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研究物種的遷徙規律,關鍵是研究一對雌雄個體的遷徙行為
B.地理隔離是形成新物種的必要條件
C.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過程
D.生物進化的方向,取決于生物變異的方向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2.(2013·合肥質檢)1980年在安徽宣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揚子鱷自然保護區,并于當年人工繁育出第一批幼鱷,成為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揚子鱷由80年代初的幾百條增加到一萬多條,該保護區揚子鱷數量上升一定會導致
A.種群基因庫增大
B.基因突變頻率提高
C.種群基因頻率定向改變
D.基因產生定向突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30.科學家把天竺葵和香茅草進行體細胞雜交,培育出的驅蚊草含有香茅醛,能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達到驅蚊且對人無害的效果。下列關于驅蚊草培育的敘述,錯誤的是
A.驅蚊草的培育過程需要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
B.驅蚊草的培育屬于細胞工程育種,能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障礙
C.驅蚊草的培育過程要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去除細胞壁
D.由雜種細胞形成雜種植株過程中,包含了減數分裂和細胞分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11.水稻花藥離體培養的單倍體幼苗,經秋水仙素處理后形成二倍體植株,下圖是該過程中某時段細胞核DNA含量變化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d~e過程中細胞內發生了染色體數加倍
B.a~b過程中細胞有時含有2個染色體組
C.e點后細胞內各染色體組的基因組成相同
D.f~g過程中不會發生同源染色體分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18.下列關于生物變異的敘述正確的是
A.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突變即基因突變
B.三倍體無子西瓜屬于不可遺傳的變異
C.21三體綜合征是染色體數目發生了變化所致
D.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交叉互換屬于基因重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28.(16分)細胞生物都以DNA作為遺傳物質,這是細胞具有統一性的證據之一。請回答:
(1)19世紀,人們發現了染色體在細胞遺傳中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染色體主要組成成分的遺傳功能時,科學家實驗設計的關鍵思路是 最終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2)DNA的特殊結構適合做遺傳物質。DNA雙螺旋結構內部堿基排列順序代表著 ,堿基排列順序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 。
(3)DNA是一種生物大分子,由許多單體連接而成。請在方框中畫出DNA單體的模式圖并標注各部分名稱。
|
(4)為研究DNA的結構和功能,科學家做了如下實驗:
實驗一:取四支試管,分別放入等量的四種脫氧核苷酸、等量的ATP和等量的DNA聚合酶,在各試管中分別放入等量的四種DNA分子,它們分別是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小牛胸腺細胞、T2噬菌體的DNA。在適宜溫度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測定各試管中殘留的每一種脫氧核苷酸的含量。該實驗要探究的是 ,若結果發現殘留的四種脫氧核苷酸的量不同,則說明 。
實驗二:將大腸桿菌中提取的DNA分子加到具有足量的四種核糖核苷酸的試管中,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后測定產物的含量。該實驗模擬的是 過程。能否檢測到產物? ,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5.下列有關人體生命活動調節的敘述,錯誤的是
A.免疫系統識別并清除異物、外來病原體等,實現其維持穩態的作用
B.B細胞受到抗原刺激,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并進行分裂
C.興奮在兩個神經元間傳遞過程中,不會出現膜的轉移和融合
D.激素起作用后即被滅活,故機體需源源不斷產生,以維持其含量的動態平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6.在生長素的發現史上,1913年丹麥植物學家波森.詹森進行了如圖的實驗,以檢驗達爾文的化學物質假說。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達爾文的假說是,可能有某種化學物質從苗尖端傳遞到了下面
B.選擇明膠和云母的原因是,化學物質能夠透過明膠卻不能透過云母
C.當時的實驗結論是,的確有某種化學物質從苗尖端向下傳遞
D.若把單側光改為黑暗進行實驗,實驗結果就不能支持達爾文的假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29.(22分)為研究CO2濃度對某種小球藻生長的影響,研究人員做了如下實驗:
(1)將小球藻接種到不含___________元素的培養液中,并將藻液平均分為___________組分別置于不同CO2濃度的培養箱內,光照14小時,連續培養5天。
(2)每隔24小時取樣,利用___________測定小球藻細胞的濃度,結果如圖所示。
(3)該實驗中對照組的CO2濃度為___________,小球藻數量增長的最適CO2濃度為___________;當CO2濃度在___________范圍時,小球藻增長受到抑制,但并沒停止增長。
(4)研究發現,在一定范圍內,隨CO2濃度升高,小球藻細胞的碳酸酐酶(細胞內外均有分布)和RuBP羧化酶的活性均顯著提高。胞外的碳酸酐酶能將水體中靠近細胞表面的HCO3-脫水形成CO2,然后CO2進入細胞內;RuBP羧化酶催化CO2與C5結合,這個過程叫做___________。C5在細胞中含量保持穩定的原因是___________,這一過程需要___________參與。
(5)小球藻吸收大氣中的CO2轉化為細胞中的有機物,在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_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小球藻合成的有機物可用于工業上生產C2H5OH等燃料。在細胞內產生C2H5OH的過程叫做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