的“瑞云峰”也佇立在校園內。我曾多次趁出差機會訪問十中,漸漸感情越來越濃,因為我把對母親的愛與她的母校凝結成了一體。
③那一年我又到蘇州,新校長送我出校門時,指著隔壁很大的一所古典建筑說:“這是市政府新近修出來的,這個地點是你們家的祖業。你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而再往前——你媽媽家,考中了兩位狀元,他們是祖孫……”校長還告訴我,學校準備選取幾座教學樓,以當年校友的名字命名,“你媽媽也是其中的一位,你回北京后,用毛筆寫出來,一豎一橫,然后寄給我……”我聽后笑笑,深謝他的美意,但又不置可否。因為我知道,校友中的著名者極多,如費孝通、楊絳、何澤慧……其后才能輪到我母親。在學校董事中,更有蔡元培等前輩。與這些人相比,我母親“真不能算什么”,所以這話我聽過也就忘了,沒有當真。
④不料當年夏天放暑假時,校長從蘇州打來長途電話,催問我這匾額究竟寫了沒有,并說學校趁暑假已經動工,要我趕快寫出來,以特快專遞寄給他……我這才當真,于是找出紙筆,又找出《中國書法大詞典》,把不好寫的幾個字分別查看一下,看究竟如何搭配才算協調。匆匆寫畢,寄出。隨后又去忙自己的事了。
⑤也真是巧,就在這時,我又與母親初中時的母校上海松江二中接上了關系。松江二中是上海市的重點中學,同樣鼎鼎大名。隨后,我趁去上海參加第四屆中國京劇節活動的機會,到松江轉了一圈。等到了那里才知道,我外祖父上世紀30年代初期還擔任過那里的校長。學校剛剛舉行過百年校慶,歷屆畢業生中的名人特多……
⑥參觀后,松江二中的辦公室主任親自開車送我去蘇州。到蘇州時已近午。蘇州十中校領導早就等急了,一下車就讓我來個“急轉彎”,讓我回身去看剛才走過的那個通道——一邊是“(蔡)元培樓”,另一邊則是“子岡樓”。兩樓之間是學校的大門。我仰望那“元培樓”上的字跡,校長解釋說:“蔡先生的后代,直系子侄許多都不在世了,再往下人數更多,我們一不知道找誰,二不知道誰的毛筆字好,所以沒辦法,只能從字帖中集字……”而我寫的那個豎的“子岡樓”,被“做”到三層樓的側面,上首有“品戲齋”迎首章,下邊是我的署名與名章。我寫的另一幅橫的,干脆就“做”到傳達室的門邊,與人等高。校長叫來學校管照相的人,讓我在“子岡樓”下照相。
⑦半年后,蘇州十中校長為了籌備百年校慶,帶了幾個人來北京,事先委托我找了幾位我媽媽班上的老同學,都是1934年畢業的。學校帶了蘇州的土特產,松子糖之類,包裝很鮮艷,大紅的,與老太太們的白發對比很強烈。
⑧我插空還帶領他們拜訪了我的母校北京三中,從前叫北京男三中。它如今已有270年的建校歷史,高擎著兩面大旗:一是曹雪芹,曹雪芹曾在北京三中的前身右翼宗學當過“職員”,《紅樓夢》前八十回就是在三中校舍里寫的,這已經得到許多紅學家的認可;二是老舍,他是1912年的畢業生,三中歷來在人文方面出的人才多。
⑨中午,北京三中校長請客人在酒樓吃飯,吃的是北京小吃,包括炒麻豆腐、豆汁、焦圈。看得出來,蘇州客人吃得直咬牙。席間,我代蘇州校長發出邀請,請三中校長到蘇州參加十中的百年校慶。完事之后,還可以順便到上海松江一游……三中校長笑呵呵答應了,還說“你也一塊兒去”。兩位校長笑著鬧著,就把這事“說定了”。
⑩您也許會問,人家學校不會自己聯絡嗎?要你從中瞎攪合干什么?我看著兩位校長的臉,能猜出他們的心理,干脆借著酒熱,就把話說透了:“我就是無事忙——看見你們雙方辦學都很好,又不缺錢,找個理由每年都組織教學骨干到對方學校走走看看,了解一下對方的文化背景。在這上頭花些錢,等于是長期投資,肯定是值得的。”
⑾啊,我母親雖然去世了,但母愛還在,我有我自己的母校,還有母親的母校,母親有她初中的母校,更有高中的母校。這彎彎曲曲的母愛,真像連環套一樣包圍著我……退休的人了,沒事兒自己找個樂兒吧。愿母愛能夠籠罩更多的人心!
