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某群落中的大、小兩種鬣蜥進行實驗。實驗中,兩年氣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兩年氣候濕潤,食物極為豐富。實驗過程及結果如下(每組都有一定數量的大、小鬣蜥):
(1)從干旱年份A組、B組的實驗結果分析,推測大、小兩種鬣蜥的種間關系可能是??????????????????????????????????????? ;再將C組與A組比較后,可以排除兩種鬣蜥間有??????????????????? 關系。
(2)從濕潤年份D組、E組的實驗結果分析,可知出現E組結果的原因是?????????????????????????????????????????? 。根據氣候條件分析,A、D兩組所在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較強的是 ??? 組,原因是?????????????????????????????????????? 。
(3)除了上述實驗外,人類可以砍伐森林、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建立人工群落,對群落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這說明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不同于???????????????????? 進行。
(1)競爭和捕食??? 捕食?? (2)食物充足,大小兩種髭蜥間競爭較弱(2分)? D? 其生物種類多,營養結構更復雜(2分)?? (3)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分)
【解析】
試題分析:(1)從干旱年份A組、B組的實驗結果分析,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體重、種群密度明顯增加,說明二者有競爭和捕食關系。將C組與A組比較后,移走小髭蜥后,大髭蜥存活率變化不大,說明大髭蜥不捕食小髭蜥,主要受環境食物影響。
(2)從濕潤年份D組、E組的實驗結果分析,移走大髭蜥,對小髭蜥生存影響不大,可能是食物充足,大小兩種髭蜥間競爭較弱。根據氣候條件分析,A、D兩組所在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較強的是D組。因為D組水分充足,生物種類多,營養結構更復雜,自動調節能力更強。
(3)人類可以砍伐森林、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建立人工群落,對群落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這說明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考點: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2-2013學年江西省高三最后一次模擬考試生物試卷 題型:綜合題
科學家利用某群落中的大、小兩種鬣蜥進行實驗。實驗中,兩年氣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兩年氣候濕潤,食物極為豐富。實驗過程及結果如下(每組都有一定數量的大、小鬣蜥):
實驗設置 結 果
干旱 A組:不做處理
B組:將大鬣蜥 移走 小鬣蜥的體重、種群密度比A組明顯增加
C組:將小鬣蜥移走 大鬣蜥的存活率比A組略有增加
濕潤 D組:不做處理
E組:將大鬣蜥移走 小鬣蜥的體重、種群密度比D組差別不大
F組:將小鬣蜥移走 大鬣蜥的存活 率比D組差別不大
(1)從干旱年份A組、B組的實驗結果分析,推測大、小兩種鬣蜥的種間關系可能是 ;再將C組與A組比較后,可以排除兩種鬣蜥間有 關系。
(2)從濕潤年份D組 、E組的實驗結果分析,可知出現E組結果的原因是 。根據氣候條件分析,A、D兩組中小鬣蜥種群密度較大的是 組;所在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較強的是 組,原因是 。
(3)從實驗過程來看,同一個種群的K值 (是∕不是)固定不變的。
(4)除了上述實驗外,人類可以砍伐森林、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建立人工群落,對群落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這說明人類活動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0-2011學年河南省開封市高三一模考試生物試卷 題型:綜合題
某紅樹林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由灘涂、紅樹林、圍基魚塘等部分組成。生物興趣小組對紅樹林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生態系統調研活動,請回答下列調研中的有關問題:(1)對灘涂沙土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時,由于鼠婦、蚯蚓等小動物活動能力強,又因為身體微小,故常利用 取樣進行采集、調查的方法。
(2)紅樹林群落中的物種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這種分層現象對種群生 存的意義是 。
