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為探究玉米籽粒發芽過程中一些有機物含量的變化,研究小組利用下列供選材料用具進行了實驗。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碘液,緩沖液,淀粉,淀粉酶等;研缽,水浴鍋,天平,試管,滴管,量筒,容量瓶,顯微鏡,玻片,酒精燈等。請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檢測玉米籽粒發芽過程中蛋白質(肽類)含量變化,在不同發芽階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別加入__________試劑,比較顏色變化。該實驗需要選用的器具有__________(填字母序號)。
A、試管 B、滴管 C、量筒 D、酒精燈 E、顯微鏡
(2)為了檢測玉米籽粒發芽過程中淀粉含量變化,將不同發芽階段的玉米籽粒縱切,滴加__________,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胚乳呈藍色塊狀,且隨著發芽時間的延長,藍色塊狀物變小。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了驗證上述藍色塊狀物變小是淀粉酶(可將淀粉水解為可溶性還原糖)作用的結果,設計了如下實驗;在1~4號試管中分別加入相應的提取液和溶液(如下圖所示),40 ℃保溫30 min后,分別加入斐林試劑并60 ℃水浴加熱,觀察試管內顏色變化。其中緩沖液的作用是維持溶液PH值相對穩定。
請繼續以下
①設置試管1作為對照,其主要目的是排除用于實驗的淀粉溶液中含有_________。
②試管2中加入的X是_________________的提取液,則2、3號試管對比,可證明玉米發芽后可產生淀粉酶,進而證明上述步驟(2)的結論。
③預測試管3中的顏色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淀粉酶已失活,則試管4__________(填“會”或者“不會”)出現磚紅色沉淀。
【答案】雙縮脲 ABC 碘液 玉米發芽過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漸減少 還原性糖 發芽前玉米 藍色→磚紅色 不會
【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玉米籽粒萌發過程中蛋白質、淀粉等化合物的含量變化,蛋白質和多肽可以用雙縮脲試劑進行檢測,產生紫色反應,而氨基酸不能產生紫色反應;淀粉可以用碘液檢測產生藍色,淀粉水解產生的麥芽糖、葡萄糖屬于還原糖,可以用斐林試劑檢測,在水浴加熱的條件下產生磚紅色沉淀。
(1)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檢測蛋白質或多肽應該用雙縮脲試劑;該實驗需要用量筒量一定量的蛋白質溶液、雙縮脲試劑A液,需要用滴管滴加雙縮脲試劑B液,但是該實驗不需要加熱,也不需要顯微鏡觀察,故選ABC。
(2)檢測淀粉應該用碘液;胚乳呈現藍色塊狀,說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隨著時間的延長,藍色塊狀變小了,說明玉米發芽的過程中胚乳中的淀粉逐漸減少了。
(3)①該實驗的目的是驗證上述藍色塊狀物變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產生了還原糖,還原糖用斐林試劑檢測會出現磚紅色沉淀。1號試管加的是緩沖液和淀粉,作為對照試驗,其可以排除用于實驗的淀粉溶液中含有還原糖。
②根據單一變量原則,1號試管加的是緩沖液作為對照,3號、4號實驗組分別加了發芽玉米提取液、淀粉酶溶液,則2號試管加的X溶液應該是發芽前玉米提取液。
③3號試管發芽玉米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產生了還原糖,因此其顏色由藍色變成了磚紅色。
④若淀粉酶已失活,則不能催化淀粉水解,故試管4不會出現磚紅色沉淀。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高等動物生命活動調節過程中,信號分子在細胞間起重要作用。下圖為細胞之間信息傳遞的模型,圖中I、II表示細胞,E、F表示物質。請據圖作答:
(1)在縮手反射過程中,I產生的信號物質E是_________。II膜上的F是_________。
(2)在血糖調節過程中,飯后人體血糖濃度升高,刺激___________細胞(細胞I),引起胰島素(E)的分泌增加,同時可以引起下丘腦的相關區域興奮。
(3)在初次免疫過程中,E經吞噬細胞處理后呈遞給II,刺激II產生__________________,該物質作用下,刺激_____________細胞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為____________細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某家族遺傳系譜圖。設甲病顯性基因為E,隱性基因為e;乙病顯性基因為F,隱性基因為f。且Ⅰ-1不含乙病的致病基因,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Ⅰ-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2)從理論上分析,若Ⅰ-1和Ⅰ-2再生女孩,可能有_______種基因型,______種表現型。
