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根據圖示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圖示生物可以形成四條食物鏈
B. 圖示的各種成分可以構成一個生態系統
C. 細菌與蟬之間的關系屬于競爭
D. 蛇屬于三級消費者
【答案】B
【解析】
(1)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的源泉,為各種生物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和必要的生存環境。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光、CO2、H2O等屬于生態系統的非生物成分。
(2)食物鏈的寫法是:起點是生產者,依次是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終點是最高級別的消費者,中間用箭頭連接,箭頭總是指向捕食者;圖中的食物鏈是:綠色植物→蟬→螳螂→黃雀→蛇。
圖示生物可以形成一條食物鏈:綠色植物→蟬→螳螂→黃雀→蛇,A錯誤;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由圖可知:該生態系統的非生物成分有陽光、空氣和水,等等;生物成分: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蟬、螳螂、黃雀、蛇,分解者--腐生細菌、真菌。因此,圖示的各種成分的生態學上可以構成一個生態系統,B正確;細菌屬于分解者,不可能與蟬之間的關系構成競爭關系,C錯誤;通過B可知蛇屬于四級消費者,D錯誤;故選B。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某種單基因遺傳病的系譜圖(相關基因用A、a表示),不慎被撕破,留下如圖所示的殘片。已知9號不是該致病基因的攜帶者(男女比例按1:1考慮)。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下面4張碎片中屬于該系譜圖的是___________
(2)10號個體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9號和10號夫婦再生育一個患該種遺傳病兒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
(3)導致11號個體患病的基因來自Ⅰ代中的___________號個體。
(4)人類遺傳病是由___________改變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___________遺傳病三大類,監測和預防人類遺傳病可以通過遺傳咨詢和___________等手段。若12號的染色體組成為XXY,在對其進行染色體分析時,通常選用處于有絲分裂___________(時期)的細胞,主要是對染色體的___________進行觀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人體某種遺傳病的產生機理示意圖。據圖分析,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圖中a、b、c分別為DNA、mRNA、蛋白質,過程①和②分別表示轉錄和翻譯
B. 過程①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該酶與RNA—端的特定序列相結合
C. 由圖可知,翻譯過程中,核糖體沿著mRNA由左向右移動
D. 該圖體現了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結構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某種魚遷入一生態系統后,種群數量增長速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在t0~t2時間內,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
B. 若在t2時種群的個體數量為N,則在t1時種群的數量為N/2
C. 在t2時種群個體的數量與在t0時種群個體的數量相等
D. 從t1到t2,該魚的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真核細胞中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回答下列問題:
(1)科學家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則包括圖中_____________(填圖中字母)所示的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 A過程發生在_____________的間期,B過程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
(2)D過程表示tRNA運輸氨基酸參與翻譯,已知甲硫氨酸和酪氨酸的密碼子分別是AUG、UAC,某tRNA上的反密碼子是AUG,則該tRNA所攜帶的氨基酸是_____________。
(3)圖中a、b為mRNA的兩端,核糖體在mRNA上的移動方向是__________(填“a→b”或“b→a”)。圖中的不同核糖體最終形成的肽鏈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4)人體不同組織細胞的相同DNA進行B過程時的起點_____________(填“相同”、“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將一個用15N標記的DNA放到14N的培養基上培養,讓其連續復制三次,再將全部復制產物置于試管內進行離心,圖中分別代表復制1次、2次、3次后的分層結果是
A. c、e、f B. a、e、b
C. a、b、d D. c、d、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實驗的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用于鑒定蛋白質的雙縮脲試劑A液與B液要混合均勻后使用
B.鑒定還原性糖時可以用蘋果、梨、蔗糖等作為材料
C.做還原糖鑒定實驗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現配現用
D.脂肪的檢測和觀察只能用顯微鏡進行觀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多環芳烴菲在染料、殺蟲劑等生產過程中被廣泛使用,是土壤、河水中常見的污染物之一。下圖表示科研人員從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離獲得能降解多環芳烴菲菌株Q的主要步驟。請回答:
(1)步驟①→③的培養過程中,培養液中加入多環芳烴菲作為唯一碳源,目的是_____________。
(2)步驟①→③的培養過程中,需將錐形瓶放在搖床上振蕩,一方面使菌株與培養液充分接觸,提高營養物質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步驟④用平板劃線法純化菌株Q過程中,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劃線操作時,總是從上一次劃線的末端開始劃線,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了篩選出高效菌株,可比較單菌落周圍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說明該菌株的降解能力 _________。
(4)接種環通過灼燒來滅菌,完成步驟④中劃線操作,共需灼燒接種環__________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