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gzyw 來源:2010-2011學年浙江省瑞安中學高二下期末考試語文試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11分)
丈夫走后,對于她來說,剩下的只有可怕的孤獨和沒有目標的生活。盡管醫生給丈夫做出了癌癥晚期的診斷,斯特拉還是心理準備不足。
他們沒有子女,但有共同的事業,總是一起分享生活。現在,大衛走后的第一個圣誕節就要到了,斯特拉越來越深地意識到,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了。
收音機里播放著圣誕音樂。屋角有一棵圣誕樹。離假日不到一個星期了,但她卻沒心情去裝飾圣誕樹。突然間,一切都被無邊無際的孤獨吞沒了,斯特拉將臉埋在手中,淚水禁不住流了下來。她怎樣才能快些度過圣誕節和那沒有止境的冬天呢?這時門鈴出乎意料地響了起來,斯特拉不禁發出了一聲吃驚的尖叫。現在還有誰會來拜訪她?她通過門上的貓眼兒詫異地向外看。
在門外走廊上,站著一個陌生的年輕人,胳膊下夾著一個大大的紙箱。斯特拉鼓起勇氣,輕輕地把門開了一條縫。
“澤西夫人?”年輕人問。
她點點頭。
“這里有您的一個包裹。”好奇心戰勝她心中的謹慎。她推開門,讓年輕人進來。年輕人小心地將那個紙箱放在地板上,然后從他的衣袋中取出一個信封。當他把信遞給她時,箱子里傳出了一個聲音。斯特拉嚇得跳了起來。那個人抱歉地笑了一下,將箱子蓋打開,讓她看里面裝著什么。那是一條狗!
年輕人將小狗抱起來,解釋說:“這是您的,夫人。它已經有6星期大了,而且已經完全習慣了室內生活。”從黑暗的盒子里解放出來的小狗快活地搖著尾巴。
“我們本應該在圣誕節前夜將它送來。”他邊說邊試圖躲開小狗那濕漉漉舌頭的“進攻”。“但是狗舍的工人明天就要放假了。希望你不會介意早一點收到禮物。”驚異已經讓她無法清楚地思考什么了。她已經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她結結巴巴地問,“可是……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誰,誰送的?”年輕人把狗放在地板上,用手指在她舉著的信封上點了點:“信里寫得很詳細。狗7月份就被預訂了,它還在娘肚子里時,它就被指定為圣誕節禮物了。”
所有的解釋都在信中。斯特拉看到那熟悉的筆跡時,完全忘了小狗,她強忍住已經滿溢的眼淚去讀丈夫的信。他是在去世前三星期寫這封信的。他說,他已經和狗的主人約定將這只小狗作為他最后一次送給她的圣誕禮物,由他們負責送給她。
她明白了,丈夫送她這只小狗的目的是,讓它接替他作為她的伙伴。這是丈夫對她的愛意的表達,希望她堅強地活下去。
【小題1】這篇小說在不同的雜志上有不同的題目,有的是“禮物”,有的是“丈夫送來的禮物”,有的是“來自天堂的禮物”。你認為上述題目中哪個最好?為什么?(3分)
【小題2】第二段強調“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了”,這在情節和主題上分別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原文具體回答。(6分)
【小題3】某雜志轉載這篇小說,將最后一段刪掉了。你認為最后一段保留好,還是刪掉好。并說明理由。(2分)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3題
從華爾街危機看新蒙昧主義的破產
華爾街的金融海嘯,將顛覆籠罩在世界許多人頭腦中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種曾經被灌輸給世界人民的歷史觀和文化觀。
那種彌漫全世界的迷信或思潮究竟是什么呢?簡言之,它是一種“新蒙昧主義”,也就是一種“美國什么都好”、“代表了人類歷史和進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學習美國,依照美國模式來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的思潮。
新蒙昧主義是相對于舊蒙昧主義而言的。舊蒙昧主義是指文藝復興之前的中世紀歐洲,宗教迷信和教會教條統治人們思維意識的時代,是羅馬教廷企圖以他們的價值觀來塑造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時代。歷經千辛萬苦,通過無數斗士的不懈努力,歐洲終于擺脫了舊蒙昧主義的統治。但是,一種新蒙昧主義也應運而生。
最初也是最持久的理念就是“西方中心論”或“歐洲中心論”,其核心思想是歐洲(主要是英國)代表著人類的前途,無論是政治制度、經濟體制、道德價值、語言文化乃至吃穿住行,歐洲都代表著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到20世紀,西方中心論或者說新蒙昧主義,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最極端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國精英發明的“歷史終結學說”,代表作是美國新保守主義的重要人物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和最后的人》。歷史終結學說宣稱:“美國模式的自由民主制度乃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是人類最后的一種統治形式”。基辛格在回顧20世紀的歷史時曾宣稱,整個20世紀的歷史,就是美國試圖依照自己的理想來塑造整個世界的歷史,美國要把它的“價值觀推廣到全世界,以此來構造一個嶄新的世界”。
新蒙昧主義是一個世界現象,已存在數百年了。其表現方式花樣繁多,譬如,國際戰略領域推行單極世界和單邊主義;政治制度領域推行美國式民主、自由和人權;娛樂領域推崇好萊塢和百老匯等。在經濟、金融、貨幣領域則是“華盛頓共識”。這是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的一套經濟、金融和貨幣政策。其基本目的是將世界各國經濟金融政策的主導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和最近30年的歷史事實充分說明:一旦世界各國真的依照“華盛頓共識”,完全放開金融市場、徹底取消外匯管制、實施完全的浮動匯率,那么,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對美元的依賴就更加徹底。美國將在更大程度上左右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發展。歷史早就證明,這套完全不顧各國實際的極端政策不僅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穩定增長,反而釀成了巨大災難。當年迫于壓力,接受“華盛頓共識”的幾個亞洲國家,早就與“華盛頓共識”分道揚鑣了。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經驗,是對華盛頓共識有力的駁斥。中國走出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市場經濟道路,而華爾街爆發的金融海嘯已將美元霸權的神秘光環席卷而去,新蒙昧主義也已江河日下。全世界都在反思和批評華爾街模式,重建國際經濟、金融和貨幣體系的強大呼聲振聾發聵,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狂熱推銷“華盛頓共識”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原文有刪改)
下列對“新蒙昧主義”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西方中心論”或“歐洲中心論”,是新蒙昧主義最初也最為持久的理念;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代表著人類的前途和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是其理念的核心。
B.新蒙昧主義實際上就是美國“什么都好”、“代表了人類歷史和進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學習并依照美國模式來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等說法的同義語。
C.新蒙昧主義20世紀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新保守主義的重要人物福山等美國精英狂熱鼓吹“歷史終結學說”,宣稱美國模式是人類最后的一種統治形式。
D.“新蒙昧主義”是從“舊蒙昧主義”脫胎而來的,舊蒙昧主義指的是歐洲文藝復興前世界各國人民的思維意識被羅馬教廷用宗教迷信和教會教條統治的時代。
下列對“華盛頓共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世界各國一旦真的依照“華盛頓共識”那一套去做,各國的經濟金融對美元的依賴就更加徹底。這已為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和中國最近30年的歷史事實所證明。
B.“華盛頓共識”是新蒙昧主義在經濟、金融、貨幣領域的表現,是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顧各國實際而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的一套經濟、金融和貨幣政策。
C.亞洲的幾個國家當年迫于壓力不得不接受“華盛頓共識”,后來又將其拋棄,因為“華盛頓共識”不僅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穩定增長,反而釀成了巨大災難。
D.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極力販賣“華盛頓共識”,其基本目的是要把世界各國經濟金融政策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左右世界各國經濟金融的發展。
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說的“籠罩在世界許多人頭腦中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種曾經被灌輸給世界人民的歷史觀和文化觀”,指的就是“新蒙昧主義”思潮。
B.新蒙昧主義是一個已存在了數百年的世界現象,“全盤西化”思潮曾在許多國家廣泛流行,的確有大量知識精英和各界人士,深信美國模式代表著人類的未來。
C.華爾街爆發的金融海嘯雖然給了“新蒙昧主義”致命一擊,但是我們批判新蒙昧主義,并不意味著要將美國制度和文化的優越性,以及其他寶貴經驗全盤否定。
D.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在經濟金融等方面取得了偉大成就,走出了一條既完全放開金融市場又具有自己特色的市場經濟道路,這是對“華盛頓共識”的有力駁斥。
科目:gzyw 來源:2012屆四川省雅安中學高三年級下學期階段性檢測語文試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9分,每小題3分)
從華爾街危機看新蒙昧主義的破產
華爾街的金融海嘯,將顛覆籠罩在世界許多人頭腦中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種曾經被灌輸給世界人民的歷史觀和文化觀。
那種彌漫全世界的迷信或思潮究竟是什么呢?簡言之,它是一種“新蒙昧主義”,也就是一種“美國什么都好”、“代表了人類歷史和進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學習美國、依照美國模式來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的思潮。
新蒙昧主義是相對于舊蒙昧主義而言的。舊蒙昧主義是指文藝復興之前的中世紀歐洲,宗教迷信和教會教條統治人們思維意識的時代,是羅馬教廷企圖以他們的價值觀來塑造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時代。歷經千辛萬苦,通過無數斗士的不懈努力,歐洲終于擺脫了舊蒙昧主義的統治。但是,一種新蒙昧主義也應運而生。
