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蠶豆病是由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引起的一種單基因遺傳病。某地區一段時間內共發現31例蠶豆病患者,其中男27例,女4例。請回答問題:
(1)初步判斷該遺傳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染色體上。
(2)G6PD缺乏者平時不患病,但食用蠶豆后有可能發生溶血,出現疲倦、發熱、頭暈和腹痛等癥狀,說明引起蠶豆病的因素是______。
(3)研究人員對正常人和患者進行基因測序,部分測序結果如下圖所示。
①據圖分析,患者a的DNA序列上的堿基對變化是______,該變異屬于______,最終導致G6PD酶的______結構發生改變,從而使G6PD酶活性降低。
②比較正常人與3位患者的基因序列,說明該變異具有______的特點。
(4)科研人員發現,某女患者一條X上控制G6PD的基因第1388位堿基對G/C→A/T,另一條X上控制G6PD的基因第77位堿基對G/C→A/T(箭頭代表突變)。推測以上變異的來源可能是______(多選)。
a.均來自父方
b.均來自母方
c.分別來自父方和母方
d.均來自女患者自身的變異
e.來自女患者自身的變異及父母雙方之一
欲確定以上變異的真正來源,還需要對______進行基因測序。
【答案】X 基因和環境 G/C→A/T 基因突變 空間 多方向性 cde 父親和母親
【解析】
(1)基因與基因、基因與基因產物、基因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網絡,精細地調控著生物體的性狀。
(2)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叫做基因突變。
(3)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有兩種途徑,一是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二是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1)31例蠶豆病患者,其中男27例,女4例,患病有男有女,且男女比例不等,則初步推測該遺傳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
(2)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控制生物體的性狀,性狀的表達還受環境因素的影響,G6PD缺乏者平時不患病,但食用蠶豆后有可能發生溶血,出現疲倦、發熱、頭暈和腹痛等癥狀,說明引起蠶豆病的因素包括基因和環境共同影響。
(3)①患者a與正常人的堿基序列比對,發生了堿基對的替換,這種變異叫做基因突變。結構決定功能,G6PD基因突變最終導致G6PD酶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從而使G6PD酶活性降低。
②三位患者都與正常人發生了堿基對的替換,但替換的位點不同,說明了基因突變具有多方向性的特點。
(4)女患者的兩條X染色體分別是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兩條X染色體上的G6PD的基因均發生突變,可能原因是父親遺傳過來,也可能是母親遺傳過來,也能是患者自身后期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的基因突變。由此可得該患者的變異的來源可能是cde,欲最終確定變異的真正來源,需要對父親和母親的G6PD基因進行測序作進一步的篩查。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HGPRT缺陷癥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體上,患兒發病時有自殘行為。下圖是該缺陷癥的系譜圖。請分析回答下面的問題。
(1)此病的致病基因為________性基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Ⅲ3的致病基因來自Ⅰ代中的________。
(3)如果Ⅲ1與一正常男子婚配,所生子女中患該缺陷癥的概率為________。
(4)如果Ⅲ3與一正常女子(來自世代無此病的家族)婚配,從優生的角度考慮,應選育何種性別的后代?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Ⅲ3同時患有白化病,在Ⅲ3形成配子時,白化病基因與該缺陷癥基因之間遵循哪一遺傳規律?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有白色(不含色素)、紅色和紫色三種,由兩對等位基因(A/a,B/b)控制。研究人員嘗試通過相關實驗確定其生化途徑是下表中的哪一種。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若該種植物的純合紫花植株與純合紅花植株雜交,F1都是紫花植株。F1自交得F2,F2花色的表現型及比例為紫花:紅花:白花=12:3:1。則:
①該植物花色的生化途徑為途徑________,兩對基因的遺傳遵循孟德爾的_____________定律。
②親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F2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種,F2紫花植株中純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
(2)果蠅的眼色也有白色(不含色素)、紅色和紫色三種,其生化途徑與植物花色中的途徑Ⅰ相似。兩個純系果蠅的雜交結果如圖:
①控制果蠅眼色的兩對基因中B、b位于_______染色體上。親代(P)中白眼果蠅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②若讓F2中全部紅眼雄果蠅與白眼雌果蠅隨機交配,則后代中白眼雄果蠅所占比例為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人體某組織的一部分,據圖回答問題:
(1)此圖表示細胞與生活環境之間的關系,其中毛細血管壁細胞生活的具體內環境是____________(用圖中字母表示)。人體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有關。
