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鄂黃長江大橋下的濕地是由長江攜帶的泥沙長期淤積逐漸形成的,將該濕地由近水邊到岸邊分為光灘區、近水緩沖區、核心區等區域,如圖所示。據圖回答問題:
(1)該濕地群落的演替過程屬于_________________,從光灘區到核心區這幾個區域的不同具體體現在空間結構的__________方向上。區別核心區和近水緩沖區這兩個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調查核心區或近水緩沖區的蘆葦種群數量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描述蘆葦種群數量變化時建立的數學模型應該是______________。
(3)在統計不同區域的植物蓋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時,取樣的關鍵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
(4)現在長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鰭豚,還是普通的江豚的種群數量都在銳減,保護他們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初生演替 水平 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豐富度)
(2)種群密度 樣方法 S型曲線 (3)隨機取樣
(4)提高環境容納量(建立自然保護區)
【解析】
試題分析:(1)該濕地群落的演替過程屬于初生演替。將該濕地由近水邊到岸邊分為光灘區、近水緩沖區、核心區等區域,從光灘區到核心區這幾個區域的不同具體體現在空間結構的水平方向上。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豐富度)。
(2)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調查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其中樣方法常用于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所以調查蘆葦種群數量常用樣方法。在有限的環境條件下,描述蘆葦種群數量變化時建立的數學模型應該是S型曲線。
(3)在統計不同區域的植物蓋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時,取樣的關鍵是要做到隨機取樣。
(4)建立自然保護區(提高環境容納量)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
考點:本題考查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學問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鄂黃長江大橋下的濕地是由長江攜帶的泥沙長期淤積逐漸形成的,將該濕地由近水邊到岸邊分為光灘區、近水緩沖區、核心區等區域,如圖1所示。據圖回答問題
(1)該濕地群落的演替過程屬于_________________,從光灘區到核心區這幾個區域的不同具體體現在空間結構的__________方向上。區別核心區和近水緩沖區這兩個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
(2)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調查核心區或近水緩沖區的蘆葦種群數量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描述蘆葦種群數量變化時建立的數學模型應該是______________。
(3)在統計不同區域的植物蓋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時,取樣的關鍵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現在長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鰭豚,還是普通的江豚的種群數量都在銳減,保護他們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規劃此區域,改造為江灘公園,這些活動會改變群落的發展方向,也可能會影響當地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