最初也是最持久的理念就是“西方中心論”或“歐洲中心論”,其核心思想是歐洲(主要是英國)代表著人類的前途,無論是政治制度、經濟體制、道德價值、語言文化乃至吃穿住行,歐洲都代表著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到20世紀,西方中心論或者說新蒙昧主義,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最極端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國精英發明的“歷史終結學說”,代表作是美國新保守主義的重要人物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和最后的人》。歷史終結學說宣稱:“美國模式的自由民主制度乃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是人類最后的一種統治形式”。基辛格在回顧20世紀的歷史時曾宣稱,整個20世紀的歷史,就是美國試圖依照自己的理想來塑造整個世界的歷史,美國要把它的“價值觀推廣到全世界,以此來構造一個嶄新的世界”。
新蒙昧主義是一個世界現象,已存在數百年了。其表現方式花樣繁多,譬如,國際戰略領域推行單極世界和單邊主義;政治制度領域推行美國式民主、自由和人權;娛樂領域推崇好萊塢和百老匯等。在經濟、金融、貨幣領域則是“華盛頓共識”。這是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的一套經濟、金融和貨幣政策。其基本目的是將世界各國經濟金融政策的主導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和最近30年的歷史事實充分說明:一旦世界各國真的依照“華盛頓共識”,完全放開金融市場、徹底取消外匯管制、實施完全的浮動匯率,那么,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對美元的依賴就更加徹底。美國將在更大程度上左右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發展。歷史早就證明,這套完全不顧各國實際的極端政策不僅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穩定增長,反而釀成了巨大災難。當年迫于壓力,接受“華盛頓共識”的幾個亞洲國家,早就與“華盛頓共識”分道揚鑣了。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經驗,是對“華盛頓共識”有力的駁斥。中國走出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市場經濟道路,而華爾街爆發的金融海嘯已將美元霸權的神秘光環席卷而去,新蒙昧主義也已江河日下。全世界都在反思和批評華爾街模式,重建國際經濟、金融和貨幣體系的強大呼聲振聾發聵,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狂熱推銷“華盛頓共識”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原文有刪改)
【小題1】下列對“新蒙昧主義”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新蒙昧主義”是從“舊蒙昧主義”脫胎而來的,舊蒙昧主義指的是歐洲文藝復興前世界各國人民的思維意識被羅馬教廷用宗教迷信和教會教條統治的時代。 |
B.新蒙昧主義20世紀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新保守主義的重要人物福山等美國精英狂熱鼓吹“歷史終結學說”,宣稱美國模式是人類最后的一種統治形式。 |
C.“西方中心論”或“歐洲中心論”,是新蒙昧主義最初也最為持久的理念;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代表著人類的前途和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是其理念的核心。 |
D.新蒙昧主義實際上就是美國“什么都好”、“代表了人類歷史和進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學習并依照美國模式來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等說法的同義語。 |
A.世界各國一旦真的依照“華盛頓共識”那一套去做,各國的經濟金融對美元的依賴就更加徹底。這已為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和中國最近30年的歷史事實所證明。 |
B.亞洲的幾個國家當年迫于壓力不得不接受“華盛頓共識”,后來又將其拋棄,因為“華盛頓共識”不僅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穩定增長,反而釀成了巨大災難。 |
C.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極力販賣“華盛頓共識”,其基本目的是要把世界各國經濟金融政策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左右世界各國經濟金融的發展。 |
D.“華盛頓共識”是新蒙昧主義在經濟、金融、貨幣領域的表現,是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顧各國實際而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的一套經濟、金融和貨幣政策。 |
A.新蒙昧主義是一個已存在了數百年的世界現象,“全盤西化”思潮曾在許多國家廣泛流行,的確有大量知識精英和各界人士,深信美國模式代表著人類的未來。 |
B.華爾街爆發的金融海嘯雖然給了“新蒙昧主義”致命一擊,但是我們批判新蒙昧主義,并不意味著要將美國制度和文化的優越性,以及其他寶貴經驗全盤否定。 |
C.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在經濟金融等方面取得了偉大成就,走出了一條既完全放開金融市場又具有自己特色的市場經濟道路,這是對“華盛頓共識”的有力駁斥。 |
D.文章開頭說的“籠罩在世界許多人頭腦中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種曾經被灌輸給世界人民的歷史觀和文化觀”,指的就是“新蒙昧主義”思潮。 |
科目:gzyw 來源:2014屆浙江省分高二12月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14分)
《百家講壇》拉開了“文化奶媽”時代
老愚
“《于丹〈論語〉心得》簽售一日過萬冊”,這個新聞近幾日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盤旋,因為它不是個枯燥的阿拉伯數字。簽售當日,我路過中關村圖書大廈,看見好多人繞著樓排隊,起先以為是商場要大優惠,他們在搶購什么東西,走近才知道,原來是為了于丹女士講孔子的簽名售書。冬天的風在他們身上肆意拍打著,蛇樣的隊伍卻越來越寵大,從這樣的人群旁邊走過,心情頗為復雜。
央視《百家講壇》火爆后,文化傳承似乎找到了一條通向羅馬的捷徑。本來是給閑人解悶的講壇,成了普及經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厲害的講人次第登場,于此揚名立萬,躋身學者兼暢銷書作家的行列,名利雙收。
自余秋雨開始,文化找到了他的“傳教士”,“傳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人們買名著經典,只是為了裝點門面,并不就去如饑似渴地閱讀,而要等待“傳教士”的出現。比如,劉心武之于《紅樓夢》,易中天之于《三國演義》,孔慶東之于魯迅著作。從普及文化的角度看,這樣的現象令人欣喜。每一個講解者都復活了一本書甚至一個領域,讀者也經由他們的講解,激起強烈的閱讀經典的興趣。在一個精神無指向的時代,他們給出了一條文化傳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傳教士”的出現,改變了中國文化傳播的方式。我把講解者稱為“文化奶媽”,把這種傳承方式命名為“文化奶媽”式——就是得有奶媽吃了文化之草,再擠出奶汁喂養嗷嗷待哺的文化學童。
“文化奶媽”出現的原因很復雜,但大致可以找到這么兩條:一是長期與文化的隔離,大眾閱讀理解能力極度不滑,已經很難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導入大眾之耳。二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導了人的生活,即使潤物細無聲的文化,也得服從這個硬道理。我們已經沒有時間體味先哲的精神,我們要的是結論,能讓我們受用的東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要放聲贊美奶媽的功勞。他們盡管不是最有水準的學者,不能給我們提供學術標桿,但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傳達出中國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親近文化。當國民閱讀率持續走低的時候,有這樣安慰國人的二手經典,當然不是壞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優慮也不少。已經出版的種種解釋,都是個人化的探究與心得,毫無疑問,都在放大或縮小原著的思想空間,甚至背離原著主旨,把讀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讀者與經典之間,他們可能是橋梁,也可能是阻燃劑。出版的一窩峰,使咀嚼式文化產品急速繁殖,讀者越來越懶了。由此造成的閱讀依賴心理,將使名著遠離人們,取櫝還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講壇》的產業化運作方式,我們對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來,“奶媽文化”商業化操作的后遺癥非常明顯: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場定選題定人選,完全工業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納入程式化的規范里,長此以往必將形成惡俗的風氣。其次,為了標新立異,對原著發揮離譜,靠過度解釋吸引大眾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歷史拆解成逗樂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頭的文化學童,你們吃的東西畢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國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論語》固然要看,但重在實行。孔子塑造了中國人的特征和行為準則,昭示了禮樂調和的人生境界。人之為人的奧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讀,用力實踐,《論語》才有價值,否則就只是滑稽的裝飾。我們如果只是沖著某人的簽名才會讀孔子,孔子真的像藝術家金鋒塑造的那樣——要哭了。
(選自《中國青年報》2006年12月4日,有刪改)
1.對搶購“于丹女士講孔子的簽名售書”這種現象,作者有怎樣復雜的心情?(4分)
2.從“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這一現象,請分條概括這個時代有些人對中國文化的精神追求。(4分)
3.綜觀全文,你如何看待“文化奶媽”這一人文科學領域的傳承方式?請就作者的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6分)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一篇小小說,完成下列各題。
丈夫走后,對于她來說,剩下的只有可怕的孤獨和沒有目標的生活。盡管醫生給丈夫做出了癌癥晚期的診斷,斯特拉還是心理準備不足。
他們沒有子女,但有共同的事業,總是一起分享生活。現在,大衛走后的第一個圣誕節就要到了,斯特拉越來越深地意識到,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了。
收音機里播放著圣誕音樂。屋角有一棵圣誕樹。離假日不到一個星期了,但她卻沒心情去裝飾圣誕樹。突然間,一切都被無邊無際的孤獨吞沒了,斯特拉將臉埋在手中,淚水禁不住流了下來。她怎樣才能快些度過圣誕節和那沒有止境的冬天呢?這時門鈴出乎意料地響了起來,斯特拉不禁發出了一聲吃驚的尖叫。現在還有誰會來拜訪她?她通過門上的貓眼兒詫異地向外看。
在門外走廊上,站著一個陌生的年輕人,胳膊下夾著一個大大的紙箱。斯特拉鼓起勇氣,輕輕地把門開了一條縫。
“澤西夫人?”年輕人問。
她點點頭。
“這里有您的一個包裹。”好奇心戰勝她心中的謹慎。她推開門,讓年輕人進來。年輕人小心地將那個紙箱放在地板上,然后從他的衣袋中取出一個信封。當他把信遞給她時,箱子里傳出了一個聲音。斯特拉嚇得跳了起來。那個人抱歉地笑了一下,將箱子蓋打開,讓她看里面裝著什么。那是一條狗!
