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用如圖實驗裝置驗證m1、m2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恒.m2從高處由靜止開始下落,m1上拖著的紙帶打出一系列的點,對紙帶上的點跡進行測量,即可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下圖給出的是實驗中獲取的一條紙帶:0是打下的第一個點,每相鄰兩計數點間還有4個點(圖中未標出),計數點間的距離如圖所示.已知m1=" 50g" 、m2="150g" ,則(g取9.8m/s2,所有結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1)在紙帶上打下記數點5時的速度v = m/s;
(2)在打點0~5過程中系統動能的增量△EK = J,系統勢能的減少量△EP = J;
(3)若某同學作出圖像如圖,則當地的實際重力加速度g = m/s2.
(1)2.40m/s (2)0.576J ,0.588J,
(3)9.70m/s2
解析試題分析:(1)據題意,每相鄰兩個計數點之間有4個點沒有畫出,則相鄰計數點的時間間隔為0.1s;據t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大小等于t/2時刻的瞬時速度,即v5=x46/0.2=2.40m/s;(2)在打0、5兩點的動能增量為:ΔEk5=(m1+m2)v52/2=0.576J,ΔEP05=(m2-m1)gh05=0.588J。(3)據(m1+m2)v52/2=(m2-m1)gh05可知,圖線的斜率為k= (m2-m1)g/ (m1+m2),則當地重力加速度為9.70m/s2.
考點:本題考查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0分)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中,如下圖所示,為一次記錄小車運動情況的紙帶,圖中A、B、C、D、E為相鄰的計數點,相鄰計數點間有4個點未標出,設A點為計時起點。(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⑴由圖判斷,在實驗誤差范圍內,可認為小車做 運動;
⑵相鄰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為 s;
⑶BE間的速度vBE= m/s;
⑷C點的瞬時速度vC= m/s;
⑸小車的加速度a=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9分)實驗室給出下列器材,請你完成一節干電池電動勢和內阻的測定。
A.一節待測干電池(內阻大于2 Ω) |
B.電流表,量程0.6 A,內阻5 Ω左右 |
C.電流表,量程1.5 A,內阻0.5 Ω左右 |
D.電壓表,量程2.0 V,內阻5 kΩ左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5分)某同學在“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的實驗中,用打點計時器記錄了被小車拖動的紙帶的運動情況,在紙帶上確定出A、B、C、D、E、F、G共7個計數點。其相鄰點間的距離如圖所示,每兩個相鄰的測量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0.10s。
(1)、(10分)試根據紙帶上各個計數點間的距離,每個0.10s測一次速度,計算出打下B、C、D、E、F五個點時小車的瞬時速度,并將各個速度值填入下表(要求保留3位有效數)
(2)、(5分)將B、C、D、E、F各個時刻的瞬時速度標在直角坐標系中,并畫出小車的瞬時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圖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實驗小組選擇如圖所示紙帶,紙帶上選取的連續三個點A、B、C,測出A點距起點O的距離為s0,A、B兩點間的距離為s1,B、C兩點間的距離為s2,交流電的周期為T,實驗時:
(1)為了減少空氣阻力對實驗的影響.自由落下的重錘密度要 (填“大”或“小”)一些.(2)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測重錘的質量 (填“要”或“不要”).
(3)打點計時器打出B點時,重錘的速度VB= (用題中所給的字母表示)
(4)實驗小組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發現,以O為起點B為研究終點,計算結果是:重錘減小的重力勢能總是大于重錘增加的動能.其原因主要是該實驗中存在阻力作用,因此該組同學想到可以通過該實驗測算平均阻力的大。阎數刂亓铀俣戎禐間,重錘的質量為m,則該實驗中存在的平均阻力大小f= (結果用m,g,,VB,S0,S1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人騎自行車由靜到動,除了要增加人和車的動能以外,還要克服空氣及其他阻力做功。為了測量人騎自行車的功率,某活動小組在操場的直道上進行了如下實驗:在離出發線5m、10m、20m、30m……70m的地方分別劃上8條計時線,每條計時線附近站幾個學生,手持秒表,聽到發令員的信號后,受測者全力騎車由出發線啟動,同時全體學生都開始計時,自行車每到達一條計時線,站在該計時線上的幾個學生就停止計時,記下自行車從出發線到該條計時線的時間。實驗數據記錄如下(每個計時點的時間都取這幾個同學計時的平均值):
(1)以縱軸代表自行車運動的距離s,橫軸代表運動的時間t,試作出s-t圖。
(2)根據⑴作出的s-t圖知,自行車在每一路段內的速度變化不是很大,因此可以用某一段的平均速度代替該段的速度。請計算出上述表格中空缺的①、②處的數據:① m/s;② m/s(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3)本次實驗中,設運動過程中學生和自行車所受阻力與其速度大小成正比,其比例系數為15N·s/m,則在20m~30m路段的平均阻力f1與30m~40m路段的平均阻力f2之比f1:f2= ;若整個過程中該同學騎車的功率P保持不變,則P=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6分)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中,某同學經歷了以下實驗步驟:
A.用鉛筆和直尺在白紙上從O點沿著兩細繩方向畫直線,按一定標度作出兩個力F1和F2的圖示,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圖求出合力F; |
B.只用一個測力計,通過細繩把橡皮筋與細繩的連接點拉到同樣的位置O; |
C.用鉛筆記下O點的位置和兩條細繩的方向,讀出兩個彈簧秤的示數; |
D.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墊一張白紙并用圖釘固定,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板上A點,用兩條細繩連接在橡皮筋的另一端,通過細繩同時用兩個測力計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與細繩的連接點到達某一位置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如圖為“研究電磁感應現象”的實驗裝置。
(1)將圖中所缺的導線補接完整。
(2)如果在閉合電鍵時發現靈敏電流計的指針向右偏了一下,那么合上電鍵后可能現的情況有:
A.將原線圈迅速插入副線圈時,靈敏電流計指針將____________。
B.原線圈插入副線圈后,將滑動變阻器觸頭迅速向左拉時,靈敏電流計指針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0分)小芳和小明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關系,小車在橡皮筋的作用下沿著木板滑行。實驗中:
⑴為了平衡小車運動中受到的阻力,應該采用下面的 方法(填“a”、“b”、“c”)。
(a)逐步調節木板的傾斜程度,使靜止的小車開始運動
(b)逐步調節木板的傾斜程度,使小車在木板上保持靜止
(c)逐步調節木板的傾斜程度,使夾在小車后面的紙帶上所打出的點間隔均勻
⑵對于橡皮筋和小車連接的問題,兩位同學分別采用下圖中甲、乙兩種接法。為能更有利于測算小車獲得的速度,你認為 接法更合理些(填“甲”或“乙”)。
⑶按上述合理的連接方式進行實驗時,下列四條紙帶中哪一條是操作時可能得到的紙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