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氫原子由較高能及躍遷到較低能級時,要釋放一定頻率的光子,氫原子的能量減小 | |
B. | 核力存在于原子核內所有核子之間 | |
C. | 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是由盧瑟福在α粒子散射實驗基礎上提出的 | |
D. | 鈾元素的半衰期為T,當溫度發生變化時,鈾元素的半衰期也發生變化 | |
E. | 放射性元素發生β衰變時釋放的電子是原子核內的中子轉化為質子時產生的 |
分析 由玻爾理論分析氫原子的能量的變化;核力存在于原子核內臨近的核子之間;盧瑟福在α粒子散射實驗基礎上提出核式結構模型;
半衰期由原子核本身決定,與原子的物理、化學狀態無關;β衰變時釋放的電子是原子核內的中子轉化為質子時產生的.
解答 解:A、由玻爾理論可知氫原子由較高能及躍遷到較低能級時,要釋放一定頻率的光子,氫原子的能量減小,故A正確;
B、核力的作用范圍約為10-15m,只存在于原子核內臨近的核子之間.故B錯誤;
C、盧瑟福在α粒子散射實驗基礎上提出核式結構模型;故C正確;
D、半衰期由原子核本身決定,與原子的物理、化學狀態無關;故D錯誤;
E、根據β衰變的本質可知,β衰變時釋放的電子是原子核內的中子轉化為質子時產生的.故E正確
故選:ACE
點評 明確α衰變,β衰變的實質,知道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軌道半徑也是量子化的.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粒子所帶電性與導體M所帶電性相反 | |
B. | P和Q兩點的電場強度關系為EP<EQ | |
C. | 粒子在P點的受力方向為圖中F方向 | |
D. | P和Q兩點的電勢關系為φP>φQ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通過B燈中的電流的變化頻率為50 Hz | |
B. | A燈兩端的電壓為20 V | |
C. | 若交流電壓u的有效值不變,頻率增大,則A燈變暗,B燈亮度不變 | |
D. | 若斷開開關S,則B燈先閃一下,再熄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核反應方程為${\;}_{1}^{1}$H+${\;}_{1}^{2}$H→${\;}_{2}^{3}$He+${\;}_{0}^{1}$n | |
B. | 核反應中釋放的核能約為4.26MeV | |
C. | 核反應中產生的中子的動能約為2.97 MeV | |
D. | 核反應中產生的氦核的動能約為1.29 MeV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g | B. | $\frac{g}{2}$ | C. | $\frac{g}{3}$ | D. | $\frac{g}{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電勢差的大小由電場力在兩點間移動電荷做的功和電荷的電量決定 | |
B. | 電場力在兩點間移動電荷做功的多少由兩點間的電勢差和該電荷的電量決定 | |
C. | 電勢差是矢量,電場力做的功是標量 | |
D. | 在勻強電場中與電場線垂直方向上任意兩點的電勢差為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小球可能落在b點與c點之間 | |
B. | 小球一定落在c點 | |
C. | 小球落在斜面上時的運動方向與斜面的夾角一定增大 | |
D. | 小球兩次落在斜面上時的運動方向與斜面的夾角一定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α1=α2<α3 | B. | α1<α2<α3 | C. | F1>F2>F3 | D. | F1=F2<F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