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①中加熱利于加快酯化反應速率,故溫度越高越好 | |
B. | ③中油狀液體層變薄主要是乙酸乙酯溶于Na2CO3溶液所致 | |
C. | ③中紅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酚酞溶于乙酸乙酯中 | |
D. | 取②中上層油狀液體測其核磁共振氫譜,共有3組峰 |
分析 A.制取乙酸乙酯的原料易揮發,濃硫酸易氧化原料,乙酸乙酯(沸點77.2℃),溫度越高,不利于乙酸乙酯的制備;
B.乙酸乙酯不溶于Na2CO3溶液;
C.③中下層紅色溶液褪色,是碳酸鈉反應掉揮發出來的乙酸;
D.取②中上層油狀液體為乙酸乙酯,分子中有3種氫原子,核磁共振氫譜中有3種峰.
解答 解:A.①中加熱利于加快酯化反應速率,但溫度越高,制取乙酸乙酯的原料乙酸乙醇揮發更快,不利于提高轉化率,乙酸乙酯(沸點77.2℃),溫度越高,不利于乙酸乙酯收集到B中,故A錯誤;
B.飽和碳酸鈉溶液能中和揮發出來的乙酸,使之轉化為乙酸鈉溶于水中,溶解揮發出來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③中油狀液體層變薄,不是乙酸乙酯溶于Na2CO3溶液所致,故B錯誤;
C.碳酸鈉溶液呈堿性,能使酚酞變紅,停止加熱,振蕩試管,飽和碳酸鈉溶液能中和揮發出來的乙酸,紅色褪去,不是酚酞溶于乙酸乙酯中,故C錯誤;
D.取②中上層油狀液體為乙酸乙酯,結構簡式為:CH3COOCH2CH3,該分子的核磁共振氫譜中有三組峰,其峰面積之比是3:2:3,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乙酸乙酯的制備,解答時須注意酯化反應的原理和飽和碳酸鈉溶液的作用,題目難度不大.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煤的干餾和煤的液化均是物理變化 | |
B. | 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的主要成分都是纖維素 | |
C. | 海水淡化的方法有蒸餾法、電滲析法等 | |
D. | 用活性炭為糖漿脫色和用次氯酸鹽漂白紙漿的原理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選項 | 實驗 | 現象 | 由現象所得結論 |
A | 將Cl2通入品紅溶液 | 品紅褪色 | Cl2具有漂白性 |
B | 向白色AgCl懸濁液中滴加0.1mol/LKI溶液 | 試管中白色沉淀轉化為黃色沉淀. | Ksp(AgCl)>Ksp(AgI) |
C | 將CO2通入CaCl2溶液中 | 無明顯現象 | 非金屬性:Cl>C |
D | 用坩堝鉗夾住一小塊用砂紙仔細打磨過的鋁箔在酒精燈上加熱 | 熔化后的液態鋁滴落下來 | 金屬鋁的熔點較低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t/℃ | 700 | 800 | 830 | 1 000 |
K | 0.6 | 0.9 | 1.0 | 1.7 |
A. | 上述生成CO和H2O的反應為放熱反應 | |
B. | 加壓、增大H2濃度和加入催化劑都能提高CO2的轉化率 | |
C. | 830℃達平衡后,再充入1.0 mol H2,K值增大,平衡正向移動 | |
D. | 830℃時反應CO(g)+H2O(g)?CO2(g)+H2(g)的平衡常數為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pH=1的NaHSO4溶液:c(H+)=c(SO42-)+c(OH-) | |
B. | pH=5的下列溶液(①NH4Cl溶液②CH3COOH溶液;③稀鹽酸)中由水電離出來的c(H+)水 ①>②>③ | |
C. | pH相等的CH3COONa、NaOH和Na2CO3三種溶液:c(NaOH)<c(Na2CO3)<c(CH3COONa) | |
D. | pH相同的下列三種溶液(①CH3COONa、②NaHCO3、③NaClO)中的c(Na+):①>②>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質子數為35、中子數為45的溴原子:3545Br | |
B. | Al3+的結構示意圖:![]() | |
C. | 羥基的電子式:![]() | |
D. | 乙醇的結構簡式:C2H6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