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利用酵母菌分解廢紙是一種環保的方式,但廢紙中的纖維素分子量大不能直接進入酵母菌,且酵母菌無法分解利用環境中的纖維素。為解決這一難題,科學家將纖維素酶基因通過重組質粒導入酵母菌。其所用質粒及其酶切位點如下圖1,外源DNA上的纖維素酶基因及其酶切位點如圖2。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1、圖2中的質粒和纖維素酶基因分別作為重組DNA技術中的_______,為使兩者能夠有效組合,圖中可選用的最合適的限制酶是_______。
(2)若質粒被HindⅢ限制酶識別的序列是-AAGCTT -,并在A與A之間切割。請畫出被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_____________。
(3)科學家進一步構建了含3種不同基因片段的重組質粒,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下圖3是酵母菌轉化及纖維素酶在工程菌內合成與運輸的示意圖。
①圖3中已導入重組質粒的菌株有______ 。
②設置菌株Ⅰ作為對照,是為了驗證_______均不攜帶纖維素酶基因。
③將4株菌株分別置于以纖維素為_______的培養基上,其中_______兩個菌株不能存活。
④據圖推測A基因片段的作用是_______。
【答案】運載體和目的基因 Hind III和PstI 菌株Ⅱ、Ⅲ、Ⅳ 質粒和酵母菌 唯一碳源 菌株Ⅰ和菌株Ⅱ 使纖維素酶可以固定于細胞壁表面
【解析】
1、選擇限制酶的方法
(1)根據目的基因兩端的限制酶切點確定限制酶的種類
①應選擇切點位于目的基因兩端的限制酶,如圖甲可選擇PstⅠ。
②不能選擇切點位于目的基因內部的限制酶,如圖甲不能選擇SmaⅠ。
③為避免目的基因和質粒的自身環化和隨意連接,也可使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質粒,如圖甲也可選擇用PstⅠ和EcoRⅠ兩種限制酶(但要確保質粒上也有這兩種酶的切點)。
(2)根據質粒的特點確定限制酶的種類
①所選限制酶要與切割目的基因的限制酶相一致,以確保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
②質粒作為載體必須具備標記基因等,所以所選擇的限制酶盡量不要破壞這些結構,如圖乙中限制酶SmaⅠ會破壞標記基因;如果所選酶的切點不止一個,則切割重組后可能會丟失某些片段,若丟失的片段含復制起點區,則切割重組后的片段進入受體細胞后將不能自主復制。
2、分析圖2可知,纖維素酶基因的兩端存在HindⅢ和PstⅠ的酶切位點。使用同一種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質粒,容易導致目的基因或質粒自身連接;纖維素酶為胞外酶,該酶在核糖體上合成,依次經過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加工,最后通過胞吐釋放到細胞外。
(1)根據題意可知,將纖維素酶基因通過重組質粒導入酵母菌,則圖2中的纖維素酶基因為目的基因,質粒是運載目的基因的運載體。據圖2可知,纖維素酶基因中存在BamHⅠ的酶切位點,因此不能選擇BamHⅠ切割目的基因;只使用PstⅠ切割目的基因和質粒,可能出現目的基因或質粒的自身連接,因此為使纖維素酶基因能夠與質粒有效組合,應選用最合適的限制酶是HindⅢ和PstⅠ。
(2)質粒被Hindlil限制酶識別的序列是一AAGCTT一,并在A與A之間切割磷酸二酯鍵,則被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為和
。
(3)①據圖3可知,菌株Ⅰ中導入的是普通質粒,菌株Ⅱ、Ⅲ、Ⅳ中導入的是重組質粒。
②設置菌株I作為對照,根據其不能合成纖維素酶可判斷質粒DNA和酵母菌基因組不攜帶纖維素酶基因。
③篩選可分泌纖維素酶的轉基因酵母菌,可將4株菌株分別置于以纖維素為唯一碳源的培養基上。據圖可知,菌株Ⅱ中缺少信號肽編碼序列,導致所產生的纖維素酶無法分泌到細胞外,分解細胞外的纖維素,使得細胞無可利用的碳源,由于菌株Ⅰ中導入的是普通質粒,其不能合成纖維素酶,不能利用培養基中的碳源,因此菌株Ⅰ和菌株Ⅱ因不能利用纖維素碳源不能存活。
④識圖分析可知,圖3中菌株Ⅳ導入的重組質粒中含有纖維素酶基因、A基因片段和信號肽編碼序列,其與菌株Ⅱ、Ⅲ相比可以看出,分泌的纖維素酶固定于細胞壁表面,因此推測A基因片段的作用使纖維素酶可以固定于細胞壁表面。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科學家從細菌中分離出耐高溫淀粉酶(Amy)基因a,通過基因工程的方法,將基因a與運載體結合后導人馬鈴薯植株中,經檢測發現Amy在成熟塊莖細胞中存在。結合圖形分析下列有關這一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獲取基因a的限制酶的作用部位是圖中的①
B. 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連接酶、質粒
C. 連接基因a與運載體的DNA連接酶的作用部位是圖中的②
D. 一種限制酶只能識別一種特定的核糖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點上切割DNA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內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間的關系,其中“+”表示促進,“-”表示抑制。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每種激素都能對其特定的靶器官、靶細胞起作用
B.含有GC受體的細胞有下丘腦、腺垂體、單核巨噬細胞等
C.這些分泌的激素構成細胞的成分,有的可以提供能量
D.機體內GC含量保持相對穩定是因為存在負反饋調節機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現讓基因型為DdRr的水稻和基因型為Ddrr的水稻雜交得F1,兩對基因獨立遺傳,所得F1的結果如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高稈和矮稈分別由D、d基因控制
B.F1中有9種基因型、4種表現型
C.F1中四種表現型的比例是3:1:3:1
D.結果表明兩對基因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下列甲乙丙三個圖回答相關問題。
I.甲圖是新型冠狀病毒模式圖,為有包膜病毒。顆粒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50~200 nm。顆粒表面有棒狀突起,使病毒表面看起來形如花冠,故而得名。
(1)截至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IIO) 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命名是______(填字母)?