(選自2012.2.17《中國教育報》第4版 有刪節)
【小題1】第⑧段中橫線處提到的老舍,其代表作有 (2分)
【小題2】請分析第①段在構思上的作用: (2分)
【小題3】第②段中,作者為何說“我把對母親的愛與她的母校凝結成了一體”?
(2分)
【小題4】第⑥段中提到蔡元培先生,我們高二學過的《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一文中,馮友蘭先生認為蔡先生的教育有兩端:一個是 ,一個是 。并簡單地解釋這“兩端”的意思。(4分)
【小題5】選出下列對文章理解正確的兩項。(6分)
A.第②段中提到的“瑞云峰”,這塊北宋年間太湖的靈石,它因與宋徽宗采集江南花石綱有關,被寫入了《水滸傳》。 |
B.作者的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30年代初期還擔任過上海松江二中的校長;作者的媽媽和他本人都考取了狀元。 |
C.蘇州十中培養了一大批名人:社會活動家費孝通、高能物理學家何澤慧、作家楊絳、記者彭子岡等。 |
D.第⑦段劃線句,在“紅包裝”和“白發”的強烈對比中,突出了土特產的珍貴和媽媽班上老同學精神的可嘉。 |
科目:gzyw 來源:2011-2012學年上海市十校高三第二學期第二次聯考語文試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20分)
題匾“子岡樓”
徐城北
①我母親姓彭,名雪珍,后來從事新聞工作,筆名用的是“子岡”。她是蘇州人,曾在著名的“振華女中”就讀,1934年高中畢業。“振華女中”一直是蘇州名校,今名“蘇州十中”,是整個江蘇省的中學示范校,這在今天是比“重點中學”還要高的榮譽。
②我上世紀80年代曾在蘇州報刊寫稿,后來該校領導給我寫信,我便與學校取得了聯系。學校的校舍特別美麗,有大片的草坪,有諸多庭園與樓閣。校舍所在地曾是曹雪芹的祖居,清乾隆六下江南曾居于此,江南三大太湖石之一的“瑞云峰”也佇立在校園內。我曾多次趁出差機會訪問十中,漸漸感情越來越濃,因為我把對母親的愛與她的母校凝結成了一體。
③那一年我又到蘇州,新校長送我出校門時,指著隔壁很大的一所古典建筑說:“這是市政府新近修出來的,這個地點是你們家的祖業。你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而再往前——你媽媽家,考中了兩位狀元,他們是祖孫……”校長還告訴我,學校準備選取幾座教學樓,以當年校友的名字命名,“你媽媽也是其中的一位,你回北京后,用毛筆寫出來,一豎一橫,然后寄給我……”我聽后笑笑,深謝他的美意,但又不置可否。因為我知道,校友中的著名者極多,如費孝通、楊絳、何澤慧……其后才能輪到我母親。在學校董事中,更有蔡元培等前輩。與這些人相比,我母親“真不能算什么”,所以這話我聽過也就忘了,沒有當真。