年輕人將小狗抱起來,解釋說:“這是您的,夫人。它已經有6星期大了,而且已經完全習慣了室內生活。”從黑暗的盒子里解放出來的小狗快活地搖著尾巴。
“我們本應該在圣誕節前夜將它送來。”他邊說邊試圖躲開小狗那濕漉漉舌頭的“進攻”。“但是狗舍的工人明天就要放假了。希望你不會介意早一點收到禮物。”驚異已經讓她無法清楚地思考什么了。她已經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她結結巴巴地問,“可是……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誰,誰送的?”年輕人把狗放在地板上,用手指在她舉著的信封上點了點:“信里寫得很詳細。狗7月份就被預訂了,它還在娘肚子里時,它就被指定為圣誕節禮物了。”
所有的解釋都在信中。斯特拉看到那熟悉的筆跡時,完全忘了小狗,她強忍住已經滿溢的眼淚去讀丈夫的信。他是在去世前3星期寫這封信的。他說,他已經和狗的主人約定將這只小狗作為他最后一次送給她的圣誕禮物,由他們負責送給她。
她明白了,丈夫送她這只小狗的目的是,讓它接替他作為她的伙伴。這是丈夫對她的愛意的表達,希望她堅強地活下去。
這篇小說在不同的雜志上有不同的題目,有的是“禮物”,有的是“丈夫送來的禮物”,有的是“來自天堂的禮物”。你認為上述題目中哪個最好?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強調“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了”,這在情節和主題上分別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原文具體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狗快活地搖著尾巴”“小狗那濕漉漉舌頭的‘進攻’”,這樣的細節描寫在小說中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雜志轉載這篇小說,將最后一段刪掉了。假如你是編輯,請你談談刪掉最后一段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gzyw 來源:2010--2011學年浙江省溫州市直十校聯盟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一篇小小說,完成下列各題。(10分)
丈夫走后,對于她來說,剩下的只有可怕的孤獨和沒有目標的生活。盡管醫生給丈夫做出了癌癥晚期的診斷,斯特拉還是心理準備不足。
他們沒有子女,但有共同的事業,總是一起分享生活。現在,大衛走后的第一個圣誕節就要到了,斯特拉越來越深地意識到,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了。
收音機里播放著圣誕音樂。屋角有一棵圣誕樹。離假日不到一個星期了,但她卻沒心情去裝飾圣誕樹。突然間,一切都被無邊無際的孤獨吞沒了,斯特拉將臉埋在手中,淚水禁不住流了下來。她怎樣才能快些度過圣誕節和那沒有止境的冬天呢?這時門鈴出乎意料地響了起來,斯特拉不禁發出了一聲吃驚的尖叫。現在還有誰會來拜訪她?她通過門上的貓眼兒詫異地向外看。
在門外走廊上,站著一個陌生的年輕人,胳膊下夾著一個大大的紙箱。斯特拉鼓起勇氣,輕輕地把門開了一條縫。
“澤西夫人?”年輕人問。
她點點頭。
“這里有您的一個包裹。”好奇心戰勝她心中的謹慎。她推開門,讓年輕人進來。年輕人小心地將那個紙箱放在地板上,然后從他的衣袋中取出一個信封。當他把信遞給她時,箱子里傳出了一個聲音。斯特拉嚇得跳了起來。那個人抱歉地笑了一下,將箱子蓋打開,讓她看里面裝著什么。那是一條狗!
年輕人將小狗抱起來,解釋說:“這是您的,夫人。它已經有6星期大了,而且已經完全習慣了室內生活。”從黑暗的盒子里解放出來的小狗快活地搖著尾巴。
“我們本應該在圣誕節前夜將它送來。”他邊說邊試圖躲開小狗那濕漉漉舌頭的“進攻”。“但是狗舍的工人明天就要放假了。希望你不會介意早一點收到禮物。”驚異已經讓她無法清楚地思考什么了。她已經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她結結巴巴地問,“可是……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誰,誰送的?”年輕人把狗放在地板上,用手指在她舉著的信封上點了點:“信里寫得很詳細。狗7月份就被預訂了,它還在娘肚子里時,它就被指定為圣誕節禮物了。”
所有的解釋都在信中。斯特拉看到那熟悉的筆跡時,完全忘了小狗,她強忍住已經滿溢的眼淚去讀丈夫的信。他是在去世前3星期寫這封信的。他說,他已經和狗的主人約定將這只小狗作為他最后一次送給她的圣誕禮物,由他們負責送給她。
她明白了,丈夫送她這只小狗的目的是,讓它接替他作為她的伙伴。這是丈夫對她的愛意的表達,希望她堅強地活下去。
【小題1】這篇小說在不同的雜志上有不同的題目,有的是“禮物”,有的是“丈夫送來的禮物”,有的是“來自天堂的禮物”。你認為上述題目中哪個最好?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2】第二段強調“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了”,這在情節和主題上分別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原文具體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3】“小狗快活地搖著尾巴”“小狗那濕漉漉舌頭的‘進攻’”,這樣的細節描寫在小說中有什么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4】某雜志轉載這篇小說,將最后一段刪掉了。假如你是編輯,請你談談刪掉最后一段的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gzyw 來源:2010--2011學年浙江省溫州市十校聯盟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一篇小小說,完成下列各題。(10分)
丈夫走后,對于她來說,剩下的只有可怕的孤獨和沒有目標的生活。盡管醫生給丈夫做出了癌癥晚期的診斷,斯特拉還是心理準備不足。
他們沒有子女,但有共同的事業,總是一起分享生活。現在,大衛走后的第一個圣誕節就要到了,斯特拉越來越深地意識到,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了。
收音機里播放著圣誕音樂。屋角有一棵圣誕樹。離假日不到一個星期了,但她卻沒心情去裝飾圣誕樹。突然間,一切都被無邊無際的孤獨吞沒了,斯特拉將臉埋在手中,淚水禁不住流了下來。她怎樣才能快些度過圣誕節和那沒有止境的冬天呢?這時門鈴出乎意料地響了起來,斯特拉不禁發出了一聲吃驚的尖叫。現在還有誰會來拜訪她?她通過門上的貓眼兒詫異地向外看。
在門外走廊上,站著一個陌生的年輕人,胳膊下夾著一個大大的紙箱。斯特拉鼓起勇氣,輕輕地把門開了一條縫。
“澤西夫人?”年輕人問。
她點點頭。
“這里有您的一個包裹。”好奇心戰勝她心中的謹慎。她推開門,讓年輕人進來。年輕人小心地將那個紙箱放在地板上,然后從他的衣袋中取出一個信封。當他把信遞給她時,箱子里傳出了一個聲音。斯特拉嚇得跳了起來。那個人抱歉地笑了一下,將箱子蓋打開,讓她看里面裝著什么。那是一條狗!
