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甲(A,a)、乙(B,b)兩種遺傳病的系譜圖,已知個體Ⅱ﹣3不攜帶致病基因.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甲病的遺傳類型是 , 人群中出現甲病的根本原因是 .
(2)分析遺傳系譜圖中的個體的表現型可知,乙病的遺傳類型是 .
(3)個體Ⅲ﹣9的基因型是 , 其致病基因最終來源于個體 .
(4)個體Ⅳ﹣10為同時患有甲、乙兩種遺傳病女孩的概率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有關下圖某蛋白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A. 該蛋白質含有125個肽鍵
B. 該蛋白質含有3條肽鏈
C. 該蛋白質的氧原子數至少為128個
D. 該蛋白質的R基中共含15個氨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諾如病毒由外殼蛋白和單鏈RNA組成,可侵染胃、十二指腸上皮細胞并導致其功能破壞,引起人類急性腸胃炎。下列有關諾如病毒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屬于原核生物中的一種 B. 外殼蛋白作為抗原可被免疫細胞識別
C. 其RNA中儲存著遺傳信息 D. 利用上皮細胞的核糖體合成病毒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哪項不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區別
A. 真核細胞具有多種細胞器,但原核細胞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
B. 真核細胞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但原核細胞沒有
C. 真核細胞的遺傳物質是DNA,但有的原核細胞遺傳物質是RNA
D. 真核細胞可以進行有絲分裂,但原核細胞不能進行有絲分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大菱鲆是我國重要的海水經濟魚類。研究性學習小組嘗試對大菱鲆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進行研究。
(1)查詢資料得知,18℃時,在不同pH條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圖1。由圖可知,在各自最適pH下,三種蛋白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資料表明大菱鲆人工養殖溫度常年在15~18℃之間。學習小組假設: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適溫度在15~18℃間。他們設置15℃、16℃、17℃、18℃的實驗溫度,探究三種酶的最適溫度。
①蛋白酶實驗組和幽門盲囊蛋白酶實驗組的pH應分別控制在__________________。
②為了控制實驗溫度,裝有酶和底物的試管應置于________中以保持恒溫。
③實驗結果如圖2,據此能否確認該假設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還發現大菱鲆消化道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養殖投放的飼料成分中要注意降低________和_________的比例,以減少對海洋的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激素有產生部位和作用部位。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促甲狀腺激素和甲狀腺激素的主要作用部位依次是
A. 垂體、甲狀腺、全身細胞 B. 垂體、全身細胞、全身細胞
C. 垂體、全身細胞、甲狀腺 D. 下丘腦、甲狀腺、全身細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人體內激素作用機理的闡述,正確的是
A. 激素的作用主要是參與靶細胞的新陳代謝,發揮催化作用
B. 激素隨體液到達靶細胞,使靶細胞原有的生理活動發生變化
C. 激素可進入到靶細胞中,參與細胞的組成
D. 當激素作用于某一靶細胞后,再通過體液運送作用于其它靶細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為植株繁殖的四種人工方式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單倍體植株通常的獲取方式是 . 若圖中單倍體細胞含2個染色體組,A有4個染色體組,則③過程所用化學試劑的作用是 .
(2)若想獲得脫毒苗,應選用進行培養.
(3)在C過程中獲得突變體,進而培育成新品種植株,應用物理誘變或化學誘變的方法處理 , 因為該組織具有很強分生能力.
(4)若要獲得水稻的“人工種子”,則應選用圖中的結構.
(5)若D過程獲得的是白菜﹣甘藍,②過程常用的物理方法有(至少寫出2個)等;經融合處理后,已經融合的細胞類型有種(若融合的細胞只考慮兩兩融合). 要使原生質體融合成的細胞長出細胞壁,這一過程與哪些細胞器有關 . 通過D獲得“白菜﹣甘藍”雜種植株的技術是 , 此過程屬于 生殖方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激素和神經遞質的敘述,錯誤的是
A. 胰島素發揮作用后被滅活
B. 乙酰膽堿貯存于突觸小泡中
C. 胰高血糖素可以為靶細胞提供能量
D. 突觸前神經元具有合成神經遞質的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