(2)血漿、組織液和淋巴三者之間既有密切關系,又有一定區別。一般情況下, C與B成分上的主要區別是C含較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人長期營養不良,血漿蛋白含量降低,同時會顯著增多的細胞外液是圖中的________(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科學家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和推測,最終從細胞學角度理清了配子的產生方式及過程,請分析回答問題。
(1)1883年,貝爾登觀察到馬蛔蟲的受精卵中,染色體的數目為4條,而卵細胞與精子中的染色體數則都為2條。根據細胞中遺傳物質含量,推測______。
(2)1900年,馮·溫尼沃爾特解剖出生1天、1.5天、2天……28天雌性小兔的卵巢,觀察比較卵原細胞中染色體的動態。發現剛出生的小兔細胞分裂圖像為A,出生兩天的細胞分裂圖像為AB,而出生四天的是ABC……,由此推測減數分裂過程中細胞分裂圖像出現的順序是______。
(3)1901年,Montgomery觀察到某物種有14條染色體,減數分裂中全部染色體都會出現兩兩配對現象。他推測配對應該發生在父本與母本染色體之間,而不是父(母)本染色體自身配對,理由是______。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就是現在所說的______染色體。
(4)1913年,Carother發現笨蝗細胞中有一對常染色體大小不等,而雄蝗蟲的性染色體(X 染色體)僅一條,減數分裂時這條X染色體只能待在一極。Carother 統計了300多個后期的細胞,發現X染色體與那對大小相異的同源染色體的組合,比例接近______,這說明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分離后隨機移向某一極,非同源染色體之間______。
(5)研究發現,在同源染色體聯會時,偶爾會出現不對稱交換(如圖),推測這種交換會造成______變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多細胞生物調節生命活動需依靠細胞通訊。細胞通訊是指一個細胞發出的信息通過介質傳遞到另一個細胞并使之產生相應的反應的過程。下圖是幾種細胞通訊的實例,請分析回答:
(1) 肝細胞膜上受體的化學成分是______。A圖中的胰島B細胞分泌的物質是_____,作用于肝細胞,所引起的生理反應是______。
(2)B圖中,若在e處給以適當刺激,則a、b、c、d、e中能檢測到電位變化的是________。
(3)上述兩圖中細胞間傳遞信號的物質有_______,上述過程表明細胞膜具有的功能有______。
(4)乙酰膽堿(Ach)是一種神經遞質,科研人員要探究神經組織內乙酰膽堿濃度對信息傳遞的速度有無影響,實驗人員在a處注入不同濃度的Ach,b處給予恒定刺激,c、d處分別為興奮感應時間測量點。實驗處理和結果如下表。
說明:實驗已排除其他干擾因素
Ach濃度(mmol/mL) | c處(ms) | d處(ms) |
0.1 | 5.00 | 5.56 |
0.2 | 5.00 | 5.48 |
0.3 | 5.00 | 5.31 |
0.4 | 5.00 | 5.24 |
c處數據說明了_____________ 。d處數據說明了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圖中所示多肽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 有游離的氨基和羧基各1個 B. 該氨基酸的分子式為 C14H24O8N4S
C. 該多肽水解后可產生4種氨基酸 D. 該多肽在形成過程中失去了3分子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某基因的表達過程,①~⑤表示物質或結構,a、b、c表示生理過程,據圖回答:
(1)能夠將遺傳信息從細胞核傳遞至細胞質的物質是__________ (填數字),其基本組成單位是___________。進行a過程所需的酶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遺傳信息表達包括________(填字母)過程。
(2)圖中含有核糖的物質或結構有________(填數字);圖中⑤所運載的氨基酸是_____。(密碼子:AUG—甲硫氨酸、GCU—丙氨酸、AAG—賴氨酸、UUC—苯丙氨酸)
(3)圖中信使RNA對應的DNA片段連續復制兩次共需要游離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的數目為_______個;該DNA片段第三次復制需游離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的數目為________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難溶性磷酸鹽,為了從土壤中篩選出能夠將難溶性磷酸鹽轉化為能被植物吸收的可溶性磷的優良解磷菌株,科研人員進行了如下實驗:
實驗原理:固體培養基中難溶性磷酸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溶解,會在菌落周圍形成透明圈(如圖2),透明圈直徑(D)與菌落直徑(d)的比值(D/d)代表微生物溶解磷的能力大小。
實驗步驟:
步驟1:取某地區土樣10g制得土壤溶液并進行一定濃度梯度的稀釋,取稀釋液1mL接種到基礎培養基A上,在適宜溫度下培養72h。
步驟2:在基礎培養基A上用接種環挑取代表性菌落再次接種,培養3~4d后觀察菌落的特征和透明圈的大小,初步篩選出三種優良解磷菌株(如下表)。
菌株 | 透明圈直徑(D) | 菌落直徑(d) | D/d |
M-3-01 | 18.8 | 12.3 | 1.5 |
B3-5-6 | 20.7 | 8.0 | 2.6 |
T1-4-01 | 9.1 | 6.5 | 1.4 |
(1)步驟1采用的是____________法分離解磷菌株;在統計菌落數目時,需按照菌落計數的要求計數,圖1中應選擇____________倍稀釋度的菌液計數,結果才準確可靠。據圖可得出每克土樣中解磷菌株的活菌數為____________。
(2)圖2中,依次進行的劃線的四個區域的面積要求為A<B<C<D,D區面積最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注意D區劃線,不要與____________(填字母)區相連。
(3)為了篩選出所需菌株,培養基中唯一的磷源應該是____________________。培養基上出現的單一菌落可以看作一個____________(填“種群”“群落”或“生態系統”。)根據實驗結果可以確定熔解磷能力最強的菌株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