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細胞分化、細胞衰老和細胞癌變的比較合理的一項是
A.都發生了遺傳物質的改變
B.三類細胞中酶的種類完全不同
C.都發生了形態、結構和功能的改變
D.分化、衰老和癌變的細胞都受機體控制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32. 下圖為利用生物技術獲得抗蟲棉的過程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培育轉基因植物的過程中,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常作為標記基因,只有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細胞才能在含卡那霉素的培養基上生長。A過程需要的酶有________、________。C過程的培養基除含有必要的營養物質、瓊脂和激素外,還必須加入_______。
(2)離體棉花葉片組織經C、D過程成功地培育出了轉基因抗蟲植株,此過程涉及的細胞工程技術是________,該技術的原理是________。
(3)科學家將植物組織培養得到的________,包上人工種皮,制成了神奇的人工種子,以便更好地大面積推廣培養。
(4)如果利用DNA分子雜交原理對再生植株進行檢測,D過程應該用________作為探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34.為探究植酸酶對鱸魚生長和消化酶活性的影響,研究者設計并進行了相關實驗,實驗步驟及結果如下:
①鱸魚的馴養:將從海洋中捕獲的鱸魚魚苗在浮式海水網箱中飼養14 d,用普通飼料投喂,備用。
②飼料的配制:在每千克普通飼料中添加200 mg植酸酶,配制成加酶飼料;并將普通飼料和加酶飼料分別制成大小相同的顆粒,烘干后儲存。
③鱸魚的飼養:挑選體格健壯、大小一致的鱸魚隨機分組,放養于規格相同的浮式海水網箱中,放養密度為60尾/箱。給對照組的鱸魚定時投喂適量的普通飼料,給實驗組的鱸魚同時投喂等量加酶飼料。
④稱重并記錄:投喂8周后,從每個網箱中隨機取20尾鱸魚稱重。結果顯示,對照組、實驗組魚體平均增重率分別為859.3%、947.2%。
⑤制備鱸魚腸道中消化酶樣品,并分別測定消化酶的活性,結果如下表。
根據上述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①中選用鱸魚魚苗而不是成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前的馴養是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驟②中將配制好的飼料進行烘干要特別注意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驟③中還應控制好的無關變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實驗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推測鱸魚的食性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17.與高等動植物相比,微生物的代謝速率較高,下列解釋正確的是( )
①微生物個體體積小,表面積與體積比值大,與外界物質交換迅速
②微生物的異化作用始終大于同化作用,釋放出的能量較多
③微生物的代謝類型多,其代謝受環境影響比較小
④微生物體內的酶合成與酶活性的調節,減少了代謝產物的積累,加速了物質的交換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24.1943年,曾獲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的美國科學家魯里亞和德爾布呂克,為了研究大腸桿菌的抗噬菌體突變發生的時間,設計了如下實驗。請閱讀下列有關資料并回答問題。
實驗的方法步驟如圖所示:
實驗分析:
(1)在培養基中加噬菌體的作用是________;加伊紅和美藍的目的是________。
(2)由于大腸桿菌的同化作用類型是________,因此,在培養基中還加入了一些相應的物質,其中________可作為大腸桿菌生長的碳源, 可作為氮源。
(3)此培養基能否用于工業化培養產生人生長激素的工程菌?為什么?________。
(4)該實驗有兩個假設:
假設一:大腸桿菌的抗噬菌體突變發生在大腸桿菌與噬菌體接觸之前。
假設二:大腸桿菌的抗噬菌體突變發生在大腸桿菌與噬菌體接觸之后。
你認為圖中的實驗結果支持上述哪個假設:________,如果另一個假設成立的話,實驗結果應該是________。
(5)在這個實驗設計中,研究者是根據培養皿中菌落數的差異來推斷________,從而證明了假設的成立。請你分析出現A4和A5實驗結果的原因: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29.(9分)
下圖為黑藻光合作用過程示意圖,其中A—D表示反應過程,①—⑥代表物質。
下表為將該黑藻培養液放入密閉容器中,在保持適宜的酸堿度和溫度時,在不同的操作條件下溶解氧的變化記錄。(注意:操作Ⅰ、操作Ⅱ和操作Ⅲ為連續操作)
操作 變化 | 操作Ⅰ | 操作Ⅱ | 操作Ⅲ |
黑暗4分鐘 | 第5分鐘給于光照 | 第7分鐘時填充CO2 | |
密閉容器中溶解 氧量的變化 | 溶解氧由220微摩爾連續降為200微摩爾 | 溶解氧先增加,后不再增加而穩定 | 溶解氧2分鐘連續增加30微摩爾 |
請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①進入葉綠體穿過____________層磷脂分子,D表示____________過程,⑤代表的物質是________________。
(2)給于光照時,瞬間④的變化為____________,在填充CO2時,短時間內C3化合物的變化為____________。
(3)在操作Ⅲ中,2分鐘黑藻光合作用產生O2是____________微摩爾。
(4)分析操作Ⅱ中溶解氧先增加,后穩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2.下列敘述符合基因工程概念的是( )
A.B淋巴細胞與腫瘤細胞融合,雜交瘤細胞中含有B淋巴細胞中的抗體基因
B.將人的干擾素基因重組到質粒后導入大腸桿菌,獲得能產生人干擾素的菌株
C.用紫外線照射青霉菌,使其DNA發生改變,通過篩選獲得青霉素高產菌株
D.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體自行感染細菌后其DNA整合到細菌DNA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19.下圖中的供體DNA中含有無限增殖調控基因,該基因能激發動物細胞的分裂,圖示是利用該基因制備新型單克隆抗體的過程示意圖,據圖分析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①經酶A處理后I與質粒具有相同的粘性末端
②II可以是B淋巴細胞或記憶細胞
③Ⅲ既能無限增殖又能分泌特異性抗體
④該過程涉及轉基因技術和動物細胞融合技術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