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在某魚塘中有A、B、C、D四種魚,其營養結構如圖甲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 若該魚塘只有C種魚,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如圖I所示,池塘的承載量(K值)是_______;若該魚塘中只有A和D兩種魚,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如圖_______所示;若該魚塘中只有A和B兩種魚(假設二者都只取食同一種藻類),兩種魚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如_______圖所示。
(2) 科研人員對該魚塘由浮游藻類、A和D三個環節組成的食物鏈進行了能量流動分析,得到下表相關數據。NP (凈同化量)二GP (總同化量)一R (呼吸量)。
①III所代表的生物是_______,其呼吸產生的能量主要用于_______
②第一營養級與第二營養級的凈同化量與總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該食物鏈中,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_______,該數據不在10%—20%這一范圍,原因是_______
(16分)(每空2分)(1)b Ⅲ Ⅱ
(2)① 浮游藻類 維持正常生命活動 ②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初級消費者A的呼吸強度相對較高,浮游藻類的呼吸強度相對較低) ③0.3% 未被
利用的能量多
【解析】(1)從圖I中曲線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種群數量增加到a后,環境并不能承受,資源不能滿足種群生長的要求,種內斗爭加劇,種群數量減少,并最終在b位置左右保持穩定,因此池塘的承載量(K值)為b。A和B兩種魚的食性相同,對同一種浮游藻類競爭激烈,競爭能力弱的將被淘汰,對應圖II;A和D兩種魚為捕食關系,對應圖III。(2)根據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傳遞效率,得出食物鏈是。因此III為生產者浮游藻類,II為初級消費者A、I為次級消費者D。第一營養級與第二級的凈同化量與總同化量的比值不同,關鍵是因為初級消費者A和浮游藻類的呼吸強度不同,初級消費者A的呼吸強度相對較高,浮游藻類的呼吸強度相對較低,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因而,二者的比例不同;能量在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
。該數據不在10%—20%這一范圍,原因是第一營養級被第二營養級利用的能量少。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2屆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質教育聯考理科綜合試卷生物部分(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6分)在某魚塘中有A、B、C、D四種魚,其營養結構如圖甲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 若該魚塘只有C種魚,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如圖I所示,池塘的承載量(K值)是_______;若該魚塘中只有A和D兩種魚,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如圖_______所示;若該魚塘中只有A和B兩種魚(假設二者都只取食同一種藻類),兩種魚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如_______圖所示。
(2) 科研人員對該魚塘由浮游藻類、A和D三個環節組成的食物鏈進行了能量流動分析,得到下表相關數據。NP (凈同化量)二GP (總同化量)一R (呼吸量)。
①III所代表的生物是_______,其呼吸產生的能量主要用于_______
②第一營養級與第二營養級的凈同化量與總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該食物鏈中,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_______,該數據不在10%—20%這一范圍,原因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0116 月考題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為研究兩種植食性魚類的種群數量變化,某研究所2001年起在兩個魚養殖兩種植食性魚類甲和乙(以水草和浮游植物為食),并按照每1000m投放16條放入了魚苗。兩個魚塘相鄰,大小相同,其中原有少量野生的植食性(僅食水草)和肉食性魚類。數據統計如下:
年份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
種群密度 | 甲 | 16 | 95 | 159 | 192 | 203 | 198 |
乙 | 16 | 63 | 112 | 153 | 156 | 151 |
(1)調查甲、乙兩個種群的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投放魚苗后,兩個魚塘中原有的野生魚類的數量變化情況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結果為養殖業提供了相關的參考依據,如每年的捕撈量。甲種魚的年捕撈量大約為__________條/1000m。
(4)研究人員又研究了混合放養的情況,他們按兩種魚各50條/1000m的標準進行投放,連續統計了種群密度如下:
年份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
種群密度 | 甲 | 50 | 96 | 129 | 136 | 127 | 130 |
乙 | 50 | 81 | 100 | 98 | 102 | 99 |
①混合放養后,兩個種群的K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__________,原因主要與兩個種群的__________有關。
②此狀態下,乙種魚的年捕撈量應為__________。
③混合放養比單獨放養相比,產量___________(提高、降低、基本不變)。
(5)影響甲、乙兩種魚種群密度的因素,除了題中提到的外,還受多種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