年輕人將小狗抱起來,解釋說:“這是您的,夫人。它已經有6星期大了,而且已經完全習慣了室內生活。”從黑暗的盒子里解放出來的小狗快活地搖著尾巴。
“我們本應該在圣誕節前夜將它送來。”他邊說邊試圖躲開小狗那濕漉漉舌頭的“進攻”。“但是狗舍的工人明天就要放假了。希望你不會介意早一點收到禮物。”驚異已經讓她無法清楚地思考什么了。她已經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她結結巴巴地問,“可是……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誰,誰送的?”年輕人把狗放在地板上,用手指在她舉著的信封上點了點:“信里寫得很詳細。狗7月份就被預訂了,它還在娘肚子里時,它就被指定為圣誕節禮物了。”
所有的解釋都在信中。斯特拉看到那熟悉的筆跡時,完全忘了小狗,她強忍住已經滿溢的眼淚去讀丈夫的信。他是在去世前3星期寫這封信的。他說,他已經和狗的主人約定將這只小狗作為他最后一次送給她的圣誕禮物,由他們負責送給她。
她明白了,丈夫送她這只小狗的目的是,讓它接替他作為她的伙伴。這是丈夫對她的愛意的表達,希望她堅強地活下去。
1.這篇小說在不同的雜志上有不同的題目,有的是“禮物”,有的是“丈夫送來的禮物”,有的是“來自天堂的禮物”。你認為上述題目中哪個最好?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強調“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了”,這在情節和主題上分別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原文具體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狗快活地搖著尾巴”“小狗那濕漉漉舌頭的‘進攻’”,這樣的細節描寫在小說中有什么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雜志轉載這篇小說,將最后一段刪掉了。假如你是編輯,請你談談刪掉最后一段的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百家講壇》拉開了“文化奶媽”時代
“《于丹〈論語〉心得》簽售一日過萬冊”,這個新聞近幾日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盤旋,因為它不是個枯燥的阿拉伯數字。簽售當日,我路過中關村圖書大廈,看見好多人繞著樓排隊,起先以為是商場要大優惠,他們在搶購什么東西,走近才知道,原來是為了于丹女士講孔子的簽名售書。冬天的風在他們身上肆意拍打著,蛇樣的隊伍卻越來越寵大,從這樣的人群旁邊走過,心情頗為復雜。
央視《百家講壇》火爆后,文化傳承似乎找到了一條通向羅馬的捷徑。本來是給閑人解悶的講壇,成了普及經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厲害的講人次第登場,于此揚名立萬,躋身學者兼暢銷書作家的行列,名利雙收。
自余秋雨開始,文化找到了他的“傳教士”,“傳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人們買名著經典,只是為了裝點門面,并不就去如饑似渴地閱讀,而要等待“傳教士”的出現。比如,劉心武之于《紅樓夢》,易中天之于《三國演義》,孔慶東之于魯迅著作。從普及文化的角度看,這樣的現象令人欣喜。每一個講解者都復活了一本書甚至一個領域,讀者也經由他們的講解,激起強烈的閱讀經典的興趣。在一個精神無指向的時代,他們給出了一條文化傳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傳教士”的出現,改變了中國文化傳播的方式。我把講解者稱為“文化奶媽”,把這種傳承方式命名為“文化奶媽”式——就是得有奶媽吃了文化之草,再擠出奶汁喂養嗷嗷待哺的文化學童。
“文化奶媽”出現的原因很復雜,但大致可以找到這么兩條:一是長期與文化的隔離,大眾閱讀理解能力極度下滑,已經很難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導入大眾之耳。二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導了人的生活,即使潤物細無聲的文化,也得服從這個硬道理。我們已經沒有時間體味先哲的精神,我們要的是結論,能讓我們受用的東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要放聲贊美奶媽的功勞。他們盡管不是最有水準的學者,不能給我們提供學術標桿,但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傳達出中國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親近文化。當國民閱讀率持續走低的時候,有這樣安慰國人的二手經典,當然不是壞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憂慮也不少。已經出版的種種解釋,都是個人化的探究與心得,毫無疑問,都在放大或縮小原著的思想空間,甚至背離原著主旨,把讀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讀者與經典之間,他們可能是橋梁,也可能是阻燃劑。出版的一窩蜂,使咀嚼式文化產品急速繁殖,讀者越來越懶了。由此造成的閱讀依賴心理,將使名著遠離人們,取櫝還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講壇》的產業化運作方式,我們對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來,“奶媽文化”商業化操作的后遺癥非常明顯: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場定選題定人選,完全工業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納入程式化的規范里,長此以往必將形成惡俗的風氣。其次,為了標新立異,對原著發揮離譜,靠過度解釋吸引大眾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歷史拆解成逗樂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頭的文化學童,你們吃的東西畢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國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論語》固然要看,但重在實行。孔子塑造了中國人的特征和行為準則,昭示了禮樂調和的人生境界。人之為人的奧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讀,用力實踐,《論語》才有價值,否則就只是滑稽的裝飾。我們如果只是沖著某人的簽名才會讀孔子,孔子真的像藝術家金鋒塑造的那樣——要哭了。 (選自《中國青年報》2006年12月4日,有刪改)
下面關于“文化奶媽”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化奶媽”是指那些講解中國文化的人,即文化“傳教士”,他們改變了中國文化傳播的方式。
D.“文化奶媽”傳承文化的方式往往是他們吃了文化之草,再擠出奶汁喂養嗷嗷待哺的文化學童。
C.作者認為要贊美“文化奶媽”的功勞,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傳達出中國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親近文化。
D.作者提醒咂巴奶頭的文化學童們,一定要認真去啃文化方便面,因為其中有“文化奶媽”大量的個人化的探究和心得。
下面不是“文化奶媽”出現的原因的一項是( )
A.大眾長期與文化的隔離,大眾閱讀理解能力極度下降。
B.是《百家講壇》產業化運作的結果,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傳媒結合的產物。
C. 效率主導了人的生活,人們沒有耐心去閱讀,褐望速成。
D. 普通人讀不明白傳統文化的字意了,需要“文化奶媽”將其通俗化,直接讓大眾接受。
下面的表達與原文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
A.“文化”與“傳教士”是一個雙向選擇,二者的結合,促進了文化的普及。
B.“文化奶媽”的出現,復活了一本書或一個領域,激起了讀者強烈的閱讀經典的興趣。
C.作者認為現代人沒有時間體味先哲的精神情感,但要知道其中的結論和能讓我們受用的東西,因此作者提倡我們閱讀“文化奶媽”的二手經典。
D.“文化奶媽”的商業化操作后遺癥十分明顯:形成惡俗化的風氣、對原著的過度解釋和把歷史拆解成逗樂子的庸俗段子。
科目:gzyw 來源:2012-2013學年浙江省紹興一中分校高二12月月考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14分)
《百家講壇》拉開了“文化奶媽”時代
老愚
“《于丹〈論語〉心得》簽售一日過萬冊”,這個新聞近幾日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盤旋,因為它不是個枯燥的阿拉伯數字。簽售當日,我路過中關村圖書大廈,看見好多人繞著樓排隊,起先以為是商場要大優惠,他們在搶購什么東西,走近才知道,原來是為了于丹女士講孔子的簽名售書。冬天的風在他們身上肆意拍打著,蛇樣的隊伍卻越來越寵大,從這樣的人群旁邊走過,心情頗為復雜。
央視《百家講壇》火爆后,文化傳承似乎找到了一條通向羅馬的捷徑。本來是給閑人解悶的講壇,成了普及經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厲害的講人次第登場,于此揚名立萬,躋身學者兼暢銷書作家的行列,名利雙收。
自余秋雨開始,文化找到了他的“傳教士”,“傳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人們買名著經典,只是為了裝點門面,并不就去如饑似渴地閱讀,而要等待“傳教士”的出現。比如,劉心武之于《紅樓夢》,易中天之于《三國演義》,孔慶東之于魯迅著作。從普及文化的角度看,這樣的現象令人欣喜。每一個講解者都復活了一本書甚至一個領域,讀者也經由他們的講解,激起強烈的閱讀經典的興趣。在一個精神無指向的時代,他們給出了一條文化傳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傳教士”的出現,改變了中國文化傳播的方式。我把講解者稱為“文化奶媽”,把這種傳承方式命名為“文化奶媽”式——就是得有奶媽吃了文化之草,再擠出奶汁喂養嗷嗷待哺的文化學童。
