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根據題意(1)的濾液中含有亞鐵離子、銅離子、氯離子,加入氧化劑將亞鐵離子氧化成鐵離子,然后加入Y調節溶液的pH,將鐵離子轉化成氫氧化鐵沉淀除去,得到的溶液乙為氯化銅溶液,然后在持續通入HCl氣體并不斷攪拌條件下蒸發溶液乙獲得氯化銅晶體,
(1)依據流程圖可知實驗目的是制備氯化銅晶體,需要除去亞鐵離子,加入的X為氧化劑,但不能引入新的雜質,據此判斷X;雙氧水與亞鐵離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 鐵離子和水;
(2)Y物質應調節溶液的酸性,調節溶液PH時鐵離子全部沉淀,銅離子不能沉淀且不能引入新的雜質離子,溶液的pH值增大,Fe3+的水解而產生沉淀;
(3)溶液 III中溶質為氯化銅,銅離子在水溶液中能水解,加熱后水解程度增大,溶液呈酸性,所以加入酸可以抑制其水解,所以在對氯化銅溶液蒸發結晶時需要在氯化氫氣流中蒸發析出晶體,氯化銅溶液經過加熱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洗滌、干燥可得較純CuCl2•2H2O晶體;
解答 解:根據題意(1)的濾液中含有亞鐵離子、銅離子、氯離子,加入氧化劑將亞鐵離子氧化成鐵離子,然后加入Y調節溶液的pH,將鐵離子轉化成氫氧化鐵沉淀除去,得到的溶液乙為氯化銅溶液,然后在持續通入HCl氣體并不斷攪拌條件下蒸發溶液乙獲得氯化銅晶體,
(1)依據流程圖可知實驗目的是制備氯化銅晶體,需要除去亞鐵離子,加入的X為氧化劑,但不能引入新的雜質,所以X可以用H2O2,故選C;雙氧水與亞鐵離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 鐵離子和水,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Fe2++H2O2+2H+=2Fe3++2H2O,
故答案為:C;能氧化Fe2+且不引入新的雜質;2Fe2++H2O2+2H+=2Fe3++2H2O;
(2)Y物質應調節溶液的酸性,調節溶液PH時鐵離子全部沉淀,銅離子不能沉淀且不能引入新的雜質離子,所以Y為CuO或Cu(OH)2或Cu2(OH)2CO3,溶液的pH值增大,促進了Fe3+的水解,當PH值為4~5時,Fe3+幾乎完全水解生成Fe(OH)3,
故答案為:CuO或Cu(OH)2或Cu2(OH)2CO3;Fe(OH)3;CuO或Cu(OH)2或Cu2(OH)2CO3與H+反應,使溶液的PH值升高,促進了Fe3+的水解,當PH值為4~5時,Fe3+幾乎完全水解生成Fe(OH)3;
(3)溶液 III中溶質為氯化銅,銅離子在水溶液中能水解,加熱后水解程度增大,溶液呈酸性,所以加入酸可以抑制其水解,所以在對氯化銅溶液蒸發結晶時需要在氯化氫氣流中蒸發析出晶體,所以可以加入HCl,防止Cu2+水解,氯化銅溶液經過加熱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洗滌、干燥可得較純CuCl2•2H2O晶體,
故答案為:HCl;防止Cu2+水解;冷卻結晶;洗滌.
點評 本題考查了物質制備實驗方案的設計、物質的分離與提純方法綜合應用,題目難度中等,明確制備流程及反應原理為解答關鍵,需要注意除雜不能引入新的雜質,試題側重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學實驗能力.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在含FeCl2雜質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即可得到較純凈的FeCl3溶液 | |
B. | 除去干燥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將混合氣體依次通過盛有酸性KMnO4溶液、濃硫酸的洗氣瓶 | |
C. | ![]() | |
D. | 1 mol 羥基中電子數為10N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加入KSCN溶液變紅色的溶液:NH4+、K+、I-、SO42- | |
B. | 在pH=11的溶液中:Na+、AlO2-、NO3-、S2-、SO32- | |
C. | 由水電離的c(OH-)=10-13mol•L-1的溶液中:Na+、Cl-、HCO3-、NO3- | |
D. | 使甲基橙變紅色的溶液:Fe2+、K+、SO42-、N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序號 | n(丙酸):n(堿式碳酸鋅) | 反應 溫度/℃ | 丙酸鋅 產率/% |
1 | 1:0.25 | 60 | 67.2 |
2 | 1:0.25 | 80 | 83.5 |
3 | 1:0.25 | 100 | 81.4 |
4 | 1:0.31 | 60 | 89.2 |
5 | 1:0.31 | 80 | 90.1 |
6 | 1:0.31 | 100 | 88.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N2(g)+3H2(g)?2NH3(g)△H<0 | B. | 2SO3(g)?2SO2 (g)+O2(g)△H>0 | ||
C. | 4NH3(g)+5O2 (g)?4NO(g)+6H2O(g)△H<0 | D. | H2(g)+CO(g)?C(s)+H2O(g)△H>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