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環保工作者對某地區最主要的草食動物某野兔種群數量進行連年監測,得到如圖所示的數量增長變化(λ)曲線,λ= t年種群數量/(t-1)年種群數量。據圖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第1年至第5年間野兔種 群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B. 第5年起野兔種群數量開始下降
C. 第15年至第20年間野兔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
D. 第20年至第30年間野兔種群數量增長率為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病原體侵入人體時,吞噬細胞加工、處理、傳遞抗原的過程(注:數字代表細胞結構),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如果能夠在溶酶體作用下徹底分解清除,則屬于非特異性免疫
B. MHC-Ⅱ是細胞質基質中游離的核糖體合成后,再經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加工形成的
C. 吞噬細胞將加工、處理后的抗原傳遞給T細胞是細胞間信息傳遞的一種
D. MHC-Ⅱ與吞噬溶酶體中的抗原形成MHC-Ⅱ抗原復合物,該復合物最終移動到細胞膜的表面,被T細胞識別,啟動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某人工魚塘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中部分環節涉及的能量值[單位為103 kJ/(m2·a)],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圖中A代表的生理過程是呼吸作用
B. 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5.625%
C. 該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是9.6×104 kJ/(m2·a)
D. 捕食關系一般不可逆轉,所以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在適宜溫度和大氣CO2濃度條件下,測得某森林中林冠層四種主要喬木的幼苗葉片的生理指標(見下表)。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光強大于140μmol·m-2·s-1,馬尾松幼苗葉肉細胞中產生的O2全部進入線粒體
B.光強小于1255μmol·m-2·s-1,影響苦儲幼苗光合速率的環境因素是CO2濃度
C.森林中生產者積累有機物的能量總和,即為輸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D.在群落演替過程中,隨著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岡的種群密度將會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對長期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的某池塘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和能量流動情況調查后,得到的食物網示意圖,請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1)該池塘生態系統能長期處于相對穩定狀態,這是因為該生態系統各組分間通過________和________緊密聯系,形成統一整體;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是其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
(2)上圖生物中,所含能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去除該生態系統中的浮游動物和雙翅目幼蟲,則短時間內鱸魚的產量將__________。圖示食物網中,浮游植物為搖蚊幼蟲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棲息的信息,黑魚能夠根據太陽魚量的信息控制繁殖,這說明了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由圖可知,下一營養級不能得到上營養劑的全部能量,原因是;①少數能量被分解者利用;②上一營養級的部分能量未被一下營養及利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池塘生態系統每年夏季易發生魚類浮頭,甚至死亡的現象,可能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如圖所示的食物網中,假如貓頭鷹的食物有2/5來自于兔子,2/5來自于鼠,1/5來自于蛇,那么貓頭鷹若增加20g體重,最少需要消費植物
A. 600 g B. 900 g
C. 1600 g D. 5 600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自由交配的種群在Ⅰ、Ⅱ、Ⅲ時間段都經歷多次繁殖過程,定期隨機抽取100個個體,測得基因型為AA、aa的個體數量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 在Ⅰ段內A的基因頻率是40%
B. 在Ⅱ、Ⅲ段,AA個體比aa個體的適應能力弱
C. Aa個體在Ⅰ、Ⅲ段數量均為40,說明種群沒有發生進化
D. A基因突變為a基因導致基因型頻率在Ⅱ段發生劇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 水稻長勢整齊,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沒有分層現象
B. 只有群落的結構受到干擾或破壞時,才會出現群落的演替
C. 森林生態系統與北極苔原生態系統相比較,抵抗力穩定性較高
D. 在自然環境中,種群的數量增長到K值后,就保持恒定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表示,研究者從土壤中篩選分解尿素的細菌技術的相關實驗,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進行過程①和②的目的分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圖中弧線箭頭上“?”的具體操作是__________。
(2)進行培養基配制和滅菌時,滅菌與調節pH的先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倒平板時,待平板冷卻凝固后,應將平板倒過來放置,并用記號筆在皿底上標明培養微生物名稱、平板上培養樣品的稀釋度、制作者姓名、培養日期及________________等信息。純化菌種時為了得到單一菌落,常采用的接種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在以尿素為唯一氮源的培養基中加入____________。培養后,若出現________________色就可以鑒定其中含有能夠分解尿素的細菌。
(4)研究者可以通過觀察培養形成的菌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隆起程度等特征,來判斷培養基上是否感染了其他細菌。在實驗中,研究者每隔24小時統計一次菌落數目,并選取菌落數目穩定時的記錄作為結果,這樣可以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