④不料當年夏天放暑假時,校長從蘇州打來長途電話,催問我這匾額究竟寫了沒有,并說學校趁暑假已經動工,要我趕快寫出來,以特快專遞寄給他……我這才當真,于是找出紙筆,又找出《中國書法大詞典》,把不好寫的幾個字分別查看一下,看究竟如何搭配才算協調。匆匆寫畢,寄出。隨后又去忙自己的事了。
⑤也真是巧,就在這時,我又與母親初中時的母校上海松江二中接上了關系。松江二中是上海市的重點中學,同樣鼎鼎大名。隨后,我趁去上海參加第四屆中國京劇節活動的機會,到松江轉了一圈。等到了那里才知道,我外祖父上世紀30年代初期還擔任過那里的校長。學校剛剛舉行過百年校慶,歷屆畢業生中的名人特多……
⑥參觀后,松江二中的辦公室主任親自開車送我去蘇州。到蘇州時已近午。蘇州十中校領導早就等急了,一下車就讓我來個“急轉彎”,讓我回身去看剛才走過的那個通道——一邊是“(蔡)元培樓”,另一邊則是“子岡樓”。兩樓之間是學校的大門。我仰望那“元培樓”上的字跡,校長解釋說:“蔡先生的后代,直系子侄許多都不在世了,再往下人數更多,我們一不知道找誰,二不知道誰的毛筆字好,所以沒辦法,只能從字帖中集字……”而我寫的那個豎的“子岡樓”,被“做”到三層樓的側面,上首有“品戲齋”迎首章,下邊是我的署名與名章。我寫的另一幅橫的,干脆就“做”到傳達室的門邊,與人等高。校長叫來學校管照相的人,讓我在“子岡樓”下照相。
⑦半年后,蘇州十中校長為了籌備百年校慶,帶了幾個人來北京,事先委托我找了幾位我媽媽班上的老同學,都是1934年畢業的。學校帶了蘇州的土特產,松子糖之類,包裝很鮮艷,大紅的,與老太太們的白發對比很強烈。
⑧我插空還帶領他們拜訪了我的母校北京三中,從前叫北京男三中。它如今已有270年的建校歷史,高擎著兩面大旗:一是曹雪芹,曹雪芹曾在北京三中的前身右翼宗學當過“職員”,《紅樓夢》前八十回就是在三中校舍里寫的,這已經得到許多紅學家的認可;二是老舍,他是1912年的畢業生,三中歷來在人文方面出的人才多。
⑨中午,北京三中校長請客人在酒樓吃飯,吃的是北京小吃,包括炒麻豆腐、豆汁、焦圈。看得出來,蘇州客人吃得直咬牙。席間,我代蘇州校長發出邀請,請三中校長到蘇州參加十中的百年校慶。完事之后,還可以順便到上海松江一游……三中校長笑呵呵答應了,還說“你也一塊兒去”。兩位校長笑著鬧著,就把這事“說定了”。
⑩您也許會問,人家學校不會自己聯絡嗎?要你從中瞎攪合干什么?我看著兩位校長的臉,能猜出他們的心理,干脆借著酒熱,就把話說透了:“我就是無事忙——看見你們雙方辦學都很好,又不缺錢,找個理由每年都組織教學骨干到對方學校走走看看,了解一下對方的文化背景。在這上頭花些錢,等于是長期投資,肯定是值得的。”
⑾啊,我母親雖然去世了,但母愛還在,我有我自己的母校,還有母親的母校,母親有她初中的母校,更有高中的母校。這彎彎曲曲的母愛,真像連環套一樣包圍著我……退休的人了,沒事兒自己找個樂兒吧。愿母愛能夠籠罩更多的人心!
(選自2012.2.17《中國教育報》第4版 有刪節)
1.第⑧段中橫線處提到的老舍,其代表作有 (2分)
2.請分析第①段在構思上的作用: (2分)
3.第②段中,作者為何說“我把對母親的愛與她的母校凝結成了一體”?