“文化奶媽”出現的原因很復雜,但大致可以找到這么兩條:一是長期與文化的隔離,大眾閱讀理解能力極度不滑,已經很難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導入大眾之耳。二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導了人的生活,即使潤物細無聲的文化,也得服從這個硬道理。我們已經沒有時間體味先哲的精神,我們要的是結論,能讓我們受用的東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要放聲贊美奶媽的功勞。他們盡管不是最有水準的學者,不能給我們提供學術標桿,但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傳達出中國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親近文化。當國民閱讀率持續走低的時候,有這樣安慰國人的二手經典,當然不是壞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優慮也不少。已經出版的種種解釋,都是個人化的探究與心得,毫無疑問,都在放大或縮小原著的思想空間,甚至背離原著主旨,把讀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讀者與經典之間,他們可能是橋梁,也可能是阻燃劑。出版的一窩峰,使咀嚼式文化產品急速繁殖,讀者越來越懶了。由此造成的閱讀依賴心理,將使名著遠離人們,取櫝還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講壇》的產業化運作方式,我們對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來,“奶媽文化”商業化操作的后遺癥非常明顯: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場定選題定人選,完全工業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納入程式化的規范里,長此以往必將形成惡俗的風氣。其次,為了標新立異,對原著發揮離譜,靠過度解釋吸引大眾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歷史拆解成逗樂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頭的文化學童,你們吃的東西畢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國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論語》固然要看,但重在實行。孔子塑造了中國人的特征和行為準則,昭示了禮樂調和的人生境界。人之為人的奧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讀,用力實踐,《論語》才有價值,否則就只是滑稽的裝飾。我們如果只是沖著某人的簽名才會讀孔子,孔子真的像藝術家金鋒塑造的那樣——要哭了。
(選自《中國青年報》2006年12月4日,有刪改)
【小題1】對搶購“于丹女士講孔子的簽名售書”這種現象,作者有怎樣復雜的心情?(4分)
【小題2】從“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這一現象,請分條概括這個時代有些人對中國文化的精神追求。(4分)
【小題3】綜觀全文,你如何看待“文化奶媽”這一人文科學領域的傳承方式?請就作者的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6分)
科目:gzyw 來源:2012屆四川省高三年級下學期階段性檢測語文試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9分,每小題3分)
從華爾街危機看新蒙昧主義的破產
華爾街的金融海嘯,將顛覆籠罩在世界許多人頭腦中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種曾經被灌輸給世界人民的歷史觀和文化觀。
那種彌漫全世界的迷信或思潮究竟是什么呢?簡言之,它是一種“新蒙昧主義”,也就是一種“美國什么都好”、“代表了人類歷史和進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學習美國、依照美國模式來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的思潮。
新蒙昧主義是相對于舊蒙昧主義而言的。舊蒙昧主義是指文藝復興之前的中世紀歐洲,宗教迷信和教會教條統治人們思維意識的時代,是羅馬教廷企圖以他們的價值觀來塑造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時代。歷經千辛萬苦,通過無數斗士的不懈努力,歐洲終于擺脫了舊蒙昧主義的統治。但是,一種新蒙昧主義也應運而生。
最初也是最持久的理念就是“西方中心論”或“歐洲中心論”,其核心思想是歐洲(主要是英國)代表著人類的前途,無論是政治制度、經濟體制、道德價值、語言文化乃至吃穿住行,歐洲都代表著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到20世紀,西方中心論或者說新蒙昧主義,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最極端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國精英發明的“歷史終結學說”,代表作是美國新保守主義的重要人物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和最后的人》。歷史終結學說宣稱:“美國模式的自由民主制度乃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是人類最后的一種統治形式”。基辛格在回顧20世紀的歷史時曾宣稱,整個20世紀的歷史,就是美國試圖依照自己的理想來塑造整個世界的歷史,美國要把它的“價值觀推廣到全世界,以此來構造一個嶄新的世界”。
新蒙昧主義是一個世界現象,已存在數百年了。其表現方式花樣繁多,譬如,國際戰略領域推行單極世界和單邊主義;政治制度領域推行美國式民主、自由和人權;娛樂領域推崇好萊塢和百老匯等。在經濟、金融、貨幣領域則是“華盛頓共識”。這是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的一套經濟、金融和貨幣政策。其基本目的是將世界各國經濟金融政策的主導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和最近30年的歷史事實充分說明:一旦世界各國真的依照“華盛頓共識”,完全放開金融市場、徹底取消外匯管制、實施完全的浮動匯率,那么,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對美元的依賴就更加徹底。美國將在更大程度上左右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發展。歷史早就證明,這套完全不顧各國實際的極端政策不僅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穩定增長,反而釀成了巨大災難。當年迫于壓力,接受“華盛頓共識”的幾個亞洲國家,早就與“華盛頓共識”分道揚鑣了。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經驗,是對“華盛頓共識”有力的駁斥。中國走出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市場經濟道路,而華爾街爆發的金融海嘯已將美元霸權的神秘光環席卷而去,新蒙昧主義也已江河日下。全世界都在反思和批評華爾街模式,重建國際經濟、金融和貨幣體系的強大呼聲振聾發聵,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狂熱推銷“華盛頓共識”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原文有刪改)
1.下列對“新蒙昧主義”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新蒙昧主義”是從“舊蒙昧主義”脫胎而來的,舊蒙昧主義指的是歐洲文藝復興前世界各國人民的思維意識被羅馬教廷用宗教迷信和教會教條統治的時代。 |
B.新蒙昧主義20世紀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新保守主義的重要人物福山等美國精英狂熱鼓吹“歷史終結學說”,宣稱美國模式是人類最后的一種統治形式。 |
C.“西方中心論”或“歐洲中心論”,是新蒙昧主義最初也最為持久的理念;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代表著人類的前途和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是其理念的核心。 |
D.新蒙昧主義實際上就是美國“什么都好”、“代表了人類歷史和進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學習并依照美國模式來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等說法的同義語。 |
2.下列對“華盛頓共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世界各國一旦真的依照“華盛頓共識”那一套去做,各國的經濟金融對美元的依賴就更加徹底。這已為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和中國最近30年的歷史事實所證明。 |
B.亞洲的幾個國家當年迫于壓力不得不接受“華盛頓共識”,后來又將其拋棄,因為“華盛頓共識”不僅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穩定增長,反而釀成了巨大災難。 |
C.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極力販賣“華盛頓共識”,其基本目的是要把世界各國經濟金融政策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左右世界各國經濟金融的發展。 |
D.“華盛頓共識”是新蒙昧主義在經濟、金融、貨幣領域的表現,是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顧各國實際而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的一套經濟、金融和貨幣政策。 |
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新蒙昧主義是一個已存在了數百年的世界現象,“全盤西化”思潮曾在許多國家廣泛流行,的確有大量知識精英和各界人士,深信美國模式代表著人類的未來。 |
B.華爾街爆發的金融海嘯雖然給了“新蒙昧主義”致命一擊,但是我們批判新蒙昧主義,并不意味著要將美國制度和文化的優越性,以及其他寶貴經驗全盤否定。 |
C.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在經濟金融等方面取得了偉大成就,走出了一條既完全放開金融市場又具有自己特色的市場經濟道路,這是對“華盛頓共識”的有力駁斥。 |
D.文章開頭說的“籠罩在世界許多人頭腦中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種曾經被灌輸給世界人民的歷史觀和文化觀”,指的就是“新蒙昧主義”思潮。 |
科目:gzyw 來源:2011-2012學年浙江省高二下期末考試語文試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11分)
丈夫走后,對于她來說,剩下的只有可怕的孤獨和沒有目標的生活。盡管醫生給丈夫做出了癌癥晚期的診斷,斯特拉還是心理準備不足。
他們沒有子女,但有共同的事業,總是一起分享生活。現在,大衛走后的第一個圣誕節就要到了,斯特拉越來越深地意識到,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了。
收音機里播放著圣誕音樂。屋角有一棵圣誕樹。離假日不到一個星期了,但她卻沒心情去裝飾圣誕樹。突然間,一切都被無邊無際的孤獨吞沒了,斯特拉將臉埋在手中,淚水禁不住流了下來。她怎樣才能快些度過圣誕節和那沒有止境的冬天呢?這時門鈴出乎意料地響了起來,斯特拉不禁發出了一聲吃驚的尖叫。現在還有誰會來拜訪她?她通過門上的貓眼兒詫異地向外看。
在門外走廊上,站著一個陌生的年輕人,胳膊下夾著一個大大的紙箱。斯特拉鼓起勇氣,輕輕地把門開了一條縫。
“澤西夫人?”年輕人問。
她點點頭。
“這里有您的一個包裹。”好奇心戰勝她心中的謹慎。她推開門,讓年輕人進來。年輕人小心地將那個紙箱放在地板上,然后從他的衣袋中取出一個信封。當他把信遞給她時,箱子里傳出了一個聲音。斯特拉嚇得跳了起來。那個人抱歉地笑了一下,將箱子蓋打開,讓她看里面裝著什么。那是一條狗!
