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I.(1)二氧化硫和水反應生成亞硫酸,亞硫酸和MnO2發生反應MnO2+H2SO3=MnSO4+H2O,二氧化硫有毒,不能直接排空,且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可以用堿液吸收;如果將氮氣換為空氣,亞硫酸被氧氣氧化生成硫酸;
(2)制備高純MnCO3固體:已知MnCO3難溶于水、乙醇,潮濕時易被空氣氧化,100℃開始分解;Mn(OH)2開始沉淀時pH=7.7,由(1)制得的MnSO4溶液制備高純MnCO3的操作步驟:
①將硫酸錳和碳酸鈉或碳酸氫鈉溶液混合,并保證溶液的pH<7.7,防止生成Mn(OH)2沉淀;
②過濾、洗滌沉淀;
③檢驗SO42-是否被洗滌除去;
④用少量乙醇洗滌,減少碳酸錳的溶解,從而減少碳酸錳的損失;
⑤碳酸錳100℃開始分解,所以要低于100℃干燥,從而得到較干燥、純凈的碳酸錳;
Ⅱ、鋅鋁合金的主要成分有Zn、Al、Cu、Si等元素.
實驗室測定其中Cu含量的步驟如下:
①稱取該合金樣品1.1g,稀鹽酸能溶解Al、Zn,銅、雙氧水和稀鹽酸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所以用HCl和H2O2溶解后,剩余的固體是Si,煮沸除去過量H2O2,過濾,濾液定容于250mL容量瓶中;
②用移液管移取50.00mL濾液于250mL碘量瓶中,控制溶液的pH=3~4,加入過量KI溶液(生成CuI和I2)和指示劑,鋁離子和鋅離子不反應,再用硫代硫酸鈉滴定碘,根據銅離子、碘、硫代硫酸根離子之間關系式計算銅含量.
(1)碘遇淀粉試液變藍色,根據溶液顏色確定滴定終點,溶液由藍色突變為無色,且半分鐘內不變色;
(2)發生反應2Cu2++4I-=2CuI↓+I2,I2+2S2O32-=2I-+S4O62-,根據關系式2Cu~2Cu2+~I2~2S2O32-計算n(Cu),再計算m(Cu),據此計算合金中Cu的質量分數.
解答 解:I.(1)二氧化硫和水反應生成亞硫酸,亞硫酸和MnO2發生反應MnO2+H2SO3=MnSO4+H2O,二氧化硫有毒,不能直接排空,且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可以用堿液吸收;如果將氮氣換為空氣,亞硫酸被氧氣氧化生成硫酸,
①二氧化硫有毒不能直接排空,且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能與堿反應,所以用氫氧化鈣溶液吸收未反應的二氧化硫,
故答案為: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
②二氧化硫和水反應生成亞硫酸,亞硫酸不穩定易被氧氣氧化,空氣中含有氧氣,所以將亞硫酸氧化硫酸,導致溶液中硫酸根離子濃度增大,
故答案為:氧氣和亞硫酸反應生成硫酸;
(2)制備高純MnCO3固體:已知MnCO3難溶于水、乙醇,潮濕時易被空氣氧化,100℃開始分解;Mn(OH)2開始沉淀時pH=7.7,由(1)制得的MnSO4溶液制備高純MnCO3的操作步驟:
①將硫酸錳和碳酸鈉或碳酸氫鈉溶液混合,并保證溶液的pH<7.7,防止生成Mn(OH)2沉淀;
②過濾、洗滌沉淀;
③檢驗SO42-是否被洗滌除去;
④用少量乙醇洗滌,減少碳酸錳的溶解,從而減少碳酸錳的損失;
⑤碳酸錳100℃開始分解,所以要低于100℃干燥,從而得到較干燥、純凈的碳酸錳;
①將硫酸錳和碳酸鈉或碳酸氫鈉溶液混合,并保證溶液的pH<7.7,防止生成Mn(OH)2沉淀,所以該操作方法是:邊攪拌邊加入碳酸鈉或碳酸氫鈉并控制溶液pH<7.7,故答案為:邊攪拌邊加入碳酸鈉或碳酸氫鈉并控制溶液pH<7.7;
②然后的操作是過濾、洗滌沉淀2-3次,達到分離、除雜目的,故答案為:過濾,并用水洗滌2-3次;
Ⅱ.鋅鋁合金的主要成分有Zn、Al、Cu、Si等元素.
實驗室測定其中Cu含量的步驟如下:
①稱取該合金樣品1.1g,稀鹽酸能溶解Al、Zn,銅、雙氧水和稀鹽酸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所以用HCl和H2O2溶解后,剩余的固體是Si,煮沸除去過量H2O2,過濾,濾液定容于250mL容量瓶中;
②用移液管移取50.00mL濾液于250mL碘量瓶中,控制溶液的pH=3~4,加入過量KI溶液(生成CuI和I2)和指示劑,鋁離子和鋅離子不反應,再用硫代硫酸鈉滴定碘,根據銅離子、碘、硫代硫酸根離子之間關系式計算銅含量.
(1)碘遇淀粉試液變藍色,根據溶液顏色確定滴定終點,溶液由藍色突變為無色,且半分鐘內不變色,所以滴定終點判斷方法是:當滴入最后一滴硫代硫酸鈉溶液時,溶液由藍色突變為無色且半分鐘不變色,
故答案為:當滴入最后一滴硫代硫酸鈉溶液時,溶液由藍色突變為無色且半分鐘不變色;
(2)可知發生反應2Cu2++4I-=2CuI↓+I2,I2+2S2O32-=2I-+S4O62-,
根據關系式:2Cu~~~~~~2Cu2+~~~~~I2~~~~2S2O32-,
2 2
n(Cu) 0.01100mol/L×6.45×10-3L×5
所以 n(Cu)=0.01100mol/L×6.45×10-3L×5=5.5×6.45×10-5mol,
合金中Cu的質量分數為$\frac{5.5×6.45×1{0}^{-5}mol×64g/mol}{1.1g}$×100%=2.064%,
故答案為:2.064%.
點評 本題考查物質制備、物質的分離和提純,為高頻考點,明確實驗原理及物質性質是解本題關鍵,側重考查學生獲取信息、自學能力及分析解答問題能力,熟悉操作過程中發生的反應及基本操作方法,注意II(2)中銅離子和碘離子反應時只有一半碘離子作還原劑,為易錯點.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溫度 實驗次數 | 起始溫度t1/℃ | 終止溫度 t2/℃ | 溫度差平均值 (t2-t1)/℃ | ||
H2SO4 | NaOH | 平均值 | |||
1 | 26.2 | 26.0 | 26.1 | 30.1 | 4.0 |
2 | 27.0 | 27.4 | 27.2 | 33.3 | |
3 | 25.9 | 25.9 | 25.9 | 29.8 | |
4 | 26.4 | 26.2 | 26.3 | 30.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