(2分)
4.第⑥段中提到蔡元培先生,我們高二學過的《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一文中,馮友蘭先生認為蔡先生的教育有兩端:一個是 ,一個是 。并簡單地解釋這“兩端”的意思。(4分)
5.選出下列對文章理解正確的兩項。(6分)
A.第②段中提到的“瑞云峰”,這塊北宋年間太湖的靈石,它因與宋徽宗采集江南花石綱有關,被寫入了《水滸傳》。 |
B.作者的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30年代初期還擔任過上海松江二中的校長;作者的媽媽和他本人都考取了狀元。 |
C.蘇州十中培養了一大批名人:社會活動家費孝通、高能物理學家何澤慧、作家楊絳、記者彭子岡等。 |
D.第⑦段劃線句,在“紅包裝”和“白發”的強烈對比中,突出了土特產的珍貴和媽媽班上老同學精神的可嘉。 |
E、曹雪芹曾在北京三中的前身北京男三中當過“職員”,《紅樓夢》前八十回就是在三中校舍里寫的。
F、名人是一所學校的財富和驕傲,他們所具有的超群品質,更能勵師生之志。但作者在本文中提及眾多名人,有抬高他母親聲望之嫌疑。
6.文章的最后一段,在語言表達上有何特色?(4分)
科目:czyw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科目:gzyw 來源:2012-2013學年江西省吉安二中高二第二次(12月)月考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現代文閱讀
贛文化
鄭克強
“贛文化”,猶如吳越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青藏文化一樣,無疑是一個區域文化的概念。大凡稱謂區域,除了地理環境這一相對獨立的前提外,在文化內涵與特質上也應區別于周邊地區。江西這一區域由其歷史形成的復雜性所決定,在文化構成上受到過百越、吳楚、中原、客家等文化類型的雜糅,因而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但是同時,贛文化又極具創造力的特點,這就像贛方言躋身于全國八大方言區之一那樣,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可以這樣說:贛文化是中華文化一個組成部分,它包涵著五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明中具有積極意義的東西,但是,它又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的集合,也不僅僅是簡單的雷同,它應是一種具有區域文化特質的亞文化。
正像解剖猴子獲得對人自身認識的鑰匙一樣,深刻理解贛文化的哲理意蘊,也需要分門別類作若干專題性的研究。儒、佛、道三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至廣至深,而這三家在江西又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積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始于江西,流播全國;佛家中的禪宗竟有三家五宗的祖庭在江西,廬山腳下的凈土宗東林寺、永修云山的真如禪寺、奉新的百丈寺等,都是全國著名的佛教叢林,出現了慧遠、慧能、道一、行思等一大批宗師;道家中的張天師除了前兩代在四川的青城山之外,至解放時竟有六十一代雄踞江西龍虎山,歷二千年,并在其間屢屢對朝廷產生重大牽制影響。如果我們細究一下,可以發現,江西的儒、佛、道三家,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追求“內在超越”,無論是“成圣”、“成佛”、“成仙”,他們所要達到的超然境界都非常強調內在本心的作用。這種把人看作是主宰自己命運力量的意識,在長期封建社會統治中有其難能可貴的一面,當然也對江西人的審美情趣,社會心態,行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它是通過多種多樣的物質形態表現出來,也就是說,贛文化滲透在各種載體之中,頑強而又清晰地表達著它特有的文化信息。因此,研究贛文化,還需要對它的各種載體分別進行探討。這方面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點:其一是文獻資料,它包括歷代官藏或民間傳留下來的各種典冊、筆記、詩文、字畫、書信、圖表、方志、譜牒,等等。其二是實物資料,這主要指大量的考古發現,如萬年仙人洞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瑞昌銅嶺的冶煉遺址,吳城、大洋洲的青銅器皿,吉州、洪州、景德鎮的瓷器及窯址,還有散落在各地的寺廟、道觀、名塔、名橋、民居、匾額、碑刻、墓葬等等。其三是藝術樣式,它應涵納儺舞、弋陽腔、宜黃腔、贛劇、采茶戲直至興國山歌等多種戲劇演唱藝術形式,還包括茶藝、贛菜、贛服飾、贛民俗等十分龐大的子系統組合。我們只有通過對這些文化載體的深入挖掘,認真清理和分析,才能由小至大,由個別到一般,由局部到整體地把握贛文化的精髓。
(節選自《贛文化通典》)
【小題1】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正像解剖猴子獲得對人自身認識的鑰匙一樣,深刻理解贛文化的哲理意蘊,也需要分門別類作若干專題性的研究”具體做法的一項是
