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15分)
下列為生物技術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請回答問題:
(1)在制作泡菜時,為避免雜菌污染而向泡菜壇中加入了青霉素。結果發酵失敗,原因是__________。
(2)纖維素分解菌可用于農作物秸稈還田,用__________染色法鑒別纖維素分解菌時,培養基上的菌落周圍會出現透明圈,其大小能反映 。
(3)農業生產上可以利用植物組織培養的方法來獲得較多優良柑橘苗。 培
養基是常用的一種培養基,能為外植體細胞提供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機物。在配置好的該培養基中添加的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是 的關鍵性激素。
(4)利用培養基不僅可以進行植物組織培養,也可以分離培養大腸桿菌。與植物組織培養明顯不同的是,用于大腸桿菌培養的培養基中不需要加入 。
(5)工業上通過提取橘皮精油作為食品、化妝品的配料,提取時通常采用新鮮材料,原因是 ;對于壓榨后得到的糊狀液體,除去其中的固體物可采用的方法是 。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四川省高三聯測促改活動第二輪測試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2分〕某廠對蘋果進行深加工的菌種得由篩選及生產流程如圖甲所示.
〔l)蘋果壓榨過程中加入 酶可提高榨汁率;圖甲中發酵罐I進行的代謝反應式為 ;發酵罐II需接種 菌,與發酵罐I相比,需要不斷通入 。
(2)圖乙表示發酵罐I、II中主要物質的變化,曲線 代表酒精的變化.可用 試劑檢測酒精的有無。
(3)為獲得用于生產的理想的酵母菌種,需向平板內的固體培養基中加入一定量的 進行選擇培養,培養時平板須倒置,可防止 ;用稀釋涂布平板計數法統計的菌落數往往比活菌的實際數目低.這是因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南省高三第三輪適應性測試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共9分)某野外調查小組對某群落進行深入調查,獲得有關信息資料,請分析回答:
(1)小組對該地區樹種進行辨認和掛牌,并進行生物多樣性研究;若樹木A與樹木B相鄰、且是同一物種,那么它們之間的差異主要是由________ 和________ 引起的,若樹木A與樹木C、D、E、F是不同種類,它們之間的差異屬于________ 多樣性。
(2)調查小組對某塊荒地的幾種常見植物的種群密度進行了連續五年的調查,一般會采用的調查方法是___ ,結果如下表所示(單位:株/m2),如果4種植物中有一種屬于入侵物種,則該入侵物種對該生態系統的影響是________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
A | 10.0 | 9.2 | 8.0 | 6.8 | 5.5 |
B | 3.0 | 2.1 | 1.1 | 0.3 | 0.1 |
C | 0.3 | 0.6 | 1.1 | 1.5 | 2.3 |
D | 3.0 | 2.0 | 0.4 | 0 | 0 |
(3)調查小組對該地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做了統計,小動物活動能力強,身體微小,其采集的方法是________ 。
(4)研究發現,群落中物種之間往往有復雜的關系,如當農田里蚜蟲的數量增多時,七星瓢蟲的數量也會增多,這樣蚜蟲種群數量的增長就會受到抑制,這屬于生物群落內的_____ _調節。
(5)蜜蜂的行為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例如:蜜蜂在發現蜜源后,可通過跳“圓圈舞”或“擺尾舞”來告知同伴蜜源的位置,這種信息屬于_____ 信息。上述實例說明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能夠調節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天津市武清區高三質量調研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將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溫、濕度適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內,從下圖所示狀態開始,光源隨暗室同步緩慢勻速旋轉,幾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時,幼苗的生成情況是
A.根水,莖向上彎曲 B.根水平生成,莖向下彎曲
C.根下彎曲,莖向上彎曲 D.根向下彎曲,莖向下彎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高三模擬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科研小組在研究植物頂端優勢現象時,將大小相近的同種植物分為①②③三組,分別進行如下處理:①摘除頂芽;②保留頂芽,用2 mg/L的細胞分裂素處理側芽;③保留頂芽。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根據曲線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
A.細胞分裂素只作用于側芽
B.細胞分裂素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頂端優勢
C.細胞分裂素能抑制側芽的生長
D.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作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山西省四校高三第四次聯考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表示生物體內基因控制性狀的流程,分析正確的是
①I過程需要DNA鏈作模板、四種核糖核苷酸為原料,葡萄糖為其直接供能
②豌豆的圓粒和皺粒出現的根本原因是Ⅱ過程中合成的蛋白質不同
③某段DNA中的基因發生突變,一定會導致該個體的性狀發生改變
④與二倍體植株相比,其多倍體植株細胞內I與Ⅱ的過程一般更旺盛
⑤雜交育種一般從F2開始選擇,是由于重組性狀在F2個體發育中,經I、Ⅱ、Ⅲ過程后才表現出來