年輕人將小狗抱起來,解釋說:“這是您的,夫人。它已經有6星期大了,而且已經完全習慣了室內生活。”從黑暗的盒子里解放出來的小狗快活地搖著尾巴。
“我們本應該在圣誕節前夜將它送來。”他邊說邊試圖躲開小狗那濕漉漉舌頭的“進攻”。“但是狗舍的工人明天就要放假了。希望你不會介意早一點收到禮物。”驚異已經讓她無法清楚地思考什么了。她已經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她結結巴巴地問,“可是……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誰,誰送的?”年輕人把狗放在地板上,用手指在她舉著的信封上點了點:“信里寫得很詳細。狗7月份就被預訂了,它還在娘肚子里時,它就被指定為圣誕節禮物了。”
所有的解釋都在信中。斯特拉看到那熟悉的筆跡時,完全忘了小狗,她強忍住已經滿溢的眼淚去讀丈夫的信。他是在去世前三星期寫這封信的。他說,他已經和狗的主人約定將這只小狗作為他最后一次送給她的圣誕禮物,由他們負責送給她。
她明白了,丈夫送她這只小狗的目的是,讓它接替他作為她的伙伴。這是丈夫對她的愛意的表達,希望她堅強地活下去。
1.這篇小說在不同的雜志上有不同的題目,有的是“禮物”,有的是“丈夫送來的禮物”,有的是“來自天堂的禮物”。你認為上述題目中哪個最好?為什么?(3分)
2.第二段強調“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了”,這在情節和主題上分別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原文具體回答。(6分)
3.某雜志轉載這篇小說,將最后一段刪掉了。你認為最后一段保留好,還是刪掉好。并說明理由。(2分)
科目:gzyw 來源:遼寧省模擬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gzyw 來源:0124 月考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百家講壇》拉開了“文化奶媽”時代
“《于丹〈論語〉心得》簽售一日過萬冊”,這個新聞近幾日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盤旋,因為它不是個枯燥的阿拉伯數字。簽售當日,我路過中關村圖書大廈,看見好多人繞著樓排隊,起先以為是商場要大優惠,他們在搶購什么東西,走近才知道,原來是為了于丹女士講孔子的簽名售書。冬天的風在他們身上肆意拍打著,蛇樣的隊伍卻越來越龐大,從這樣的人群旁邊走過,心情頗為復雜。
央視《百家講壇》火爆后,文化傳承似乎找到了一條通向羅馬的捷徑。本來是給閑人解悶的講壇,成了普及經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厲害的講人次第登場,于此揚名立萬,躋身學者兼暢銷書作家的行列,名利雙收。
自余秋雨開始,文化找到了他的“傳教士”,“傳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人們買名著經典,只是為了裝點門面,并不就去如饑似渴地閱讀,而要等待“傳教士”的出現。比如,劉心武之于《紅樓夢》,易中天之于《三國演義》,孔慶東之于魯迅著作。從普及文化的角度看,這樣的現象令人欣喜。每一個講解者都復活了一本書甚至一個領域,讀者也經由他們的講解,激起強烈的閱讀經典的興趣。在一個精神無指向的時代,他們給出了一條文化傳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傳教士”的出現,改變了中國文化傳播的方式。我把講解者稱為“文化奶媽”,把這種傳承方式命名為“文化奶媽”式——就是得有奶媽吃了文化之草,再擠出奶汁喂養嗷嗷待哺的文化學童。
“文化奶媽”出現的原因很復雜,但大致可以找到這么兩條:一是長期與文化的隔離,大眾閱讀理解能力極度下滑,已經很難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導入大眾之耳。二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導了人的生活,即使潤物細無聲的文化,也得服從這個硬道理。我們已經沒有時間體味先哲的精神,我們要的是結論,能讓我們受用的東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要放聲贊美奶媽的功勞。他們盡管不是最有水準的學者,不能給我們提供學術標桿,但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傳達出中國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親近文化。當國民閱讀率持續走低的時候,有這樣安慰國人的二手經典,當然不是壞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憂慮也不少。已經出版的種種解釋,都是個人化的探究與心得,毫無疑問,都在放大或縮小原著的思想空間,甚至背離原著主旨,把讀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讀者與經典之間,他們可能是橋梁,也可能是阻燃劑。出版的一窩蜂,使咀嚼式文化產品急速繁殖,讀者越來越懶了。由此造成的閱讀依賴心理,將使名著遠離人們,取櫝還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講壇》的產業化運作方式,我們對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來,“奶媽文化”商業化操作的后遺癥非常明顯: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場定選題定人選,完全工業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納入程式化的規范里,長此以往必將形成惡俗的風氣。其次,為了標新立異,對原著發揮離譜,靠過度解釋吸引大眾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歷史拆解成逗樂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頭的文化學童,你們吃的東西畢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國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論語》固然要看,但重在實行。孔子塑造了中國人的特征和行為準則,昭示了禮樂調和的人生境界。人之為人的奧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讀,用力實踐,《論語》才有價值,否則就只是滑稽的裝飾。我們如果只是沖著某人的簽名才會讀孔子,孔子真的像藝術家金鋒塑造的那樣——要哭了。
(選自《中國青年報》2006年12月4日,有刪改)
1.下面關于“文化奶媽”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文化奶媽”是指那些講解中國文化的人,即文化“傳教士”,他們改變了中國文化傳播的方式。
D.“文化奶媽”傳承文化的方式往往是他們吃了文化之草,再擠出奶汁喂養嗷嗷待哺的文化學童。
C.作者認為要贊美“文化奶媽”的功勞,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傳達出中國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親近文化。
D.作者提醒咂巴奶頭的文化學童們,一定要認真去啃文化方便面,因為其中有“文化奶媽”大量的個人化的探究和心得。
2.下面不是“文化奶媽”出現的原因的一項是 ( )
A.大眾長期與文化的隔離,大眾閱讀理解能力極度下降。
B.是《百家講壇》產業化運作的結果,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傳媒結合的產物。
C.效率主導了人的生活,人們沒有耐心去閱讀,褐望速成。
D.普通人讀不明白傳統文化的字意了,需要“文化奶媽”將其通俗化,直接讓大眾接受。
3.下面的表達與原文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 )
A.“文化”與“傳教士”是一個雙向選擇,二者的結合,促進了文化的普及。
B.“文化奶媽”的出現,復活了一本書或一個領域,激起了讀者強烈的閱讀經典的興趣。
C.作者認為現代人沒有時間體味先哲的精神情感,但要知道其中的結論和能讓我們受用的東西,因此作者提倡我們閱讀“文化奶媽”的二手經典。
D.“文化奶媽”的商業化操作后遺癥十分明顯:形成惡俗化的風氣、對原著的過度解釋和把歷史拆解成逗樂子的庸俗段子。
科目:gzyw 來源:學習周報 語文 高二版(選修)《短篇小說欣賞》 2009-2010學年 第41期 總第197期 粵教版 題型:048
輕蔑的一瞥
[德]庫爾特·庫什貝格
電話鈴響了。警察局長拿起聽筒:“喂?”
“我是警察凱爾策西。剛剛有個行人輕蔑地看著我。”
“或許您搞錯了,”警察局長考慮了一會兒說,“碰上警察的人幾乎都有些負疚感,所以走過警察身邊時看一眼,你就以為是種藐視的神情了。”
“不,”警官答道,“并非如此。他輕蔑地從上到下打量了我一會兒呢。”
“您為什么不逮捕他呢?”
“我當時大驚失色,當我意識到這是一種侮辱時,那人已經溜走了。”
“您能認出他來嗎?”
“那當然,他留著紅胡子。”
“您現在感覺怎么樣?”
“很不好受。”
“您堅持一下,我派人接您的班。”
警察局長派了輛救護車到凱爾策西所屬的管區,并下令逮捕所有蓄著紅胡子的市民。巡邏隊一接到命令便迅疾投入戰斗。他們封鎖了大街,來到商店、飯館和居民家中,只要發現蓄著紅胡子的人便強行帶走。
搜捕幾小時后便取得了輝煌戰果:58名紅胡子男人被帶到了警察局。警官凱爾策西由兩名男護士攙扶,仔細察看嫌疑犯,但他沒能認出罪犯來。警察局長把這歸咎于凱爾策西的身體狀況欠佳,命令審訊。“如果他們在這事上沒有錯,”他說,“那么肯定在別的地方犯下了罪。審訊總是有用的。”
那名正受緝捕的男子回到家里已經好久了。警察按他家門鈴時,他正往浴缸里放水,沒有聽見。待洗澡水準備好,他聽到郵遞員的按鈴聲,電報帶來一個令人欣喜的消息,有人為他推薦了一個國外的好職位,條件是必須馬上動身前往。“好。”他說。現在還須做兩件事:剃掉討厭的胡子,馬上搞到護照。他舒舒服服地洗了澡,穿上衣服;為表示對節假日的敬意,又著意挑選了一條特別漂亮的領帶。他打電話詢問,該乘坐哪一次航班,然后出了家門去理發,最后前往警察局辦護照。
這里還得追憶一下,事實上這位男子是鄙夷地瞧過那名警察的人,因為凱爾策西酷似他的堂兄埃貢。對于這個沒用又欠他債的堂兄,他心懷蔑視之意,這在他看到凱爾策西時不免無意從眼神中流露出來了。凱爾策西觀察敏銳,他的告發是無可非議的。
還真碰巧,那名男子在進警察局時又一次與這位警察不期而遇,他又想起了堂兄埃貢。但這次為了不傷害別人,他迅捷地轉過目光回避。凱爾策西走過來了,這不幸的人顯然身體不適;兩位男護士扶著他上了救護車。
辦護照的事可不像那名男子所想的那么輕而易舉。任憑他隨身攜帶著各種各樣的證件并出示電報也無濟于事:警察局里忙亂不堪的情景把負責辦理護照的官員嚇壞了。他解釋說:“護照是很重要的證件。簽發護照需要時間,這只能讓警察局長來決定。”官員收起文件,站起來。“您也同去,”他說著,“我們抄近路穿過機關辦公室。”
他們走過三四個房間,里面坐著的全是紅胡子男人。真滑稽,那男的想,我不知道竟會有那么多的“紅胡子”,但我現在已不再是他們中的一員了。
像某些獨裁者表現的一樣,警察局長顯得很善于交際應酬。待官員告訴他事情的原委,他便吩咐來客坐下。來客是難以露出臉上的微笑的,因為這位警察局長長得跟他另一個討厭的表兄阿圖爾很相像。然而,那使人一展笑容的肌肉卻還是順從地盡著它的義務——這可關系到護照的事呀。
警察局長說:“小官員膽小怕事,避免作任何決定。您理所當然應該立即得到護照。您去伊斯坦布爾任職是我市的榮耀。祝賀您。”
他在護照上蓋了章,簽了名。“您戴的這條漂亮領帶,”他說,“上面似乎繪著一幅地圖。”
“對,”那男的回答,“是一張伊斯坦布爾的市區圖。”
“好主意。”警察局長站起來,將手伸給他說,“祝您一路順風。”他把客人送到門口,熱情地揮手告別,接著便到審訊被拘留者的房間去了。
為了減輕自己的痛楚,那些可憐蟲替某些犯罪行為承擔了責任,但對被指控的罪行卻一致矢口否認。“繼續審訊!”警察局長下過命令,便徑直吃午餐去了。
餐后回來,他發現一份報告。有個理發師作證說,上午他應一名顧客的要求,刮去了那人的紅胡子。他無法描述那男人的長相,可還記得他系著一條繪有地圖的領帶。
“我真蠢!”警察局長喊道。他急匆匆地走下樓梯,汽車正在大院里待命。“快去機場!”他大聲命令司機。汽車風馳電掣地向前沖去,先后輾死了兩條狗、兩只鴿子和一只貓,擦傷了一輛有軌電車,損壞了一輛裝有廢紙的手推車,使成百上千個行人驚慌失措。到達機場時,遠遠望去,只見那架開往伊斯坦布爾的飛機正從滑行道上緩緩升空。
[閱讀思考]
1.為什么紅胡子男人要“一瞥”那個名叫凱爾策西的警察?(用原文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寫道“為表示對節假日的敬意,又著意挑選了一條特別漂亮的領帶”。作者為什么要著重提到領帶?
