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根據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所示的內容在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中屬于________________,圖中的一個細菌屬于______________結構層次。
(2)圖中屬于原核生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圖中含有染色體結構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
(3)細菌與綠色植物在細胞結構上最顯著的區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地理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B. 共同進化只存在于生物與生物之間
C. 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就是進化
D. 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產生了進化的原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檢驗酵母菌細胞呼吸產物時,常用到一些特殊的顏色反應,下列描述不正確的是
A. 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
B. 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
C. 酒精在堿性條件下能與灰綠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反應變成橙色
D. 酒精在酸性條件下能與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反應變成灰綠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日常交際生活中,人們不可避免地要接觸酒精,酒后駕車造成的交通事故已是屢見不鮮。回答下列問題:
(1)酒精在肝臟中代謝過程如圖:
①酒精進出細胞方式為______,所以喝酒后酒精能夠很快運輸到全身各處。
②已知乙醛對人體的毒性最大,乙酸無毒。下列幾種類型人中喝酒最危險的是______。
A.兩種酶均無的人 B.兩種酶均有的人
C.只有乙醇脫氫酶的人 D.只有乙醛脫氫酶的人
(2)下圖為利用酵母菌發酵產酒過程中酵母菌的數量和酒精濃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
①在對培養液中的酵母菌進行計數時發現沒有血細胞計數板,于是釆用了下圖所示的方法進行粗略計數。某次計數時隨機選取的幾個視野統計結果如下表,則該次抽樣的樣液中酵母菌密度約為______個/mL。(已知紅細胞密度為5000個/mL)
②從能量角度分析,25h前酒精產生速度較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30h后限制酵母菌數量增長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80h后酵母菌數量開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實際生產過程中當酒精濃度達到12%-16%時發酵就停止了,為了能夠持續高效產酒,請提出可操作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線粒體和葉綠體都是進行能量轉換的細胞器.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兩者都能產生ATP,但最初的能量來源不同
B.需氧型生物的細胞均有線粒體,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
C.兩者都含有磷脂、DNA和多種酶,葉綠體中還含有色素
D.兩者都有內膜和外膜,葉綠體基質中一般還有基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植物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程中,薩克斯的成就是 ( )
A. 植物能夠吸收CO2,同時放出O2 B. 葉片在光下能夠產生淀粉
C. 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于水 D. 追蹤到光合作用中碳元素的行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關于生物學中某些變化趨勢的曲線圖,其中說法正確的是
A. 若x表示時間,y表示生理作用,則a、b可以分別表示生長素對橫放根是、的遠地側和近地側的促進作用
B. 若x表示生態系統中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y表示穩定性,則a、b可以分別表示恢復力穩定性、抵抗力穩定性
C. 若x表示噴施農藥的濃度,y表示基因頻率,則a、b可以分別表示害蟲種群中抗藥性基因和不抗藥基因頻率的變化
D. 若x表示時間,y表示變化量,則a、b可以分別表示適當提高CO2濃度后,某植物葉綠體內C3、C5的含量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表示小腸上皮細胞亞顯微結構示意圖,分析回答:
(1)該圖中構成生物膜系統的結構有 (填數字)。膜蛋白A在執行相應功能時需要消耗能量,產生能量的結構主要是[ ] (填數字標號和細胞器名稱)。細胞膜表面還存在水解二糖的膜蛋白D,說明膜蛋白還具有 功能。
(2)該細胞面向腸腔的一側形成很多突起即微絨毛,該微絨毛的基本骨架是 。微絨毛不僅可以增加膜面積,還可以增加細胞膜上 數量,有利于吸收腸腔中的葡萄糖等物質。
(3)新生兒小腸上皮細胞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方式是 ,體現了細胞膜具有 的結構特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