A.④⑤ B.②⑤ C.①④ D.①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福建省龍巖市高三5月教學質量檢測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4分)藍鈴花(2N=72)是一種觀賞植物,進行自花傳粉,其花色(紫色、藍色、白色)由三對等位基因(A、a,B、b,E、e)控制,下圖為基因控制物質合成的途徑。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研究已知,基因A的表達產物對基因B的表達具有抑制作用,所以有A基因存在時,花色為 。
(2)現讓一株純合的白花與純合的藍花植株進行雜交,F1全為紫花,F2中藍花、白花、紫花植株的比例為3∶4∶9。可知圖中有色物質Ⅰ呈 色,親本的基因型分別是 。
(3)現有一基因型為AaBbee的植株(如圖甲),
進行自交,理論上其后代的表現型及其比例為 ,但實際情況與理論值差異較大。經顯微觀察發現植株發生了變異,由圖甲變成了圖乙或丙,這種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___ ____。讓這株變異植株與基因型為aabbee的白花植株進行測交,若后代的表現型及其比例為__ _______,則這株植株的基因組成應為圖乙;若后代的表現型及其比例為______ ________,則這株植株的基因組成應為圖丙。(注:均不考慮交叉互換,各種配子和個體均能成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北京市通州區高三第二次模擬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8分)結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有增高的趨勢,發病原因與遺傳、少纖維、高脂肪飲食習慣等有一定關系。下圖表示結腸癌的發病機理,請回答以下問題。
(1)結腸癌癥發生的根本原是 ,并不斷積累,主要是由 兩方面原因導致的。
(2)科學家近年來發現體內的一種物質IL-17對于結腸癌形成有重要影響。IL-17是由某種效應T細胞(Th17)分泌的一種 (免疫活性物質)。當把結腸癌細胞移植到進行了IL-17基因敲除(特定基因在胚胎發生早期被滅活)的小鼠體內后,腫瘤體積和腫瘤細胞數目遠遠高于對照組,說明IL-17對結腸癌的形成有 作用。
(3)結腸癌組織可分泌表達一種特殊的糖蛋白,它作為 可引起患者的免疫反應。為了檢測體內是否存在癌細胞,可以采用 技術,該技術需要用到細胞工程生產的 。
(4)家族性結腸息肉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如不治療,10歲以后患結腸癌的可能性較大。該病主要由APC基因突變導致。為治療該病,科學家曾嘗試將正常APC基因用脂質體(一種人工磷脂雙分子層膜)包裹后,使其進入體外培養的活體小腸系膜細胞中,再將轉基因表達成功的細胞導入病人體內。脂質體在此過程中相當于基因工程中的 。上述治療方法被稱作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陜西省高三下學期5月模擬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分解者
(2)營養級Ⅱ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2分) b/y×100%(2分)
(3)25A/(1+4x) (2分) (4)次生
【解析】
試題分析:(1)圖1中包含了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成分還缺少分解者。
(2)同化的能量一部分以細胞呼吸散失掉,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即營養級Ⅱ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營養級傳遞效率是同化量之比,即b/y×100%。
(3)最少消耗按照最大的傳遞效率20%計算,其中甲能量中比例為x的部分直接提供給丙假設甲的能量是M,即1/5MX+4/5M(1-X)*20%=A,計算可得M=25A/(1+4x).
(4)如果池塘形成一片草地因為原有池塘中有繁殖體,這樣的過程屬于次生演替。
考點: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相關知識,意在考察考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和對圖形分析能力。
【題型】綜合題
【適用】一般
【標題】2015屆陜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下學期5月模擬考試生物試卷(帶解析)
【關鍵字標簽】
【結束】
[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15分)
(1)測定亞硝酸鹽含量操作程序是:
①配制溶液;② ;③制備樣品處理液;④_______ ____。
泡菜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亞硝酸鹽在鹽酸酸化條件下,與對氨基苯磺酸的反應產物能與N-1-萘基乙二胺鹽酸鹽偶聯成 色化合物。
(2)固定化酶是從20世紀6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技術。東北農業大學科研人員利用雙重固定法,即采用戊二醛作交聯劑(使酶相互連接),海藻酸鈉作為包埋劑來固定小麥酯酶,研究固定化酶的性質,并對其最佳固定條件進行了探究。下圖顯示的是部分研究結果 (注:酶活力為固定化酶催化化學反應的總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數量)。
① 酶的固定化技術的應用最主要的目的是 。
② 從對溫度變化適應性和應用范圍的角度分析,甲圖所示結果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③ 乙圖曲線表明濃度為 的海藻酸鈉包埋效果最好。
④ 研究人員固定小麥酯酶不采用海藻酸鈉直接包埋,而是同時用戊二醛作交聯劑,這是因為 。
⑤ 根據介紹,科研人員所采用的固定化技術可用下圖中的______表示。
(3)上右圖為某同學利用海藻酸鈉固定酵母細胞的實驗結果,出現此結果的可能原因不包括________
A.海藻酸鈉濃度過高 B.酵母細胞已經死亡
C.注射器中的溶液推進速度過快 D.注射器距離CaCl2溶液液面太近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