________________
3.“然而,那使人一展笑容的肌肉卻還是順從地盡著它的義務——這可關系到護照的事呀”一句中,“笑容”具有怎樣的內涵?
________________
4.試談談本文的線索與主旨。
________________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從華爾街危機看新蒙昧主義的破產
華爾街的金融海嘯,將顛覆籠罩在世界許多人頭腦中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種曾經被灌輸給世界人民的歷史觀和文化觀。
那種彌漫全世界的迷信或思潮究竟是什么呢?簡言之,它是一種“新蒙昧主義”,也就是一種“美國什么都好”、“代表了人類歷史和進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學習美國,依照美國模式來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的思潮。
新蒙昧主義是相對于舊蒙昧主義而言的。舊蒙昧主義是指文藝復興之前的中世紀歐洲,宗教迷信和教會教條統治人們思維意識的時代,是羅馬教廷企圖以他們的價值觀來塑造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時代。歷經千辛萬苦,通過無數斗士的不懈努力,歐洲終于擺脫了舊蒙昧主義的統治。但是,一種新蒙昧主義也應運而生。
最初也是最持久的理念就是“西方中心論”或“歐洲中心論”,其核心思想是歐洲(主要是英國)代表著人類的前途,無論是政治制度、經濟體制、道德價值、語言文化乃至吃穿住行,歐洲都代表著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到20世紀,西方中心論或者說新蒙昧主義,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最極端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國精英發明的“歷史終結學說”,代表作是美國新保守主義的重要人物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和最后的人》。歷史終結學說宣稱:“美國模式的自由民主制度乃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是人類最后的一種統治形式”。基辛格在回顧20世紀的歷史時曾宣稱,整個20世紀的歷史,就是美國試圖依照自己的理想來塑造整個世界的歷史,美國要把它的“價值觀推廣到全世界,以此來構造一個嶄新的世界”。
新蒙昧主義是一個世界現象,已存在數百年了。其表現方式花樣繁多,譬如,國際戰略領域推行單極世界和單邊主義;政治制度領域推行美國式民主、自由和人權;娛樂領域推崇好萊塢和百老匯等。在經濟、金融、貨幣領域則是“華盛頓共識”。這是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的一套經濟、金融和貨幣政策。其基本目的是將世界各國經濟金融政策的主導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和最近30年的歷史事實充分說明:一旦世界各國真的依照“華盛頓共識”,完全放開金融市場、徹底取消外匯管制、實施完全的浮動匯率,那么,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對美元的依賴就更加徹底。美國將在更大程度上左右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發展。歷史早就證明,這套完全不顧各國實際的極端政策不僅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穩定增長,反而釀成了巨大災難。當年迫于壓力,接受“華盛頓共識”的幾個亞洲國家,早就與“華盛頓共識”分道揚鑣了。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經驗,是對華盛頓共識有力的駁斥。中國走出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市場經濟道路,而華爾街爆發的金融海嘯已將美元霸權的神秘光環席卷而去,新蒙昧主義也已江河日下。全世界都在反思和批評華爾街模式,重建國際經濟、金融和貨幣體系的強大呼聲振聾發聵,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狂熱推銷“華盛頓共識”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原文有刪改)
1.下列對“新蒙昧主義”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西方中心論”或“歐洲中心論”,是新蒙昧主義最初也最為持久的理念;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代表著人類的前途和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是其理念的核心。
B.新蒙昧主義實際上就是美國“什么都好”、“代表了人類歷史和進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學習并依照美國模式來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等說法的同義語。
C.新蒙昧主義20世紀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新保守主義的重要人物福山等美國精英狂熱鼓吹“歷史終結學說”,宣稱美國模式是人類最后的一種統治形式。
D.“新蒙昧主義”是從“舊蒙昧主義”脫胎而來的,舊蒙昧主義指的是歐洲文藝復興前世界各國人民的思維意識被羅馬教廷用宗教迷信和教會教條統治的時代。
2.下列對“華盛頓共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世界各國一旦真的依照“華盛頓共識”那一套去做,各國的經濟金融對美元的依賴就更加徹底。這已為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和中國最近30年的歷史事實所證明。
B.“華盛頓共識”是新蒙昧主義在經濟、金融、貨幣領域的表現,是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顧各國實際而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的一套經濟、金融和貨幣政策。
C.亞洲的幾個國家當年迫于壓力不得不接受“華盛頓共識”,后來又將其拋棄,因為“華盛頓共識”不僅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穩定增長,反而釀成了巨大災難。
D.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極力販賣“華盛頓共識”,其基本目的是要把世界各國經濟金融政策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左右世界各國經濟金融的發展。
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說的“籠罩在世界許多人頭腦中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種曾經被灌輸給世界人民的歷史觀和文化觀”,指的就是“新蒙昧主義”思潮。
B.新蒙昧主義是一個已存在了數百年的世界現象,“全盤西化”思潮曾在許多國家廣泛流行,的確有大量知識精英和各界人士,深信美國模式代表著人類的未來。
C.華爾街爆發的金融海嘯雖然給了“新蒙昧主義”致命一擊,但是我們批判新蒙昧主義,并不意味著要將美國制度和文化的優越性,以及其他寶貴經驗全盤否定。
D.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在經濟金融等方面取得了偉大成就,走出了一條既完全放開金融市場又具有自己特色的市場經濟道路,這是對“華盛頓共識”的有力駁斥。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丈夫走后,對于她來說,剩下的只有可怕的孤獨和沒有目標的生活。盡管醫生給丈夫做出了癌癥晚期的診斷,斯特拉還是心理準備不足。
他們沒有子女,但有共同的事業,總是一起分享生活。現在,大衛走后的第一個圣誕節就要到了,斯特拉越來越深地意識到,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了。
收音機里播放著圣誕音樂。屋角有一棵圣誕樹。離假日不到一個星期了,但她卻沒心情去裝飾圣誕樹。突然間,一切都被無邊無際的孤獨吞沒了,斯特拉將臉埋在手中,淚水禁不住流了下來。她怎樣才能快些度過圣誕節和那沒有止境的冬天呢?這時門鈴出乎意料地響了起來,斯特拉不禁發出了一聲吃驚的尖叫。現在還有誰會來拜訪她?她通過門上的貓眼兒詫異地向外看。
在門外走廊上,站著一個陌生的年輕人,胳膊下夾著一個大大的紙箱。斯特拉鼓起勇氣,輕輕地把門開了一條縫。
“澤西夫人?”年輕人問。
她點點頭。
“這里有您的一個包裹。”好奇心戰勝她心中的謹慎。她推開門,讓年輕人進來。年輕人小心地將那個紙箱放在地板上,然后從他的衣袋中取出一個信封。當他把信遞給她時,箱子里傳出了一個聲音。斯特拉嚇得跳了起來。那個人抱歉地笑了一下,將箱子蓋打開,讓她看里面裝著什么。那是一條狗!