A.通過研究儒家中的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來理解贛文化。 |
B.通過研究慧遠、慧能、道一、行思等宗師來理解贛文化。 |
C.通過研究道家中的張天師前兩代在四川的青城山的活動來理解贛文化。 |
D.通過研究景德鎮的瓷器及窯址來理解贛文化。 |
A.由于贛文化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在文化構成上受到過百越、吳楚、中原、客家等文化類型的雜糅。 |
B.特有的文化信息往往是通過多種多樣的物質形態表現出來的 |
C.追求“內在超越”是儒、佛、道三家的一個共同的特征。 |
D.“成圣”、“成佛”、“成仙”是儒、佛、道家共同追求的目標。 |
A.中華文化是由“贛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青藏文化等地方文化共同組成的。 |
B.由于儒、佛、道三家在江西又有著極為濃厚的歷史積淀,可以說贛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廣。 |
C.八一南昌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以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等形式的獨具特色的革命文化也是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D.儒、佛、道三家在江西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積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學、佛家中的禪悟、道家中的恬淡虛無當然也對江西人的審美情趣,社會心態,行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
科目:gzyw 來源:2014屆江西省高二第二次(12月)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代文閱讀
贛文化
鄭克強
“贛文化”,猶如吳越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青藏文化一樣,無疑是一個區域文化的概念。大凡稱謂區域,除了地理環境這一相對獨立的前提外,在文化內涵與特質上也應區別于周邊地區。江西這一區域由其歷史形成的復雜性所決定,在文化構成上受到過百越、吳楚、中原、客家等文化類型的雜糅,因而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但是同時,贛文化又極具創造力的特點,這就像贛方言躋身于全國八大方言區之一那樣,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可以這樣說:贛文化是中華文化一個組成部分,它包涵著五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明中具有積極意義的東西,但是,它又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的集合,也不僅僅是簡單的雷同,它應是一種具有區域文化特質的亞文化。
正像解剖猴子獲得對人自身認識的鑰匙一樣,深刻理解贛文化的哲理意蘊,也需要分門別類作若干專題性的研究。儒、佛、道三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至廣至深,而這三家在江西又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積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始于江西,流播全國;佛家中的禪宗竟有三家五宗的祖庭在江西,廬山腳下的凈土宗東林寺、永修云山的真如禪寺、奉新的百丈寺等,都是全國著名的佛教叢林,出現了慧遠、慧能、道一、行思等一大批宗師;道家中的張天師除了前兩代在四川的青城山之外,至解放時竟有六十一代雄踞江西龍虎山,歷二千年,并在其間屢屢對朝廷產生重大牽制影響。如果我們細究一下,可以發現,江西的儒、佛、道三家,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追求“內在超越”,無論是“成圣”、“成佛”、“成仙”,他們所要達到的超然境界都非常強調內在本心的作用。這種把人看作是主宰自己命運力量的意識,在長期封建社會統治中有其難能可貴的一面,當然也對江西人的審美情趣,社會心態,行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它是通過多種多樣的物質形態表現出來,也就是說,贛文化滲透在各種載體之中,頑強而又清晰地表達著它特有的文化信息。因此,研究贛文化,還需要對它的各種載體分別進行探討。這方面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點:其一是文獻資料,它包括歷代官藏或民間傳留下來的各種典冊、筆記、詩文、字畫、書信、圖表、方志、譜牒,等等。其二是實物資料,這主要指大量的考古發現,如萬年仙人洞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瑞昌銅嶺的冶煉遺址,吳城、大洋洲的青銅器皿,吉州、洪州、景德鎮的瓷器及窯址,還有散落在各地的寺廟、道觀、名塔、名橋、民居、匾額、碑刻、墓葬等等。其三是藝術樣式,它應涵納儺舞、弋陽腔、宜黃腔、贛劇、采茶戲直至興國山歌等多種戲劇演唱藝術形式,還包括茶藝、贛菜、贛服飾、贛民俗等十分龐大的子系統組合。我們只有通過對這些文化載體的深入挖掘,認真清理和分析,才能由小至大,由個別到一般,由局部到整體地把握贛文化的精髓。
