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a、b、c、d表示某生態系統的四種成分,箭頭表示各成分之間的關系,下列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
B.a和c所包含的所有種群構成群落 |
C.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 |
D.b的含量增加將減緩溫室效應 |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2011-2012學年高一12月月考生物試題 題型:071
撕取紫色萬年青的葉表皮,剪成大小相等的小塊,分別浸入不同濃度的硝酸鉀溶液中。經過一段時間后,用顯微鏡觀察實驗的結果如下表:
請回答:(1)萬年青葉表皮細胞的細胞液濃度約為_________。
(2)用硝酸鉀溶液誘發細胞質壁分離的基本條件是_________。
(3)C和D處理均發生質壁分離的自動復原,你對這種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是_________。
(4)用高濃度硝酸鉀溶液誘發細胞質壁分離,不能再誘發其復原,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5)如圖A、B、C表示同一細胞處于不同濃度蔗糖溶液中,則A圖與B圖細胞所處的外界溶液濃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6)假設將紫色萬年青的葉表皮制成裝片并使之處于高滲溶液中而發生質壁分離,用顯微鏡觀察一個細胞的質壁分離發展過程,發現該細胞形態的變化順序將如上圖所示的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圖A、B、C表示同一細胞處于不同濃度蔗糖溶液中,此時各細胞抵抗失水的能力,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圖中標號①指的物質是_________。
(9)在實驗中,怎樣操作才能使蓋玻片下的A細胞狀態變為B細胞狀態?
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2屆江蘇省如皋中學高三下學期質量檢測生物試卷 題型:綜合題
(10分)根據細胞全能性理論,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對生物進行無性生殖在生產上具有重大的意義。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為保持某觀賞植物優良的遺傳性狀,某科技小組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來進行繁殖。他們將該植物的花芽分別培養在含有不同比例的吲哚乙酸和細胞分裂素的培養基中,得到的花芽生長狀況如下表:
| A組 | B組 | C組 | D組 | E組 |
吲哚乙酸 | 0 | 3ppm | 3ppm | 0.03ppm | 0 |
細胞分裂素 | 0 | 0.2ppm | 0.002ppm | 1.0ppm | 0.2ppm[來源:Z&xx&k.Com] |
花芽生 長狀況 | 仍是組織切塊 | 形成愈傷組織 | 愈傷組織分化出根[來源:學#科#網] | 愈傷組織 分化出嫩枝 | 稍生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臺灣2010年大學入學考試生物試題 題型:綜合題
臺灣中部某山區于25年前發生森林火災,焚毀所有林木。歷經長期消長之
后,某生態學者于今年在該地進行生態調查,得到結果如表1,表內數字為
各樹種不同年齡級的株數。試回答下列問題。
1. 目前此一森林中松樹族群是屬于族群成長曲線
(圖4)A、B、C及D中的哪一時期?(2分)
2. 若以大樹(年齡>5年)的數量作為森林中樹種優
勢度的指標,則目前此一森林中最優勢的植物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0年北京市海淀區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理綜)生物部分 題型:綜合題
(20分)氮、磷等尤機營養物質大量排入水體,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時可引發藍藻爆發,使水域生態遭到破壞。控制藍藻瘋長,同時“變廢為寶”足減輕“綠包災害”的有效途徑。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從細胞結構分析,藍藻屬于 生物,很多藍藻可以同時進行 和固氮作用,這在生物界是十分獨特的,對整個生物圈 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藍藻與其他水生生物構成了該水域生態系統中的 ,由于某些藍藻具有氣囊,在水域中有趨表聚集的現象,從 的角度看,這些藍藻處于其上層。
(3)下表為某湖泊不同營養狀態的各種藻類種群組成情況。
營養狀態 | 藻類種群組成 | |||||
銅綠微囊藻 | 魚腥藻 | 斜生柵藻 | 漢氏菱形藻 | 薄甲藻 | 小定鞭金藻 | |
重度富營養 中度富營養 輕度富營養 貧營養 | 50% 5% 0 0 | 25% 40% 25% 0.5% | 14% 42% 605 10% | 10% 12% 14% 11.5% | 0.5% 0.5% 0.5% 10% | 0.5% 0.5% 0.5% 68% |
A.①④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0123 月考題 題型:讀圖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