年輕人將小狗抱起來,解釋說:“這是您的,夫人。它已經有6星期大了,而且已經完全習慣了室內生活。”從黑暗的盒子里解放出來的小狗快活地搖著尾巴。
“我們本應該在圣誕節前夜將它送來。”他邊說邊試圖躲開小狗那濕漉漉舌頭的“進攻”。“但是狗舍的工人明天就要放假了。希望你不會介意早一點收到禮物。”驚異已經讓她無法清楚地思考什么了。她已經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她結結巴巴地問,“可是……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誰,誰送的?”年輕人把狗放在地板上,用手指在她舉著的信封上點了點:“信里寫得很詳細。狗7月份就被預訂了,它還在娘肚子里時,它就被指定為圣誕節禮物了。”
所有的解釋都在信中。斯特拉看到那熟悉的筆跡時,完全忘了小狗,她強忍住已經滿溢的眼淚去讀丈夫的信。他是在去世前3星期寫這封信的。他說,他已經和狗的主人約定將這只小狗作為他最后一次送給她的圣誕禮物,由他們負責送給她。
她明白了,丈夫送她這只小狗的目的是,讓它接替他作為她的伙伴。這是丈夫對她的愛意的表達,希望她堅強地活下去。
12.這篇小說在不同的雜志上有不同的題目,有的是“禮物”,有的是“丈夫送來的禮物”,有的是“來自天堂的禮物”。你認為上述題目中哪個最好?為什么?(6分)
答:
13、第二段強調“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了”,這在情節和主題上分別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原文具體回答。(4分)
答:
14、“小狗快活地搖著尾巴”“小狗那濕漉漉舌頭的‘進攻’”,這樣的細節描寫,應該不是作者隨意的一筆,那么,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4分)
答:
15、某雜志轉載這篇小說,將最后一段刪掉了。假如你是編輯,請你談談刪掉最后一段的理由。(6分)
答: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小說文段,完成1—4題。
丈夫走后,對于她來說,剩下的只有可怕的孤獨和沒有目標的生活。盡管醫生給丈夫做出了癌癥晚期的診斷,斯特拉還是心理準備不足。
他們沒有子女,但有共同的事業,總是一起分享生活。現在,大衛走后的第一個圣誕節就要到了,斯特拉越來越深地意識到,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了。
收音機里播放著圣誕音樂。屋角有一棵圣誕樹。離假日不到一個星期了,但她卻沒心情去裝飾圣誕樹。突然間,一切都被無邊無際的孤獨吞沒了,斯特拉將臉埋在手中,淚水禁不住流了下來。她怎樣才能快些度過圣誕節和那沒有止境的冬天呢?這時門鈴出乎意料地響了起來,斯特拉不禁發出了一聲吃驚的尖叫。現在還有誰會來拜訪她?她通過門上的貓眼兒詫異地向外看。
在門外走廊上,站著一個陌生的年輕人,胳膊下夾著一個大大的紙箱。斯特拉鼓起勇氣,輕輕地把門開了一條縫。
“澤西夫人?”年輕人問。
她點點頭。
“這里有您的一個包裹。”好奇心戰勝她心中的謹慎。她推開門,讓年輕人進來。年輕人小心地將那個紙箱放在地板上,然后從他的衣袋中取出一個信封。當他把信遞給她時,箱子里傳出了一個聲音。斯特拉嚇得跳了起來。那個人抱歉地笑了一下,將箱子蓋打開,讓她看里面裝著什么。那是一條狗!
年輕人將小狗抱起來,解釋說:“這是您的,夫人。它已經有6星期大了,而且已經完全習慣了室內生活。”從黑暗的盒子里解放出來的小狗快活地搖著尾巴。
“我們本應該在圣誕節前夜將它送來。”他邊說邊試圖躲開小狗那濕漉漉舌頭的“進攻”。“但是狗舍的工人明天就要放假了。希望你不會介意早一點收到禮物。”驚異已經讓她無法清楚地思考什么了。她已經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她結結巴巴地問,“可是……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誰,誰送的?”年輕人把狗放在地板上,用手指在她舉著的信封上點了點:“信里寫得很詳細。狗7月份就被預訂了,它還在娘肚子里時,它就被指定為圣誕節禮物了。”
所有的解釋都在信中。斯特拉看到那熟悉的筆跡時,完全忘了小狗,她強忍住已經滿溢的眼淚去讀丈夫的信。他是在去世前3星期寫這封信的。他說,他已經和狗的主人約定將這只小狗作為他最后一次送給她的圣誕禮物,由他們負責送給她。
她明白了,丈夫送她這只小狗的目的是,讓它接替他作為她的伙伴。這是丈夫對她的愛意的表達,希望她堅強地活下去。
1、這篇小說在不同的雜志上有不同的題目,有的是“禮物”,有的是“丈夫送來的禮物”,有的是“來自天堂的禮物”。你認為上述題目中哪個最好?為什么?
2、第二段強調“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了”,這在情節和主題上分別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原文具體回答。
3、“小狗快活地搖著尾巴”“小狗那濕漉漉舌頭的‘進攻’”,這樣的細節描寫,應該不是作者隨意的一筆,那么,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4、某雜志轉載這篇小說,將最后一段刪掉了。假如你是編輯,請你談談刪掉最后一段的理由。
科目:gzyw 來源:重慶市重慶八中2012屆高三第三次月考語文試題 題型:048
|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從華爾街危機看新蒙昧主義的破產
華爾街的金融海嘯,將顛覆籠罩在世界許多人頭腦中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種曾經被灌輸給世界人民的歷史觀和文化觀。
那種彌漫全世界的迷信或思潮究竟是什么呢?簡言之,它是一種“新蒙昧主義”,也就是一種“美國什么都好”、“代表了人類歷史和進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學習美國、依照美國模式來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的思潮。
新蒙昧主義是相對于舊蒙昧主義而言的。舊蒙昧主義是指文藝復興之前的中世紀歐洲,宗教迷信和教會教條統治人們思維意識的時代,是羅馬教廷企圖以他們的價值觀來塑造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時代。歷經千辛萬苦,通過無數斗士的不懈努力,歐洲終于擺脫了舊蒙昧主義的統治。但是,一種新蒙昧主義也應運而生。
最初也是最持久的理念就是“西方中心論”或“歐洲中心論”,其核心思想是歐洲(主要是英國)代表著人類的前途,無論是政治制度、經濟體制、道德價值、語言文化乃至吃穿住行,歐洲都代表著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到20世紀,西方中心論或者說新蒙昧主義,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最極端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國精英發明的“歷史終結學說”,代表作是美國新保守主義的重要人物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和最后的人》。歷史終結學說宣稱:“美國模式的自由民主制度乃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是人類最后的一種統治形式”。基辛格在回顧20世紀的歷史時曾宣稱,整個20世紀的歷史,就是美國試圖依照自己的理想來塑造整個世界的歷史,美國要把它的“價值觀推廣到全世界,以此來構造一個嶄新的世界”。
新蒙昧主義是一個世界現象,已存在數百年了。其表現方式花樣繁多,譬如,國際戰略領域推行單極世界和單邊主義;政治制度領域推行美國式民主、自由和人權;娛樂領域推崇好萊塢和百老匯等。在經濟、金融、貨幣領域則是“華盛頓共識”。這是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的一套經濟、金融和貨幣政策。其基本目的是將世界各國經濟金融政策的主導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和最近30年的歷史事實充分說明:一旦世界各國真的依照“華盛頓共識”,完全放開金融市場、徹底取消外匯管制、實施完全的浮動匯率,那么,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對美元的依賴就更加徹底。美國將在更大程度上左右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發展。歷史早就證明,這套完全不顧各國實際的極端政策不僅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穩定增長,反而釀成了巨大災難。當年迫于壓力,接受“華盛頓共識”的幾個亞洲國家,早就與“華盛頓共識”分道揚鑣了。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經驗,是對“華盛頓共識”有力的駁斥。中國走出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市場經濟道路,而華爾街爆發的金融海嘯已將美元霸權的神秘光環席卷而去,新蒙昧主義也已江河日下。全世界都在反思和批評華爾街模式,重建國際經濟、金融和貨幣體系的強大呼聲振聾發聵,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狂熱推銷“華盛頓共識”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原文有刪改)
1.下列對“新蒙昧主義”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西方中心論”或“歐洲中心論”,是新蒙昧主義最初也最為持久的理念;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代表著人類的前途和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是其理念的核心。
B.新蒙昧主義實際上就是美國“什么都好”、“代表了人類歷史和進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學習并依照美國模式來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等說法的同義語。
C.新蒙昧主義20世紀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新保守主義的重要人物福山等美國精英狂熱鼓吹“歷史終結學說”,宣稱美國模式是人類最后的一種統治形式。
D.“新蒙昧主義”是從“舊蒙昧主義”脫胎而來的,舊蒙昧主義指的是歐洲文藝復興前世界各國人民的思維意識被羅馬教廷用宗教迷信和教會教條統治的時代。
2.下列對“華盛頓共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世界各國一旦真的依照“華盛頓共識”那一套去做,各國的經濟金融對美元的依賴就更加徹底。這已為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和中國最近30年的歷史事實所證明。
B.“華盛頓共識”是新蒙昧主義在經濟、金融、貨幣領域的表現,是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顧各國實際而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的一套經濟、金融和貨幣政策。
C.亞洲的幾個國家當年迫于壓力不得不接受“華盛頓共識”,后來又將其拋棄,因為“華盛頓共識”不僅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穩定增長,反而釀成了巨大災難。
D.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極力販賣“華盛頓共識”,其基本目的是要把世界各國經濟金融政策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左右世界各國經濟金融的發展。
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文章開頭說的“籠罩在世界許多人頭腦中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種曾經被灌輸給世界人民的歷史觀和文化觀”,指的就是“新蒙昧主義”思潮。
B.新蒙昧主義是一個已存在了數百年的世界現象,“全盤西化”思潮曾在許多國家廣泛流行,的確有大量知識精英和各界人士,深信美國模式代表著人類的未來。
C.華爾街爆發的金融海嘯雖然給了“新蒙昧主義”致命一擊,但是我們批判新蒙昧主義,并不意味著要將美國制度和文化的優越性,以及其他寶貴經驗全盤否定。
D.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在經濟金融等方面取得了偉大成就,走出了一條既完全放開金融市場又具有自己特色的市場經濟道路,這是對“華盛頓共識”的有力駁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