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分析實驗一:A組是第一次注射抗原后,發生免疫反應產生的抗體的量;B組是將免疫小鼠的脾臟細胞轉移入另一只小鼠,再次注射抗原后,產生的抗體的量;C組是將免疫小鼠的脾臟細胞的T細胞作用去除后移入另一只小鼠,再次注射抗原后,產生的抗體的量.
分析實驗二:實驗二中,注射不含抗體M和G的血清的一組為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給小鼠注射抗體G的一組,單位區域中產生的淋巴細胞數量明顯較少,而給小鼠注射抗體M的一組,單位區域中產生的淋巴細胞數量明顯較多,這說明不同種類的抗體對某一種抗原的免疫應答作用不同.
解答 解:(1)實驗中,B組小鼠的處理是作為C組小鼠的對照處理.
(2)從圖1可知,在本實驗中綿羊細胞R作為抗原,為了排除排除個體差異造成的抗原差異干擾,每次注射的綿羊細胞R應取自同一個體.轉入脾臟細胞的C組小鼠中含有記憶細胞,再次注射綿羊細胞R后,記憶細胞能快速分裂分化為漿細胞,產生大量的抗體,所以C組產生的抗體多于A組.去除T細胞作用有利于體液免疫過程的完成.
(4)實驗一中:B組細胞沒有去除T細胞作用,而C組去除了T細胞作用,結果C組產生的抗體明顯多于B組,這說明脾臟細胞中的T細胞對同種抗原的免疫反應起抑制作用.
(5)實驗二中,注射不含抗體M和G的血清的一組為對照組,由圖2可知,與對照組相比,給小鼠注射抗體G的一組單位區域中的產生的淋巴細胞數量明顯較少,說明抗體G對綿羊細胞R的免疫應答過程起抑制作用,這對防止機體免疫功能過強具有重要意義.
(6)實驗二中,與對照組相比,給小鼠注射抗體G的一組,單位區域中產生的淋巴細胞數量明顯較少,而給小鼠注射抗體M的一組,單位區域中產生的淋巴細胞數量明顯較多,這說明不同種類的抗體對某一種抗原的免疫應答作用不同.
(7)該實驗的目的是要驗證小鼠B細胞表面存在抗體G的受體才能使抗體G發揮正常功能.可選用使抗體G受體基因不表達且不帶特殊病原體的小鼠和綿羊細胞R、抗體G作為實驗材料,結果實驗組小鼠免疫應答水平高于對照組.
故答案為:
(1)對照
(2)抗原 排除個體差異造成的抗原差異干擾
(3)記憶細胞 有利于
(4)脾臟細胞中的T細胞對同種抗原的免疫反應起抑制作用
(5)抑制
(6)不同種類的抗體對某一種抗原的免疫應答作用不同
(7)c、d、e
點評 本題考查結合實驗圖表,考查免疫的相關知識及探究實驗,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圖表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能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河北省高一下選拔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用基因型為Aa的小麥分別進行連續自交、隨機交配、連續自交并逐代淘汰隱性個體、隨機交配并逐代淘汰隱性個體,根據各代Aa基因型頻率繪制曲線如圖。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曲線Ⅱ的F3中Aa基因型頻率為0.4
B.曲線Ⅲ的F2中Aa基因型頻率為0.4
C.曲線Ⅳ的Fn中純合子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曲線Ⅰ和Ⅳ的各子代間A和a的基因頻率始終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雜交、自交、測交、測交 | B. | 測交、雜交、自交、測交 | ||
C. | 測交、測交、雜交、自交 | D. | 雜交、雜交、自交、測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200個 | B. | 400個 | C. | 600個 | D. | 1200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病毒是一類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 | |
B. | 藍藻細胞具有細胞核且DNA分子呈環狀 | |
C. | 人體所有細胞都具有全能性 | |
D. | 內質網膜和高爾基體膜都具有流動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該愈傷組織是細胞經過脫分化形成的 | |
B. | 該愈傷組織的細胞沒有全能性 | |
C. | 該愈傷組織是高度液泡化呈無定形形狀的一群薄壁細胞 | |
D. | 該愈傷組織可以形成具有生根發芽能力的胚狀結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染色體、紡錘體及赤道板 | |
B. | 圖示細胞中不可能存在中心粒,其分裂過程中不可能出現基因重組 | |
C. | 細胞中有2個四分體、8個DNA分子 | |
D. | 這種生物體內含有的多糖是糖原,二糖是蔗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