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0年廣東省東莞市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生物B卷 題型:綜合題
(12分)很久以前科學家在土壤中發現了某種細菌能制造一種對昆蟲有毒的蛋白質,當時許多人就想把編碼這一蛋白質的基因(抗蟲基因)轉移到農作物中,以降低昆蟲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20世紀90年代,美國科學家采用基因工程技術首次培育出抗蟲玉米新品種。下圖為這一轉基因玉米的主要培育過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獲得特定目的基因的途徑除了從該細菌中直接分離抗蟲基因外,如果基因較小,核苷酸序列又已知,也可以通過化學方法進行 。將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時必須用 酶和DNA連接酶。在基因工程中,常用的運載體有 等。
(2)由轉基因玉米細胞經過 形成愈傷組織,然后發育成胚狀體和試管苗。若要制備轉基因玉米的人工種子,可選擇上述實驗過程中的 再包裹合適的 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屆上海市高三10月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0分)人工免疫是人類戰勝傳染病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疫苗的研制前后經歷了三次革命,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1.100多年前巴斯德開創了以炭疽病疫苗、狂犬病疫苗為代表的第一次疫苗革命,這類疫苗是用_____________制成的。
2.第二次疫苗革命使疫苗的研制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如用基因工程制備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作為疫苗用于臨床接種,從而使疫苗的研制進入到 水平,此類疫苗較第一次研制的疫苗的最大優點是 。但此類疫苗需低溫保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DNA疫苗被稱為第三次疫苗革命,DNA疫苗預防傳染病的機制如下圖所示。
(1)該過程首先是獲取 作為目的基因與質粒進行體外重組后,注入人體。
(2)圖中B物質為 。
(3)與第二次疫苗革命相比,第三次疫苗的優點是 。
4.第二、第三次免疫革命中都運用到_____________技術,表現出現代生物技術推動了免疫學的發展。
5.簡述接種疫苗后,人體獲得免疫力的過程。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0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卷 題型:選擇題
20世紀90年代烏干達木薯業遭到了病害的毀滅性打擊。科學家發現,是一種新的病毒引發的疾病,而這種新病毒是由兩種已知病毒重組產生的。這一事實有力地支持了下列哪一觀點
A.轉基因生物有可能成為“入侵的外來物種”,威脅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的生存
B.導入轉基因生物的外源基因有可能與感染轉基因生物的某些細菌或病原體雜交,從而重組出對人類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病原體
C.轉基因植物的抗除草劑基因,有可能通過花粉傳播而進入雜草,使雜草成為除不掉的“超級雜草”
D.抗蟲棉能抵抗棉鈴蟲,但隨著棉鈴蟲抗性的增加,抗蟲棉有可能被淘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0年江西省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試題 題型:選擇題
據統計,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全世界包括基因制藥在內的生物技術藥物的銷售額,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生物制藥已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下列不正確的是( )
A.我們可以利用轉基因工程技術使哺乳動物本身變成“批量生產藥物的工廠”
B.對于基因制藥,我們應該科學的認識和評估,保障公眾的知情權
C.利用轉基因技術還可以進行基因治療,現在技術已經完全成熟
D.由于轉基因生物的安全問題,國家應建立相應的評估及預警機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