(3)興趣小組成員根據調查到的生物類群繪制出碳循環圖解(如下圖)。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上看,A代表____,C代表 。同學們觀察到黑臉琵鷺處在圖中的最高營養級,則黑臉琵鷺增重0. lkg,至少需要生產者____kg。
(4)對某些運動類群進行解剖發現它們消化道內容物如下表(√表示有此類殘骸)
動物類群 |
消化道內容物 |
|||||||
植物 |
昆蟲 |
螺 |
沼蝦 |
魚類 |
蛙 |
蛇 |
鳥類 |
|
蝗蟲 |
√ |
|
|
|
|
|
|
|
螺 |
√ |
|
|
|
|
|
|
|
沼蝦 |
√ |
|
|
|
|
|
|
|
魚類 |
√ |
|
√ |
√ |
|
|
|
|
蛙 |
|
√ |
|
|
|
|
|
|
鳥類 |
|
√ |
|
√ |
√ |
|
|
|
①上表中所含內容,與完整的生態系統相比缺乏的成分有____。
②上表中處于第二營養級的生物有 ,魚類與螺之間的種間關系可能為 。
(5)有科學家對一棵樹的價值有以下的說法:如果將這棵樹伐倒,把木材賣出,這棵樹可以賣到50元;如果把這棵樹的木料做成家具,此樹可升值至1000元,但如果讓其繼續生長,則這棵樹可以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善局部環境,制造氧氣等,它的價值可以高達30000元。將樹木料做成家具是利用其直接價值,而其能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善環境是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科學家利用某群落中的大、小兩種鬣蜥進行實驗。實驗中,兩年氣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兩年氣候濕潤,食物極為豐富。實驗過程及結果如下(每組都有一定數量的大、小鬣蜥):
實驗設置 | 結 果 | |
干旱 | A組:不做處理 | |
B組:將大鬣蜥移走 | 小鬣蜥的體重、種群密度比A組明顯增加 | |
C組:將小鬣蜥移走 | 大鬣蜥的存活率比A組略有增加 | |
濕潤 | D組:不做處理 | |
E組:將大鬣蜥移走 | 小鬣蜥的體重、種群密度比D組差別不大 | |
F組:將小鬣蜥移走 | 大鬣蜥的存活率比D組差別不大 |
(1)從干旱年份A組、B組的實驗結果分析,推測大、小兩種鬣蜥的種間關系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將C組與A組比較后,可以排除兩種鬣蜥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關系。
(2)從濕潤年份D組、E組的實驗結果分析,可知出現E組結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據氣候條件分析,A、D兩組中小鬣蜥種群密度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組;所在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較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實驗過程來看,同一個種群的K值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是)固定不變的。
(4)除了上述實驗外,人類可以砍伐森林、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建立人工群落,對群落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這說明人類活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1屆河南省開封市高三一模考試生物試卷 題型:綜合題
某紅樹林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由灘涂、紅樹林、圍基魚塘等部分組成。生物興趣小組對紅樹林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生態系統調研活動,請回答下列調研中的有關問題:
(1)對灘涂沙土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時,由于鼠婦、蚯蚓等小動物活動能力強,又因為身體微小,故常利用 取樣進行采集、調查的方法。
(2)紅樹林群落中的物種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這種分層現象對種群生存的意義是 。
(3)興趣小組成員根據調查到的生物類群繪制出碳循環圖解(如下圖)。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上看,A代表____,C代表 。同學們觀察到黑臉琵鷺處在圖中的最高營養級,則黑臉琵鷺增重0. lkg,至少需要生產者____kg。
(4)對某些運動類群進行解剖發現它們消化道內容物如下表(√表示有此類殘骸)
動物類群 | 消化道內容物 | |||||||
植物 | 昆蟲 | 螺 | 沼蝦 | 魚類 | 蛙 | 蛇 | 鳥類 | |
蝗蟲 | √ | | | | | | | |
螺 | √ | | | | | | | |
沼蝦 | √ | | | | | | | |
魚類 | √ | | √ | √ | | | | |
蛙 | | √ | | | | | | |
鳥類 | | √ | | √ | √ |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