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以下關于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實驗,不正確的說法是
A.使實驗更具說服力應設置不加酵母菌的培養液作對照
B.酵母菌個體小,逐個計數難,可采用抽樣檢測法
C.先吸取培養液于計數室,然后蓋蓋玻片觀察
D.為保證結果可靠,需多次重復實驗
【答案】C
【解析】
酵母菌計數方法:抽樣檢測法,使用儀器:血細胞計數板
先將蓋玻片放在計數室上,用吸管吸取培養液,滴于蓋玻片邊緣,讓培養液自行滲入。多余培養液用濾紙吸去。稍待片刻,待細菌細胞全部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將計數板放在載物臺的中央,計數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量,再以此為根據,估算試管中的酵母菌總數。注意: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之前,要將試管輕輕震蕩幾次。
A、為防止雜菌污染,使實驗更具說服力,可以設置不加酵母菌的培養液作對照,A正確;
B、酵母的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是抽樣檢測法,B正確;
C、實驗過程中,應該先蓋上蓋玻片,然后在蓋玻片的邊緣滴加培養液,C錯誤;
D、為保證結果可靠,需要多次取樣,求平均值以減小實驗誤差,D正確;
故選C。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核酶的功能是能夠以其余RNA為底物,在特定位點進行剪切,參與RNA的加工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核酶能降低反應的活化能
B.核酶分子以碳鏈作為骨架
C.不同來源的核酶均能斷裂磷酸二酯鍵
D.核酶是由相關基因經轉錄和翻譯合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木瓜素有“嶺南果王”的稱號,如設其白色果(W)對黃色果(w)為顯性,扁形果(D)對圓形果(d)為顯性。純合白色圓形果和純合黃色扁形果雜交的后代再與“x植株”雜交,其后代中白色扁形果、白色圓形果、黃色扁形果、黃色圓形果的比是3:l:3:l,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x植株”的基因型是 ( )
A.WwddB.wwDDC.WwDdD.ww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的闡述,錯誤的是( )
①葡萄糖是細胞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②C、H、O、N、P是生長素、ATP、染色質、核苷酸共有的化學元素
③乳酸菌、酵母菌和藍藻的細胞內都有核糖體、DNA、RNA
④線粒體可在有氧條件下將葡萄糖氧化分解為CO2和水
⑤糖蛋白、抗體、限制性內切酶都是具有特異性識別作用的物質
⑥磷脂是構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質,在卵、大豆種子中含量比較多
A.①②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課題小組調查了某地人類先天性腎炎的遺傳方式。發現該地區人群中雙親都是患者的幾百個家庭中女兒全患病,兒子正常與患病的比例為1:2。下列對此調查結果合理的解釋是 ( )
A.先天性腎炎是一種常染色體遺傳病
B.被調查的母親中雜合子占2/3
C.正常兒子是母親產生性細胞時突變的結果
D.被調查的家庭數過少,具有特殊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遺傳的基本槪念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綿羊的長毛與短毛、棉花的細絨與長絨都屬于相對性狀
B.隱性性狀是指生物體不能表現出來的性狀
C.性狀分離足指雜種M性個體自交產生M性和隱性的后代
D.表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人的褐眼對藍眼為顯性,某家庭的雙親皆為褐眼(B_),其甲、乙、丙三個孩子中,有一人是收養的(非親生孩子)。甲和丙為藍眼(bb),乙為褐眼。由此得出的正確結淪是( )
A.控制雙親眼睛顏色的基因是雜合的
B.控制孩子乙眼睛顏色的基因是雜合的
C.該夫婦生一個藍眼男孩的概率是1/4
D.孩子乙是親生的,孩子甲或孩子丙是收養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科學家在研究昆蟲甲和昆蟲乙的關系時,獲得實驗結果如表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組別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
條件 | 溫度(℃) | 34 | 34 | 29 | 29 | 24 | 24 |
相對濕度(%) | 70 | 30 | 70 | 30 | 70 | 30 | |
存活率(%) | 昆蟲甲 | 0 | 90 | 14 | 87 | 71 | 100 |
昆蟲乙 | 100 | 10 | 86 | 13 | 29 | 0 |
A.比較①③⑤組的實驗結果可知昆蟲乙更適應高濕度環境
B.在溫度比較低的環境中,昆蟲甲的競爭能力大于昆蟲乙
C.昆蟲乙與昆蟲甲相比,昆蟲乙防止水分散失的能力更強
D.在高溫環境中,昆蟲甲通過突變會使基因頻率定向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分析以下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材料一:在人們證實DNA是由許多脫氧核苷酸構成的長鏈之后,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并且發現DNA多是以雙鏈形式存在的。
材料二:在1949年到1951年期間,Chargaff研究不同生物的DNA分子時發現,DNA分子中的嘧啶堿基數等于嘌呤堿基數。
材料三:根據R.E. Franklin等人對DNA晶體的X射線衍射圖像分析表明,DNA分子是由許多“亞單位”組成的,而且每一層的間距為0.34nm,而且整個DNA分子長鏈的直徑是恒定的。
以上科學研究成果為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奠定了基礎。
(1)材料一表明DNA是由兩條__________組成的,其基本單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嘧啶堿基的總數等于嘌呤堿基的總數,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R.E.Franklin等人提出的DNA分子中的“亞單位”事實上是__________。
(4)A與T的總數和G與C的總數的比值不固定,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
(5)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堿基配對的規律是__________,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稱為__________原則,并成功地構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