(節選自《贛文化通典》)
1.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正像解剖猴子獲得對人自身認識的鑰匙一樣,深刻理解贛文化的哲理意蘊,也需要分門別類作若干專題性的研究”具體做法的一項是
A.通過研究儒家中的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來理解贛文化。
B.通過研究慧遠、慧能、道一、行思等宗師來理解贛文化。
C.通過研究道家中的張天師前兩代在四川的青城山的活動來理解贛文化。
D.通過研究景德鎮的瓷器及窯址來理解贛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由于贛文化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在文化構成上受到過百越、吳楚、中原、客家等文化類型的雜糅。
B.特有的文化信息往往是通過多種多樣的物質形態表現出來的
C.追求“內在超越”是儒、佛、道三家的一個共同的特征。
D.“成圣”、“成佛”、“成仙”是儒、佛、道家共同追求的目標。
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概括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文化是由“贛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青藏文化等地方文化共同組成的。
B.由于儒、佛、道三家在江西又有著極為濃厚的歷史積淀,可以說贛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廣。
C.八一南昌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以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等形式的獨具特色的革命文化也是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D.儒、佛、道三家在江西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積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學、佛家中的禪悟、道家中的恬淡虛無當然也對江西人的審美情趣,社會心態,行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科目:gzyw 來源:2015-2016學年黑龍江哈爾濱六中高二4月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傳記,完成小題。
陳從周:中國園林第一人
陳從周以古園林專家名世。趙樸初先生為其書齋起名“梓室”,因為先生工木土,而先生便以“梓翁”自喻。
全國解放之初,他應蘇州美專之聘講授《中國美術史》和《中國建筑史》;在上海同濟,他創辦了建筑歷史學科和教研室。教學之余,探訪、考察園林和文物,足跡遍踏大江南北;參與古建筑及園林工程,事必躬親。有人戲稱他是“兩江總督”。1956年,他出版的《蘇州園林》一書,成為中國當代第一部園林專著,闡述了蘇州園林的本質特征——文人園林的詩情畫意,還總結歸納了中國園林造園手法,如借景、鄰虛、屏障、對景等。接著又出版了《蘇州舊宅參考圖錄》《漏窗》。后《說園》出版,已是熱到洛陽紙貴了。葉圣陶評述《說園》“熔哲、文、美術于一爐,以論造園,臻此高境,欽悅無量”,有人稱它為“詩詞界的《人間詞話》”。他不僅對于古建筑、古園林理論有著深入的研究、獨到的見解,還參與了大量實際工程的設計建造,如設計修復豫園東部、龍華塔、寧波天一閣等,設計建造云南楠園等大量園林建筑。
他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造詣頗深,其散文有晚明風格,詩詞清麗可誦,書畫秀潤清逸,還擅昆劇。正是憑借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力,他把中國古園林藝術的詩情畫意詮釋得淋漓盡致。
“夢也蘇州,醒也蘇州”,陳從周熱愛蘇州園林,把她視為生命的一部分。他在《蘇州園林》中寫道:“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足見其江南園林情結。因此對園林、古建筑的保護,他據理力爭,寸步不讓。1958年,他向蘇州市政府呼吁搶救網師園;堅決反對拆蘇州城墻用墻磚砌小高爐,疾呼城墻上的每一塊磚都是文物。于是,他被作為當時在北京正受批判的梁思成的中國營造社的外圍分子加以批判。自此,他成了歷次政治運動的“老運動員”。在困境中,他仍專注于古園林事業的研究,窮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萬言的《梓室余墨》。這是他園林小品之集大成者。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陳從周聯絡葉圣陶等八位社會名流提議修復晚清學者俞樾的故居曲園。其后應蘇州政府之請審核行將開放的“蘇州古典園林藝術陳列室”,他順便考察了藝圃、拙政園等景點,發表《蘇州園林今何在?》一文,批評蘇州園林商業化的世俗之風破壞了園林之美,促使有關方面及時進行了全面整頓和清理,使蘇州園林大有改觀,1999年蘇州古園林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978年,應世界著名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邀請,陳從周主持了中國第一個整體園林出口項目,以蘇州網師園的園中園——殿春為藍本,建立一個獨立的庭院——“明軒”,移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他成為將中國園林藝術推向世界之現代第一人。
