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藥片變色、潮解,則不宜服用
B. 復方氫氧化鋁片常用來治療胃酸過多癥
C. “藥是三分毒”,因此,有病不要服藥
D. 實行“食鹽加碘”是控制碘缺乏癥的有效途徑之一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在一密閉容器中充入1mol H2和1 mol I2,壓強為p(Pa),并在一定溫度下使其發
生反應: H2(g)+I2(g)===2HI(g) ΔH<0。保持容器內氣體壓強不變,向其中加入1mol N2,反應 速率_____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平衡_____________移動(填“向正反應方向”、“向逆反應方向”或“不”)。
(2)在密閉容器中的一定量混合氣體發生反應:xA(g)+yB(g)zC(g),平衡時測得A的濃度為0.50 mol/L,保持溫度不變,將容器的容積擴大到原來的兩倍,再達到平衡時,測得A的濃度降低為0.30 mol/L,則B的轉化率___________,C的體積分數____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已知反應2CO(g)+O2(g)===2CO2(g) ΔH= —566 kJ/mol,則CO的燃燒熱為_____________。
(4)已知反應A(g)B(g) + C(g),維持體系總壓p恒定,在溫度T時,物質的量為n 的氣體A發生上述反應,達平衡時,A的轉化率為
,則在該溫度下反應的平衡常數表達式是Kp=____________。(用平衡分壓代替平衡濃度計算,分壓=總壓
物質的量分數,表達式化成最簡形式)
(5)反應mA(g)+nB(g)pC(g)達到平衡后,當減壓后混合體系中C的百分含量增大。則加壓后,C的濃度_____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若C是有色物質,A、B是無色物質,減小壓強,反應混合物的顏色_____________(填“變深”、“變淺”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數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23gNa與足量H2O反應完全后可生成NA個H2分子
B. 15.6gNa2O2與過量CO2反應時,轉移的電子數為0.4NA
C. 7.8gNa2O2晶體中含有0.2NA個陽離子、0.2NA個陰離子
D. 3mol單質Fe完全轉變為Fe3O4,失去8NA個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據報道,在300℃、70MPa下由二氧化碳和氫氣合成乙醇已成為現實。2CO2(g)+6H2(g) CH3CH2OH(g)+3H2O(g)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使用Cu-Zn-Fe催化劑可大大提高乙醇的產率
B.充入大量CO2氣體可提高H2的轉化率
C.加壓可以增大正、逆反應速率,使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D.從平衡混合氣體中分離出CH3CH2OH和H2O可提高CO2和H2的利用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定溫度下,在三個體積均為1.0 L 的恒容密閉容器中發生反應:2A(g) B(g)+C(g)
容器 編號 | 溫度 (℃) | 起始物質的量(mol) | 平衡物質的量(mol) | |
A(g) | B(g) | C(g) | ||
Ⅰ | 387 | 0. 20 | 0. 080 | 0. 080 |
Ⅱ | 387 | 0. 40 | ||
Ⅲ | 207 | 0. 20 | 0. 090 | 0. 090 |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該反應的正反應為放熱反應
B. 達到平衡時,容器Ⅰ中的A體積分數與容器Ⅱ中的相同
C. 容器Ⅰ中反應到達平衡所需時間比容器Ⅲ中的短
D. 若起始時向容器Ⅰ中充入0.15 mol A、0.15 mol B和0.10 mol C則反應將向逆反應方向進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反應:A(s)+3B(g)2C(g)ΔH<0,在體積為10L的密閉容器中發生反應的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前4 min,用A表示反應速率為v(A)=0.005mol/(L·min)
B.X曲線表示B的物質的量隨時間變化的關系
C.第t1 min時說明反應達到了平衡
D.第10 min時,可能采取了降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可以用于鑒別淀粉溶液和蛋白質溶液的方法是
A.分別加入碘化鉀溶液,觀察顏色變化 B.分別加熱,觀察是否生成沉淀
C.分別滴加濃硝酸 D.分別灼燒,聞味道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