(3)Ⅱ-7和Ⅱ-8婚配,他們生一個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4)若Ⅱ-7和Ⅱ-8生了一個同時患兩種病的孩子,那么他們再生一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一些細胞,①~⑥是有關使用顯微鏡的幾個操作步驟。要將圖甲中低倍鏡視野轉化成圖乙中高倍鏡圖像,所列A、B、C、D四種操作順序中,正確的是
①向右上方移動玻片②向左下方移動玻片③轉動轉換器④轉動細準焦螺旋⑤轉動粗準焦螺旋
A. ②④③B. ③①⑤C. ①③④D. ①⑤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部分過程,其中甲、乙、丙、丁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A. ④增多是溫室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
B. 圖中箭頭也可以表示能量流動方向
C. 甲→乙→丙→丁表示一條食物鏈
D. 生態農業充分利用了流向丁的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植物產生向光性的原因是( )
A.單側光使植物背光側生長素分布多,抑制細胞伸長
B.單側光使植物背光側生長素分布多,促進細胞伸長
C.生長素在向光側分布多,加快了光合作用
D.生長素在向光側分布多,抑制向光側細胞伸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哪一項不是細胞學說的主要內容
A.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B. 一切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C. 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也屬于生物
D. 細胞只能來自細胞分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甲、乙兩小組同學進行了有關實驗,定期采用在顯微鏡下觀察并用血球計數器計數。血球計數器是一種專門用于計算較大單細胞微生物的一種儀器,它的形狀如圖A所示,它的規格有兩種,一種叫希利格式(16×25型),另一種叫湯麥式(25×16型)如圖B所示。
已知每毫升培養液中酵母菌細胞的計算公式為:
兩組同學根據計算數據繪制出本組酵母菌細胞數目變化曲線圖,如圖C所示。
根據上述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為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某同學進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正確的有 ______________(填下列操作的序號)。
①將適量干酵母放入裝有一定濃度葡萄糖溶液的錐形瓶中,在適宜條件下培養;
②靜置一段時間后,用吸管從錐形瓶中吸取培養液;
③在血球計數板中央滴一滴培養液,蓋上蓋玻片;
④用濾紙吸除血球計數板邊緣多余培養液;
⑤將計數板放在載物臺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在顯微鏡下觀察、計數。
(2)上述計算公式中,b值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兩組同學在計數時,將原液稀釋成樣液,取出如圖A所示的血球計數器,吸取混合均勻的樣液注入血球計數器的計數室內,裝滿整個計數室。若觀察到有氣泡,應___________ 。
(4)請在上圖一個中方格內填涂出統計的酵母菌數量。________
(5)上圖C曲線中,甲組與乙組酵母菌中數量達到的最大值時培養液中酵母菌的增殖方式以_____________為主,分析甲組曲線該數值比乙組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熱帶植物研究所在西雙版納發現一個具有分泌功能的植物新種(高等植物),該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的局部如下圖1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結構A能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則結構A為__________。
(2)經檢驗該植物細胞的分泌物含有一種多肽,請寫出該多肽在細胞中從合成至分泌出細胞的“軌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和字母表示)。
(3)該植物相鄰細胞之間可通過F進行信息交流,則F代表__________。
(4)細胞膜是吞噬細胞的系統邊界,可控制物質進出細胞。圖2是生物膜和人工膜(雙層磷脂)對多種物質的通透性比較。
①與人工膜相比,H20通過__________方式通過生物膜,生物膜對K+、Na+、Cl-的選擇透過性依賴于細胞膜上的__________。
②通過比較甘油、C02和02的實驗結果得出的實驗結論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