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圖1是生態系統的碳循環部分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丁組成該生物群落,圖2為能量傳遞效率為10%的食物網。圖3所示為桑基魚塘農業生態系統局部的能量流動,圖中字母代表相應能量回答以下問題:
(1)在碳循環中,使碳從無機環境進入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之間的內在聯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1中缺少兩個重要過程。請用文字和箭頭的形式書寫出來_____,____。
(3)若圖2中E能夠依據D留下的氣味去獵捕D,D同樣也能夠依據E的氣味或行為特征躲避獵捕,這說明信息____________,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4)若圖2食物網中一種生物攝食兩種營養級的生物時,兩種被攝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則E每增加18 kg生物量,需要消耗生產者_____kg。
(5)圖3中的C可表示桑樹用于__________的能量。將蠶沙(糞便)投入魚塘供魚食用,蠶沙中所含的能量屬于第____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
【答案】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物質循環以能量流動作為動力,能量流動以物質循環作為載體 無機環境→丁 甲→丙 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 5850 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等生命活動 一
【解析】試題分析:梳理生態系統的結構、碳循環過程和能量流動的過程及特點、信息傳遞的作用等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從題圖中提取有效信息,明辨圖1中甲、乙、丙、丁所示的生態系統的成分,確定圖2中食物鏈的數量及圖3中各字母所蘊含的生物學信息。在此基礎上,結合題意進行相關問題的解答。
(1) 在碳循環中,無機環境中的碳是通過生產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物質循環以能量流動作為動力,能量流動以物質循環作為載體。
(2) 分析圖1可知:丁為生產者,甲為初級消費者,乙為次級消費者,丙為分解者。生產者和無機環境之間應為雙向箭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遺體殘骸均可被分解者利用。可見,圖1中缺少的兩個重要過程是:無機環境→丁、甲→丙。
(3) 若圖2中E能夠依據D留下的氣味去獵捕D,D同樣也能夠依據E的氣味或行為特征躲避獵捕,這說明信息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4) 圖2為能量傳遞效率為10%的食物網,其中,與E相關的食物鏈有:A→C→E、A→D→E、A→B→C→E。在該食物網中,一種生物攝食兩種營養級的生物時,兩種被攝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則E每增加18 kg生物量,需要消耗C和D各為18×1/2÷10%=90kg;D增加90kg需要消耗A為90÷10%=900kg;C增加90kg需要消耗A和B各為90×1/2÷10%=450kg;B增加450kg需要消耗A為450÷10%=4500kg。綜上分析,E每增加18 kg生物量,需要消耗生產者即A為900kg+450kg+4500kg=5850 kg。
(5) 圖3中的C可表示桑樹用于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蠶以桑樹為食,蠶排出的糞便,即蠶沙中所含的能量屬于第一營養級(桑樹)所同化的能量。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俗話說:“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這種現象在遺傳學上被稱為變異。引起這種變異的原因是
A. 自然選擇 B. 基因重組 C. 染色體變異 D. 基因突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細胞中某些結構及其生理功能。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A. [H]在甲中隨水的分解而產生,而在乙中隨葡萄糖的分解而產生
B. 甲、乙中雖然含有相同成分的[H],但是還原的對象不同,甲中還原的是C3,乙中還原的是O2
C. 甲中不含有而乙中含有將二磷酸腺苷轉變成三磷酸腺苷的酶
D. 甲產物O2中O全部來自H2O,乙產物CO2中O部分來自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人體內部分細胞的物質運輸情況,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 圖①表示紅細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隨葡萄糖濃度變化的情況
B. 圖②表示神經元靜息狀態時,K+流出神經元的速度隨細胞內外濃度差變化的情況
C. 圖③表示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隨消化道內葡萄糖濃度變化的情況
D. 圖③表示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的速度隨細胞內O2濃度變化的情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具有甲、乙兩種遺傳病的家族系譜圖,其中一種遺傳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若Ⅱ7不攜帶致病基因,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
A. 甲病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B. 乙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C. 如果Ⅲ8是女孩,則其可能有兩種或四種基因型
D. Ⅲ10不攜帶甲、乙兩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中a、b、c、d為細胞器,3H-亮氨酸參與圖示過程可合成物質3H-X。請據圖回答:
(1)分離細胞中細胞器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其中觀察c需用到染色劑__________。
(2)在圖示過程中,膜面積會發生變化的細胞器有________(填字母)。
(3)c中的酶有多種,它們的分子結構明顯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圖中含有DNA的結構是________(填字母),藍藻細胞中也有的細胞器是________(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病,且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如下圖表示運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產胰島素的三條途徑,據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科研人員用顯微注射技術將重組質粒M轉移到受體細胞A中,細胞A應該是___________細胞;萵苣為雙子葉植物,過程②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員用DNA分子雜交技術檢測胰島素基因是否整合到轉基因羊的DNA上,以___________作為探針,使探針與羊基因組的DNA雜交,如果顯示出___________,就表明胰島素基因已插入染色體DNA中。
(3)圖中過程③是先通過動物細胞培養成早期胚胎,然后將胚胎移植到經過___________處理的受體母羊子宮內。目前對動物細胞所需的營養條件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在早期胚胎的培養中,往往還需要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該“胰島素羊”(已知重組DNA已進入細胞)乳汁中檢測到胰島素,其乳腺細胞分泌的胰島素與轉基因“胰島素細菌”產生的胰島素相比所具有的優點是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定范圍內,胚芽鞘切段的伸長與生長素濃度呈正相關。為探究“萌發的小麥種子中生長素的含量”,取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切段(4mm),分別浸入6種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和萌發種子提取液(待測樣液)中,在適宜條件下培養24小時后,測量切段長度,結果見下圖。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與濃度為1mg/L的結果相比,濃度為10mg/L的溶液對切段的影響是___________,由上述實驗結果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說明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確定待測樣液中的生長素濃度是0.1mg/L還是10mg/L,請根據上述實驗原理及方法,寫出實驗思路,并預測實驗結果及結論。
實驗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預測結果及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