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圖1為人體局部組織的模式圖,請據圖回答:
(1)圖中所含蛋白質最多的細胞外液是_______(填標號).圖中能直接相互交換物質的體液是______(填標號),毛細淋巴管壁細胞所處的內環境是________(填標號).
(2)如果該圖為肝臟的局部結構模式圖,當患肝炎時,則B端與A端的液體相比,明顯增加的物質有___________等.
(3)如果該圖為鼻黏膜的局部結構模式圖,當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時,與吸附在___________(填標號)表面的相應抗體結合,最終會使___________(填標號)的通透性增強,引起鼻黏膜水腫.
(4)嘗試構建人體肝臟內體液間O2、CO2擴散的模型(如圖2所示,說明:在圖形框間用實線箭頭表示O2,用虛線箭頭表示CO2;不考慮CO2進入成熟紅細胞內液).
【答案】 ② ①與③②與③ ③④ 二氧化碳、尿素等 ① ⑤
【解析】試題分析:據圖1分析可知,圖中①是細胞內液,②是血漿,③是組織液,④是淋巴,⑤是血管壁;圖2中,成熟紅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肝細胞的內環境是組織液。
(1)在內環境中,含有蛋白質成分最多的是血漿,即圖1中的②;能直接相互交換的是②血漿和③組織液、①細胞內液和③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所處的內環境是③組織液和④淋巴。
(2)A端為動脈端,B端為靜脈端,當患肝炎時,經過組織細胞的代謝,B端與A端的液體相比,明顯增加的物質為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
(3)過敏反應時,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時,與吸附在①組織細胞表面的相應抗體結合,最終會使⑤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組織水腫。
(4)氧氣由成熟紅細胞攜帶擴散到血漿后再到組織液最后到肝細胞內;二氧化碳正好相反,由肝細胞產生進入組織液,再進入血漿,如圖所示:。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為物質出入細胞的3種方式示意圖,據圖分析,錯誤的是( )
A. 物質利用載體蛋白出入細胞的運輸方式是圖①③
B. 物質出入細胞需消耗能量的運輸方式是圖③
C. ①②兩種運輸方式合稱為被動運輸
D. 促甲狀腺激素的分泌依靠圖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人小腸上皮細胞吸收葡萄糖的過程簡圖,其中GLUT2是細胞膜上的葡萄糖 載體,Na+/K+ATPase是鈉/鉀ATP酶,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小腸上皮細胞面向腸腔的細胞膜形成較多微絨毛可以增加細胞膜上載體蛋白的數量,高效的吸收葡萄糖等營養物質
B. 圖中所示的小腸上皮細胞膜上的蛋白質的功能有催化、運輸、信息交流和密封細胞間隙的作用
C. 葡萄糖通過Na+驅動的葡萄糖同向轉運載體進入小腸上皮細胞,此運輸方式為主動運輸
D. Na+/K+ATPase也可存在于神經元細胞膜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血糖平衡是人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前提,下圖表示血糖平衡的部分調節過程,請回答問題:
(1)當血糖濃度上升時,下丘腦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產生興奮,使胰島B細胞分泌活動增強,血糖濃度下降,此過程屬于__________調節。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增加,引起靶細胞膜上葡萄糖轉運載體的數量增加,其意義是促進淋巴細胞對葡萄糖的__________,從而降低血糖濃度。胰島素與靶細胞上的受體結合發揮作用后,胰島素將被__________,以確保信息傳遞的準確性。
(2)Ⅰ型糖尿病由胰島B細胞損傷引起,患病率具有種族差異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島B細胞的抗體和效應T細胞。據此推測:Ⅰ型糖尿病是由__________決定的、針對胰島B細胞的一種__________病;胰島B細胞的損傷是機體通過__________免疫導致的。
(3)胰島素可通過作用于下丘腦神經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驗證此現象的實驗思路是:將大鼠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在其下丘腦神經元周圍時加適量的胰島素溶液,另一組施加等量的生理鹽水,該實驗的觀察指標是血液中__________的濃度。為使實驗結果更明顯,實驗前應使實驗大鼠處于__________狀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青蒿素是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體,體細胞染色體數為18),通過傳統育種和現代生物技術可培育高青蒿素含量的植株。請回答問題:
(1)假設野生型青蒿白青稈(A)對紫紅稈(a)為顯性,稀裂葉(B)對分裂葉(b)為顯性,兩對性狀獨立遺傳,則野生型青蒿最多有__________種基因型;若F1代中白青稈、稀裂葉植株所占比例為3/8,則其雜交親本的基因型組合為AaBb與__________;F1代白青稈、分裂葉植株中,純合子所占比例為_________。
(2)四倍體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低溫處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絲分裂的細胞會導致染色體不分離,從而獲得四倍體細胞并發育成植株。四倍體青蒿植株體細胞中,染色體數最多為_______條。
(3)從青蒿中分離了cyp基因(下圖為基因結構示意圖,其中J、L、N區段為編碼區中的外顯子,參與蛋白質的編碼;K、M區段為編碼區中的內含子,不參與蛋白質的編碼),其編碼的CYP酶參與青蒿素合成。
①若該基因一條單鏈中(G+T):(A+C)=2/3 ,則其互補鏈中(G+T):(A+C)=__________。
②該基因經改造能在大腸桿菌中表達。將該基因導入大腸桿菌前,通常用__________處理大腸桿菌,使其成為感受態。
③若cyp基因的一個堿基對被替換,使CYP酶的第50位氨基酸由谷氨酸變為纈氨酸,則該基因堿基對被替換的區段是__________(填字母),該變異類型為__________。
【答案】 9 aaBb或 Aabb 0或1/3 72 2/3 Ca2+ L 基因突變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DNA分子結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識圖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由題意知,野生型青蒿白青稈(A)對紫紅稈(a)為顯性,稀裂葉(B)對分裂葉(b)為顯性,兩對性狀獨立遺傳,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由于自由組合定律同時遵循分離定律,因此可以將自由組合問題轉化成若干個分離定律問題進行解答;DNA是由兩條鏈組成的,兩條鏈上的堿基遵循A與T配對、G與C配對的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配對的堿基相等;低溫誘導多倍體形成的原理是低溫抑制紡錘體的形成,抑制細胞正常的分裂而使細胞內的染色體加倍。
(1)在野生型青蒿的稈色和葉型這兩對性狀中,控制各自性狀的基因型各有3種(AA、Aa和aa及BB、Bb和bb),由于控制這兩對性狀的基因是獨立遺傳的,基因間可自由組合,故基因型共有3×3=9種。F1中白青稈、稀裂葉植株占3/8,即P(A_B_)=3/8,由于兩對基因自由組合,可分解成1/2與3/4,所以一對基因是測交,一對基因是雜合子自交,即親本可能是AaBb×aaBb或AaBb×Aabb。當親本為AaBb×aaBb時,F1中白青稈、分裂葉的基因型為Aabb,全為雜合子,即純合子的概率為0;當親本為AaBb×AaBb時,其后代白青稈、分裂葉的基因型及比例為Aabb:AAbb=2:1,因此純合子占1/3。
(2)據題意可知,二倍體野生型青蒿的體細胞染色體數為18,經秋水仙素處理后,變為四倍體,染色體數為36。四倍體青蒿植株體細胞中,染色體數最多時為有絲分裂后期,此時染色體數目加倍,為72條。
(3)①根據DNA的堿基互補配對原則,(G+T):(A+C)在在兩條單鏈中是互為倒數的,所以若該基因一條單鏈中(G+T):(A+C)=2/3,則其互補鏈中(G+T):(A+C)=3/2。②該基因經改造能在大腸桿菌中表達。將該基因導入大腸桿菌前,通常用Ca2+處理大腸桿菌,使其成為感受態。③cyp基因中只有編碼區的外顯子區段能編碼蛋白質,該基因控制合成的CYP酶的第50位由外顯子的第150、151、152對脫氧核苷酸(3×50=150,基因中模板鏈中每3個連續脫氧核苷酸決定一個氨基酸)決定,因此該基因突變發生在L區段內(81+78=159)。該變異類型為基因突變。
【題型】非選擇題
【結束】
32
【題目】為研究肝癌致病機理,科研工作者利用下圖所示的差異雜交法和基因工程獲取相關癌基因以作進一步研究。請據圖回答問題:
(1)圖1中,A過程需要用__________酶,D過程需要回收__________(填“未雜交”或“雜交分子”)的含32P的cDNA單鏈,繼而通過人工合成,獲得__________, 并用其構建基因文庫。
(2)從圖1構建的基因文庫中獲取的目的基因,一般還需進行人工改造后才能用于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改造內容除了在基因兩端添加限制酶的識別序列外,還需添加__________,以便其隨載體導入到受體細胞后,能正常調控表達過程。
