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圖為農田生態系統中氮循環過程示意圖,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完成I過程生物的同化作用方式是_______________,異化作用方式是_______________。II過程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作用,參與此過程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氮元素在生物圈中循環的物質形式有_______________,農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不同于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生產中,人類采取許多措施提高農副產品的產量,有些措施對環境會有影響,
請列舉1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地區常在一塊農田中同時種植大豆和玉米,這種做法的優越性表現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些農民將大豆的秸稈在農田中焚燒以提高土壤肥力,這種做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2屆江西省紅色六校高三第一次聯考生物試卷 題型:綜合題
(10分)如下圖為草原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解模型。a、b、c表示流入各營養級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營養級生物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別表示各營養級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1)該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狼同化的能量c=________。
(2)若一段時間內草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為1×106kJ,那么圖中最高營養級生物所獲得的能量為________ kJ(能量傳遞效率用圖中字母表示)。
(3)若圖中的箭頭表示碳循環的一部分,則碳的循環方式與其他不同的是________處的箭頭,與之有關的生理過程包括___ _____。
(4)生態系統中還存在其他第二營養級具有食用和藥用價值的生物,則說明生物多樣性具有________價值,圖中的食物鏈上的相鄰物種之間存在著“食”與“被食”的關系,相鄰物種的某些個體行為與種群特征為對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這說明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將上述草原生態系統開發成為農田生態系統,則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生態系統的________穩定性降低,人類在此過程中對群落演替產生的影響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對當地某一農田生態系統進行了調查。他們發現水稻田中有少量雜草和蝗蟲、田鼠等動物。其中蝗蟲、田鼠和麻雀以水稻為食,蜘蛛以蝗蟲為食,蛙既吃蜘蛛也吃蝗蟲,蛇以蛙、田鼠和麻雀為食,鷹吃蛇和麻雀。分析回答:
(1)該農田生態系統中有 條食物鏈;其中蛙和蜘蛛的種間關系是 和 。
(2)蛇在此生態系統中所處的營養級是_______。該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是 。
(3)若下圖為該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圓圈表示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B在生態系統中的成分為消費者,箭頭表示過程。請回答:
C在生態系統中的成分為 F代表的生理過程為 碳循環在非生物的物質能量(D)中的主要形式為
(4)如果想對田鼠進行種群密度的調查,常采用_ ____法。
(5)如果你是該研究小組的成員,請你向農民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以提高糧食產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圖為農田生態系統中氮循環過程示意圖,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完成Ⅰ過程生物的同化作用方式是________,異化作用方式是________.Ⅱ過程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作用,參與此過程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
(2)氮元素在生物圈中循環的物質形式有____。農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不同于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是________ _ 。
(3)在生產中,人類采取許多措施提高農副產品的產量,有些措施對環境會有影響,
請舉1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