作為教師,他認為,學問之道在于德;想做事業,唯勤是途。他對報考的研究生,都要加試“百科知識”一門課。學生們對聽他的課,又愛又怕。怕他會提出許多“刁鉆”的要求。如記筆記要用毛筆,寫字要用繁體,而且還要豎寫等。盡管如此嚴苛,學生們仍愛聽他的課。上大課,階梯教室總是“爆棚”。他授課從不照本宣科,而是在談天說地道古論今中深入淺出地“傳道”,讓學生們在輕松的談笑中獲得知識,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升華藝術境界。他倡導文理互通,提倡多讀書,讀與專業相關、甚而是專業以外的書。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相通的。為讓學生融通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他出奇招,把昆曲引進課堂,還自掏腰包請學生去聽昆曲,體味古園林建筑與昆曲在藝術趣味上的親緣關系。學生們在緬懷先生時都說:“十幾年過去了,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上課的生動情景。”
陳從周提倡做學問要講究世系和傳承。有人認為這樣會導致門戶之見。他卻認為,講世系則有凝聚力和鞭策力,可以逼學生用功,掌握自己派系的精髓,不使失傳。他不是學建筑的科班出身,本學文學,后因興趣而改行,故業內有人非議他的學問不正宗。但實踐證明,陳從周獨辟蹊徑,把詩詞、美術、音樂、戲劇和建筑園林糅在一起,以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品質,開辟了建筑和園林研究的新境界;他也由梓室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被稱為“中國園林第一人”“中國園林之父”。
(摘編自張昌華《陳從周:中國園林第一人》,有刪改)
相關鏈接
①馮其庸評價陳從周:“兄治園林,皆能融會貫通,化而為一,所謂文武昆亂不擋,是為大家,是為人師。”陳從周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造園重視借景,造園與為學又何獨不然。”(摘自《光明日報》2014年9月1日《滿眼溪山獨去時》)
②陳從周擅丹青,在松、梅、菊、竹中,尤喜繪竹。他的畫竹小品或孤枝獨干,或竹葉一蓬,題字則為“清風之竹”“清風過后一簾青”等等。下鈐的閑章是“有竹為家”。典出鄭板橋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摘自張昌華《曾經風雅》)
③陳從周先生的同代或之后,有著許許多多古建筑史家、園林學家。他們鉤沉史料、測繪勘察,會墨線繪圖,抑或計算機上網,可能還會胡謅幾句海德格爾、胡塞爾。但卻少有人像他這樣摯愛自己的故園。 (摘自《拾貝島民的日記》)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
A.梓人是工匠之意,趙樸初先生以梓室名陳從周先生的書齋,先生也喜以梓翁自喻,可見他并不以“家”自命,而對于匠人、土木匠、教書匠的身份卻欣然認同。
B.著名文學家葉圣陶先生盛贊欽敬陳從周先生的園林著作由于“熔哲、文、美術于一爐,以論造園”而臻于高境,《說園》也被人譽為“詩詞界的《人間詞話》”。
C.學生們愛聽陳從周先生的課,階梯教室總是“爆棚”,是因為他能深入淺出傳道、生動形象授課,教學思想和方法既有創見又靈活,讓學生們在輕松中獲得知識。
D.陳從周先生“有竹為家”的鈐章,正是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操守的寫照。他對于古園林藝術的熱愛和為保護救護園林而做出的努力都是這種精神品藻的體現。
E.本文通過記敘陳從周先生的在園林、教育和治學等方面的事跡,表現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獨立堅守的文化品格,文中的相關引用增強了傳記的真實性和說服力。
2.陳從周先生被稱為“中國園林第一人”,他對中國園林事業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貢獻?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3.《拾貝島民的日記》說“少有人像他這樣摯愛自己的故園”,陳從周“摯愛自己的故園”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4.業內有人非議陳從周先生非科班出身,學問不正宗,而他卻開辟了建筑和園林事業的新境界,對此你怎么看?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