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2004年10月21日報道,泰國有23只老虎死于禽流感。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到目前為止,已有29人死于禽流感,12月19日報道,日本有5人患上禽流感。12月23日報道,禽流感開始在越南蔓延。科學家發現,禽流感是一種RNA病毒,有多種類型,它其中的一種H5N1型病毒容易感染人類。我們不能根據常規的方法如高溫來殺滅該病毒。據此回答:
(1)流感病毒發生變異的方式是 。該病毒在人體細胞內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主要可以表示為 。為什么不能采用抗生素來消滅流感病毒 。(2分)尤其是平時的普通疾病,絕不能濫用抗生素,原因是 (至少答兩點)(2分)。
(2)假如發現某一流行病,一般先確認病原體,利用的是 原則。而對于流行病,一般可以采用哪些控制對策 (3分)。
(1)基因突變 RNA—→DNA—→RNA—←蛋白質;抗生素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形成,從而抑制細菌的繁殖,對病毒無作用。耐藥菌群的出現、正常菌群失調、毒副作用(任答兩點)(2)科赫 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此題考查的知識層次是生物科學與環境及生物科學與健康等內容,屬于考綱識記和分析推理層次。可遺傳變異有三種來源,一是基因突變,二是基因重組,三是染色體畸變。禽流感病毒屬RNA病毒。無細胞結構,無染色體,不進行有性生殖,故不可能有基因重組和染色體畸變,只有基因突變;該病毒侵入人體后在逆轉錄酶的作用下,將其遺傳物質RNA逆轉錄為病毒DNA,病毒DNA通過轉錄翻譯合成病素毒蛋白質;而抗生素的作用是抑制肽聚糖的形成,從而使細菌細胞壁不能合成來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故而對病毒無抑制作用。因自然菌群少量細菌天然具有耐藥性。而抗生素的使用會對細菌有選擇作用,從而提高了細菌的耐藥基因的頻率,引起耐藥菌群的出現。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和正常菌群之間,以及正常菌群的各細菌之間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濫用抗生素會造成菌群比例失調。同時某些抗生素還有較強的毒副作用。要確定某種疾病是由哪種病原體引起的,要遵照科赫提出的確傳染病病原體的四條標準,即科赫原則。而對付流行性傳染病,要針對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一般采用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等到措施。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新華社北京2004年10月9日電,90%以上感冒無需用抗菌藥,專家們指出對付感冒要休息,補水和維生素C。多數感冒不治療也會好,人體這種免疫屬于( )
A、非特異免疫 B、特異性免疫 C、免疫治療 D、免疫預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新華社2004年10月21日報道,泰國有23只老虎死于禽流感。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到目前為止,已有29人死于禽流感,12月19日報道,日本有5人患上禽流感。12月23日報道,禽流感開始在越南蔓延。科學家發現,禽流感是一種RNA病毒,有多種類型,它其中的一種H5N1型病毒容易感染人類。我們不能根據常規的方法如高溫來殺滅該病毒。據此回答:
(1)流感病毒發生變異的方式是____。該病毒在人體細胞內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主要可以表示為____。為什么不能采用抗生素來消滅流感病毒____。尤其是平時的普通疾病,絕不能濫用抗生素,原因是____(至少答兩點)。
(2)假如發現某一流行病,一般先確認病原體,利用的是____原則。而對于流行病,一般可以采用哪些控制對策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Ⅰ.在原產地以外定居、生長、繁育的生物種被稱為“外來種”、“入侵種”。近年來,人們對物種入侵的后果及對策格外關注。請回答:
(1)目前在我國一些地區引進的大米草、水葫蘆等外來種急劇生長,甚至取代了當地的優勢物種,這一現象引起了各界的關注。請依據生態學原理回答:外來種在侵入地區定居擴張的原因是 和 ;外來物種入侵對原有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是
(2)水葫蘆瘋長為什么會導致湖中魚蝦的大量死亡?
Ⅱ.新華社2004年10月21日報道,泰國有23只老虎死于禽流感。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到目前為止,已有29人死于禽流感,12月19日報道,日本有5人患上禽流感。12月23日報道,禽流感開始在越南蔓延。科學家發現,禽流感是一種RNA病毒,有多種類型,它其中的一種H5N1型病毒容易感染人類。我們不能根據常規的方法如高溫來殺滅該病毒。據此回答:
(1)流感病毒發生變異的方式是 。為什么不能采用抗生素來消滅流感病毒
。尤其是平時的普通疾病,絕不能濫用抗生素,原因是 、 。
(2)假如發現某一流行病,一般先確認病原體,利用的是 原則。而對于流行病,一般可以采用哪些控制對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