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B細胞經CAV-16刺激后會分裂、分化出漿細胞,并與抗原結合 | |
B. | CAV-16侵入人體后,會刺激效應T細胞分泌淋巴因子與該病毒結合 | |
C. | 患兒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該病毒,體內的記憶細胞會迅速產生抗體消滅病毒 | |
D. | CAV-16侵入人體后,體內的吞噬細胞、B細胞和效應T細胞都具有識別功能 |
分析 1、病毒在體內引起的特異性免疫既有體液免疫又有細胞免疫,先是通過體液免疫阻止病毒隨血液循環而散播,再通過細胞免疫清除侵入宿主細胞的病毒.
2、體液免疫過程為:(1)感應階段:除少數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細胞外,大多數抗原被吞噬細胞攝取和處理,并暴露出其抗原決定簇;吞噬細胞將抗原呈遞給T細胞,再由T細胞呈遞給B細胞;(2)反應階段: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記憶細胞和漿細胞;(3)效應階段:漿細胞分泌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特異性結合,發揮免疫效應.
3、細胞免疫過程為:(1)感應階段:吞噬細胞攝取和處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決定簇,然后將抗原呈遞給T細胞;(2)反應階段:T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記憶細胞和效應T細胞,同時T細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強免疫功能;(3)效應階段: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結合,使靶細胞裂解死亡.
解答 解:A、細胞經CAV-16刺激后分裂、分化為效應B細胞,效應B細胞產生抗體,抗體與抗原結合,A錯誤;
B、CAV-16侵入人體后,會刺激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結合,而淋巴因子可以增強該過程,但不能與該病毒結合,B錯誤;
C、患兒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該病毒,體內的記憶細胞會迅速增值分化為漿細胞,再由漿細胞產生抗體消滅病毒,體內的記憶細胞不能直接產生抗體,C錯誤;
D、CAV-16侵入人體后,既能引起人體的體液免疫又能引起人體的細胞免疫,體內的吞噬細胞、B細胞和效應T細胞都具有識別功能,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特異性免疫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的能力,考生識記特異性免疫中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區別和聯系是解題的關鍵.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廣東省惠州市高一上期末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5秋•惠州期末)下列屬于微量元素的一組是( )
A.C、H、N、P、Mn
B.Cl、Fe、S、N、Mg
C.B、Cu、Zn、Mn、Mo
D.N、P、K、Cu、Fe、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甘肅省天水市高三上期末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2015•青島一模)朱鹮是全世界最為珍稀瀕危的鳥類之一.1981年在陜西洋縣朱鹮被重新發現時僅有7只,隨即開展了保護和拯救工作,并在洋縣建立了自然保護區.請分析回答相關問題.
(1)我國對朱鹮開展的這種保護屬于 .決定朱鹮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是 .
(2)經過不斷研究和努力,我國對朱鹮的人工繁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統計朱鹮種群數量2200只,若朱鹮每繁殖一代種群數量比原來增加m倍,則在此條件下繁殖n代以后,朱鹮的種群數量為 .
(3)如圖為保護區內沼澤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食物鏈,處于第二營養級的生物有 .若有750kg浮游植物,最多能使朱鹮增重 kg,朱鹮攝食同化的碳主要通過 (生理過程)釋放到無機環境中.
(4)在繁殖期朱鹮主要通過“炫耀”的方式尋求配偶,這屬于信息傳遞中的 信息;而另一種珍貴鳥類褐馬雞卻以生死搏斗的方式爭奪配偶,這將會導致褐馬雞種群 ,生物發生進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①~⑤:維生素、脂質、激素、蛋白質、酶 | B. | ①~⑤:激素、脂質、維生素、蛋白質、酶 | ||
C. | ①~⑤:酶、蛋白質、維生素、脂質、激素 | D. | ①~⑤:維生素、脂質、酶、蛋白質、激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只有基因突變 | B. |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 ||
C. | 只有染色體變異 | D. | 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果醋制作時需要經過先通氣發酵后密封發酵兩個主要階段 | |
B. | 對細菌分離和計數時,劃線法、稀釋涂布平板法都可以 | |
C. | 稀釋涂布平板法測定土壤浸出液中活菌數目時,測定值可能比實際值大 | |
D. | 用移液管稀釋菌液時,吹吸三次的目的是使菌液與水充分混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