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是由于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過量排放引起,其不但會使氣候暖化,還溶于水中導致海洋酸化。這兩種變化共同影響著海洋生物。
(1)珊瑚所受的破壞尤其嚴重。珊瑚由珊瑚蟲不斷增殖堆積而成,因其體內生活著蟲黃藻而呈現美麗顏色。據甲圖,珊瑚蟲與蟲黃藻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即使背光面有充裕的空間,珊瑚也只向見光面擴展,這是因為蟲黃藻利用光照進行___________________,為珊瑚蟲的生長提供有機物等。珊瑚礁為許多動植物提供了生活環境,從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來看,這構成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耐受海水酸化。乙圖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動物細胞除了通過緩沖物質等的作用,還可以通過__________________方式直接將多余的H+泵出去,維持酸堿平衡。
(3)假設海水pH值在漫長的歲月中緩慢變化,某種生物有望不斷進化從而適應酸性環境,其實質是該生物種群不斷保留和積累_________________的過程。
(4)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為此需要世界各國通力合作,這是因為碳循環具有_________________特點。
(1)互利共生(只答“共生”不給分) 光合作用 生態系統
(2)主動運輸
(3)耐酸基因(或“有利于適應酸性環境的基因”評分。必須從基因角度回答)
(4)全球性
【解析】
試題分析:(1)蟲黃藻為珊瑚蟲提供氧氣和有機物,珊瑚蟲為蟲黃藻提供二氧化碳和無機鹽,因此兩者之間為互利共生關系。蟲黃藻利用光照進行光合作用。由“珊瑚礁為許多動植物提供了生活環境”可推這是一個生態系統。(2)圖示中左下側圖顯示氫離子通過主動運輸出細胞。(4)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
考點:本題考查中間關系、穩態、進化和物質循環的特點等知識,意在考查結合圖示信息,理論聯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1屆河北省南宮中學高三12月月考生物試卷 題型:綜合題
根據下面的碳循環示意圖7—13回答問題:
(1)從微觀上看,過程③主要是在細胞內 進行的。
(2)碳從無機環境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徑①是 ;碳主要以 的形式從無機環境進入生物群落。
(3)參與過程④的生物新陳代謝類型是 。它們與同區域中的動、植物共同構成了 。
(4)太陽光能在植物體內的轉換過程為 。
(5)碳循環的進行伴隨著能量流動;但由于生物體不能在代謝中利用 ,因而能量流動具有 的特點。
(6)從上圖可知,減少溫室效應的最關鍵的措施是:
第一: 。
第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屆江蘇啟東中學高二上期期中考試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0分)由于濕地獨特的水文條件,使得濕地生態系統具有與其他生態系統不同的特點,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影響。下表是濕地生態系統與其他部分生態系統碳(有機碳)儲量的比較。請回答:
(1)碳循環是組成生物體的碳元素在 之間不斷循環的過程,生態系統的有機碳主要是通過 (過程)將大氣中的無機碳固定下來的。
(2)從表格數據看出,濕地生態系統將有助于緩解溫室效應,原因是 。目前,濕地生態系統面積正逐步縮小,退耕還湖、還濕地勢在必行,還濕地過程中生物群落的演替類型為 演替。
(3)與熱帶森林相比,北方森林雖然植被碳儲量較小,但土壤中碳儲量較高,其主要原因是 。
(4)生態學家對某濕地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和能量流動情況進行調查,得到下圖1所示的食物網和圖2中的能量數據
①第一營養級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向下一營養級外,還有的去向有 (至少答2項)。
②能量在第一營養級和第二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09~2010 學年度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學期期末考試高一生物試卷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造成溫室效應時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氣的大量燃燒
②造成臭氧層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大量使用氟氯烴制冷劑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壞
④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的積累和濃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