A. SARS-CoV B. MERS-CoV C.2019-nCoV D. SARI
(2)下列有關說法下列說法錯誤的是_______。
A.細胞膜能控制物質進出,故該病毒只能侵染受損細胞,使人患病
B.由于沒有核糖體,這種病毒無法合成蛋白質,其包膜組成一定不含蛋白質
C.該病毒的遺傳物質徹底水解后可產生磷酸、核糖和四種含氮堿基
D.此病毒的單股正鏈RNA,只有轉錄形成對應的負鏈RNA才能附著在細胞的核糖體上
(3)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中間宿主為蝙蝠,某些情況下,病毒可在不同動物身體內翻譯出基本相同的多肽鏈,這是因為_______。
II.乙圖是表示人體內某種免疫失調病的致病機理,回答有關的問題。
(4)b細胞是_______,抗紅細胞抗體與紅細胞膜上的_______特異性結合形成細胞集團或沉淀。
(5)圖示免疫病屬于_______病。
III.觀察丙圖所示的實驗
(6)正常情況下LCM病毒進入小鼠體內,激發小鼠產生_______免疫。
(7)經檢測上清液中51Cr釋放量較高,可說明_______細胞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2019-nCoV病毒又稱新冠病毒,含正鏈RNA,其結構模式圖如下。生物學家根據RNA能否直接起mRNA作用而分成正鏈(+)RNA病毒與負鏈(-)RNA病毒兩種。負鏈RNA病毒(如毒彈狀病毒)的RNA不能作為mRNA, 須先合成互補鏈(正鏈)作為mRNA,再翻譯蛋白質分子;卮鹣铝袉栴}:
(1)2019-nCoV病毒與HIV病毒在遺傳物質復制過程的不同之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s蛋白是2019-nCoV病毒表面主要抗原,要獲取大量S蛋白,首先需要利用該病毒獲取能產生S蛋白的目的基因。其方法是從培養2019-nCoV病毒的細胞中獲取mRNA,構建_____________文庫,從中獲取目的基因,然后構建完整的基因表達載體。在對新冠疑似患者的檢測中,有時會出現假陰性現象,除了核酸檢測這種方法外,在分子水平上還可以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進行檢測。
(3)與新冠肺炎康復者捐獻的血漿中的抗體相比,抗S蛋白的單克隆抗體的優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制備的過程中,第二次篩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備疫苗最重要的目的是對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進行免疫___________(“治療”或“預防”)。
(4)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病情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病毒感染過度激活人體免疫系統,導致肺部出現炎性組織損傷。在修復這些患者的肺損傷方面,干細胞被寄予厚望,因此干細胞治療成為一種可能。人的ES細胞在培養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就可誘導分化成不同類型的細胞,達到治療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兩性花植物(雌雄配子均可育且不存在致死效應)花色有紅花和白花,多組紅花植株與白花植株進行雜交,F1中紅花∶白花=5∶2,回答下列問題。
(1)若該植物的花色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則顯性性狀是________,親本紅花中雜合子的比例為________。
請設計最簡捷的實驗探究某紅花植株的基因型,簡要敘述實驗過程、結果及結論________________。
(2)若該植物的花色受兩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且當兩種顯性基因同時存在時才表觀為紅花。
①選擇基因型不同的兩白花植株進行雜交,子代紅花∶白花=1∶1,則親本白花植株的雜交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種植某株紅花植株,自花授粉后收獲種子,種植后后代花色的表現型及比例可能的情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類遺傳病調查中發現兩個家系都有甲遺傳。ɑ驗H、h)和乙遺傳病(基因為T、t)患者,系譜圖如下。已知乙病是伴性遺傳病,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頻率為10-4。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甲病、乙病都是伴 X 染色體隱性遺傳
B.Ⅱ-2 致病基因來自Ⅰ-1和Ⅰ-2,與正常男性婚配兒子一定患病
C.II-5與一兩病兼患的女性婚配,后代中正常概率為2/3
D.若II-7 與II-8 再生育一個女兒,則女兒患甲病的概率為1/600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以下為形成 cDNA 過程和 PCR 擴增過程示意圖。據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催化①過程的酶是 RNA 聚合酶
B. ④過程發生的變化是引物與單鏈 DNA 結合
C. 催化②⑤過程的酶都是 DNA 聚合酶,都能耐高溫
D. 對同一目的基因而言,通過 cDNA 過程獲得和 PCR 過程獲得的目的基因結構完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