(3)上圖2為改造后的目的基因。圖3為兩種質粒,其中Ampr為氨芐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為四環素抗性基因,lacZ為藍色顯色基因,其表達產物可使底物X-Gal呈藍色。EcoRⅠ(0.7Kb)、NotⅠ(1.2Kb)等為限制酶及其切割位點與復制原點之間的距離(1kb=1000個堿基對)。
①圖3中能作為載體的最理想的質粒是__________(填“X”或“Y”),用選定的質粒與圖2的目的基因構建基因表達載體時,應選用的限制酶是__________。為篩選出成功導入目的基因的受體細胞,培養基中應適量添加__________。
②若用EcoRⅠ完全酶切上述①中獲得的重組質粒,并進行電泳觀察,可出現四種長度不同的片段,其長度分別為1.7kb、5.3kb、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將同一新鮮馬鈴薯塊莖切成4根粗細相同、長為5 cm 的條,再將這4根馬鈴薯條分別放在不同濃度的KNO3溶液中,30 min和4 h后測量每一根的長度,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結論錯誤的是( )
A. a馬鈴薯條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吸水 B. b馬鈴薯條細胞質壁分離逐漸復原
C. c馬鈴薯條細胞質壁分離 D. d馬鈴薯條細胞浸泡液濃度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調查某林場麋鹿的種群數量時,計算當年種群數量與前一年種群數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下圖所示的曲線。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前4年該種群數量_____(填“增大”、“減小”或“基本不 變”),第9年調查麋鹿的年齡組成,最可能表現為_____型。第年麋鹿的種群密度最低。
(2)第16~20年麋鹿種群數量將呈_____型曲線增長, 從物種之間的關系解釋,可能的原因有_____。(答出兩點)
(3)觀察發現,麋鹿能通過嗅別尿液氣味來尋找同伴,這屬于生態系統的______功能,在繁殖季節只有雄性鹿王才有交配權,雄性麋鹿為爭奪王位展開劇烈搏斗,這將會導致麋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改變。
(4)由于麋鹿種群對植被的采食與踐踏,造成棲息地環境的改變,如大多數沼澤 植物逐漸消失,某些植物數量有所增加等,這將引起保護區內的生物群落發生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研究表明,癌細胞和正常分化細胞在相同的有氧條件下產生的ATP總量基本相同,但癌細胞從內環境中攝取并用于細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細胞的若干倍。下圖是癌細胞在有氧條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謝過程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在癌細胞中,葡萄糖進入線粒體被分解為丙酮酸
B. 在有氧條件下,癌細胞呼吸作用的方式為有氧呼吸
C. 細胞癌變是抑癌基因突變為原癌基因的結果
D. 癌細胞中增強的過程可能有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某生物興趣小組利用大棚探究不同光照強度對桃樹葉片光合作用影響的日變化曲線。實驗期間分別于11h和15h打開和關閉通風口,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進行實驗時,大棚覆蓋的塑料薄膜應選用_________(填顏色);實驗通過改變___________來設置不同的弱光環境,該實驗的自變量是_______________。
(2)圖中10~11h,限制各組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此時實驗組若除去黑色遮陽網,短時間內C5的含量將______________(填“增加”“基本不變”或“減少”)。17h,T2組葉肉細胞光合作用強度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強度。
(3)CK組、T1組、T2組的凈光合速率分別于12h、13h、14h再次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若要證明上述推測成立,還需要測量細胞間C02的濃度和大棚CO2的濃度,只有當凈光合速率下降時,細胞間C02濃度變化趨勢為_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變”),同時大棚C02的濃度與每胞間C02的濃度的比值__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變”)時,才能說明上述推測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