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蛋白質代謝圖解:
(1)a過程可以在消化道的_____________中和_____________中進行。作用于這一消化過程的消化酶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b過程只在__________中進行,作用于這一消化過程的消化酶有_______。
(2)c過程中的氨基酸是以_____________方式進入血液循環的。
(3)血液中的氨基酸運到什么器官可以合成一些含氮激素?試舉兩例加以說明,如__________和_____。
(4)有人作了以下實驗:將一只貓關起來,除飲水以外,斷絕一切食物,在第十二天時,將貓殺死,結果發現:肝臟重量減輕了,肌肉重量減輕了。這一實驗結果說明,貓在饑餓的情況下發生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過程。(填標號)
(5)有人用氨基酸飼養患人工糖尿病的狗,發現隨尿排出的葡萄糖大大增加。這說明:在人和動物體內發生_____________過程是可能的。(填標號)
(1)胃 小腸 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 小腸 肽酶 (2)主動運輸 (3)運到垂體,合成生長激素 運到胰臟的胰島,合成胰島素 (4)d h (5)i
要解此題一是要理解題意、看懂圖解,二是要明確回答的問題與題目之間的關系。
(1)本題圖解,①左邊的箭頭表示體內氨基酸(血液氨基酸)的來源:a.由蛋白質類食物消化、吸收而來;b.由組織蛋白質分解而來;c.由糖類轉化而來;d.由脂類轉化而來。這些不同來源的氨基酸,都可以通過血液循環送到各種器官和組織。②右邊的箭頭表示氨基酸的去路:a.可以運送到各種組織細胞合成蛋白質和酶;b.可運送到特定器官轉化為糖類、脂肪等;c.特殊情況,也可以直接氧化供能。
(2)圖解中蛋白質→多肽這一過程,并不完全是在胃中進行的。
(3)在人體內,重要的蛋白質類激素有生長激素和胰島素等。
(4)在人體內,氧化供能的物質主要是糖類。但在長期生病、較少進食的情況下,就會動用儲存脂肪和分解組織蛋白質提供能量,以維持生命活動。因此,長期生病的人,肌腹變得細小。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043
以下是蛋白質代謝的圖解。
(1)a過程可以在消化道的________中和________中進行。作用于這一消化過程的消化酶有________;b過程只在________中進行,作用于這一消化過程的消化酶有________。
(2)c過程中的氨基酸是以________方式進入血液循環的。
(3)血液中的氨基酸運到什么器官可以合成一些含氮激素?試舉兩例加以說明________
(4)有人做了以下實驗:將一只貓關起來,除飲水以外,斷絕一切食物,在第十二天時,將貓殺死,結果發現:肝臟重量減輕了,肌肉重量減輕
。這一實驗結果說明,貓在饑餓的情況下發生了________和________過程。
(5)有人用氨基酸飼養患人工糖尿病的狗,發現隨尿排出的葡萄糖大大增加。這說明:在人和動物體內發生________過程是可能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素質教育新教案——高中生物第一冊 題型:043
以下是蛋白質代謝的圖解。
(1)a過程可以在消化道的________中和________中進行。作用于這一消化過程的消化酶有________;b過程只在________中進行,作用于這一消化過程的消化酶有________。
(2)c過程中的氨基酸是以________方式進入血液循環的。
(3)血液中的氨基酸運到什么器官可以合成一些含氮激素?試舉兩例加以說明________
(4)有人做了以下實驗:將一只貓關起來,除飲水以外,斷絕一切食物,在第十二天時,將貓殺死,結果發現:肝臟重量減輕了,肌肉重量減輕
。這一實驗結果說明,貓在饑餓的情況下發生了________和________過程。
(5)有人用氨基酸飼養患人工糖尿病的狗,發現隨尿排出的葡萄糖大大增加。這說明:在人和動物體內發生________過程是可能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全國教育先進省市高考模擬試卷與解題指導 生物 題型:071
以下為人體內能源物質代謝的部分過程圖解:
(1)發生在細胞外的過程是________。
(2)淀粉、脂肪、蛋白質均為能源物質,因為________。
(3)圖中[H]的代謝去向及其意義是________。
(4)催化c過程的酶可由________種腺體分泌而來。通常情況下,f處的氨基離開氨基酸時發生的兩個化學過程有________。
(5)若細胞內[H]的含量增多而ATP的含量減少,則很可能是控制________酶合成的基因發生了突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