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分) 一氧化碳被廣泛應用于冶金工業和電子工業。
⑴高爐煉鐵是最為普遍的煉鐵方法,相關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如下:
4CO(g)+Fe3O4(s)=4CO2(g)+3Fe(s) △H="a" kJ·mol-1
CO(g)+3Fe2O3(s)=CO2(g)+2Fe3O4(s) △H="b" kJ·mol-1
反應3CO(g)+Fe2O3(s)=3CO2(g)+2Fe(s)的△H= kJ·mol-1(用含a、b 的代數式表示)。
⑵電子工業中使用的一氧化碳常以甲醇為原料通過脫氫、分解兩步反應得到。
第一步:2CH3OH(g)HCOOCH3(g)+2H2(g) △H>0
第二步:HCOOCH3(g)CH3OH(g) +CO(g) △H>0
①第一步反應的機理可以用下圖表示:
圖中中間產物X的結構簡式為 。
②在工業生產中,為提高CO的產率,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⑶為進行相關研究,用CO還原高鋁鐵礦石,反應后固體物質的X—射線衍射譜圖如圖所示(X—射線衍射可用于判斷某晶態物質是否存在,不同晶態物質出現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反應后混合物中的一種產物能與鹽酸反應生產兩種鹽,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⑷某催化劑樣品(含Ni2O340%,其余為SiO2)通過還原、提純兩步獲得鎳單質:首先用CO將33.2 g樣品在加熱條件下還原為粗鎳;然后在常溫下使粗鎳中的Ni與CO結合成Ni(CO)4(沸點43 ℃),并在180 ℃時使Ni(CO)4重新分解產生鎳單質。
上述兩步中消耗CO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
⑸為安全起見,工業生產中需對空氣中的CO進行監測。
①粉紅色的PdCl2溶液可以檢驗空氣中少量的CO。若空氣中含CO,則溶液中會產生黑色的Pd沉淀。每生成5.3gPd沉淀,反應轉移電子數為 。
②使用電化學一氧化碳氣體傳感器定量檢測空氣中CO含量,其結構如圖所示。這種傳感器利用原電池原理,則該電池的負極反應式為 。
⑴(2a+b)/3
⑵①HCHO
②升高溫度,降低壓強
⑶FeAl2O4+8H+=Fe2++2Al3++4H2O
⑷3:8
⑸①0.1mol(或0.1NA)
②CO+H2O-2e-=CO2+2H+
(每空2分,共14分)
解析試題分析:(1)方程式(①×2+②)÷3得到3CO(g)+Fe2O3(s)=3CO2(g)+2Fe(s),△H也是;(2)從第一張圖可以得出甲醇失去氫氣得到X,應該生成甲醛HCHO;從第二步反應看升高溫度、減少壓強平衡正向移動,轉化率提高;(3)“混合物中的一種產物能與鹽酸反應生產兩種鹽”確定反應產物含有FeAl2O4,與鹽酸反應產物為氯化亞鐵和氯化鋁;(4)兩步反應式為3CO+Ni2O3=3CO2+2 Ni,Ni + 4CO =Ni(CO)4,生成1mol Ni消耗3/2molCO,第二步消耗4molCO,所以兩步中消耗CO的物質的量之比為3:8;(5)轉移的電子數為5.3÷106×2=0.1mol;電池的負極為CO失去電子轉化為CO2。
考點:考查化學原理綜合有關問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Ⅰ.氫氣燃燒生成液態水的熱化學方程式是2H2(g)+O2(g)=2H2O(l) ΔH=-572kJ/mol 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生成物能量總和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應物能量總和
(2)若2 mol氫氣完全燃燒生成水蒸氣,則放出的熱量 572 kJ(填“>”、“<”或“=”)
Ⅱ.已知1molCu(s)與適量O2(g)發生反應,生成CuO(s),放出157kJ熱量。寫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高爐煉鐵是冶煉鐵的主要方法。
(1)從煉鐵高爐口排出的尾氣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毒氣體 (填化學式),會污染空氣。100多年前,人們曾耗巨資改建高爐,結果尾氣中的該物質含量并未減少。高爐煉鐵的主要反應方程式為(設鐵礦石用磁鐵礦) 。
(2)已知:①4Fe(s) + 3O2=2Fe2O3(s) ΔH1
②4Fe3O4(s)+O2(g)=6Fe2O3(s) ΔH2
③3Fe(s)+2O2(g)=Fe3O4(s) ΔH3
則ΔH2= (用含上述ΔH的代數式表示)。
(3)高鐵酸鈉(Na2FeO4)是鐵的一種重要化合物,可用電解法制備,陽極材料為鐵,其電解質溶液應選用_______ (填H2SO4、HNO3、KOH、NaOH、Na2SO4)溶液,原因是_____________,陽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
(4)某溫度下,HX的電離平衡常數K為1×10-5。計算該溫度下0.100mol/L的HX溶液的 H+濃度。(平衡時HX的濃度以0.100mol/L計,水的電離忽略不計,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甲烷和氨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
(1)制備合成氨原料氣H2,可用甲烷蒸汽轉化法,主要轉化反應如下:
CH4(g) + H2O(g) CO(g) + 3H2(g) ΔH =" +206.2" kJ/mol
CH4(g) + 2H2O(g) CO2(g) +4H2(g) ΔH = +165.0kJ/mol
上述反應所得原料氣中的CO能使氨合成催化劑中毒,必須除去。工業上常采用催化劑存在下CO與水蒸氣反應生成易除去的CO2,同時又可制得等體積的氫氣的方法。此反應稱為一氧化碳變換反應,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是 。
(2)工業生產尿素的原理是以NH3和CO2為原料合成尿素[CO(NH2)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H3 (g)+ CO2 (g) CO(NH2)2 (l) + H2O (l),該反應的平衡常數和溫度關系如下:
T / ℃ | 165 | 175 | 185 | 195 |
K | 111.9 | 74.1 | 50.6 | 34.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某實驗小組設計用50 mL 1.0 mol/L鹽酸跟50 mL 1.1 mol/L 氫氧化鈉溶液在如圖裝置中進行中和反應。在大燒杯底部墊碎泡沫塑料(或紙條),使放入的小燒杯杯口與大燒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燒杯之間填滿碎泡沫塑料(或紙條),大燒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紙板)作蓋板,在板中間開兩個小孔,正好使溫度計和環形玻璃攪拌棒通過。通過測定反應過程中所放出的熱量可計算中和熱。試回答下列問題:
(1)本實驗中用稍過量的NaOH的原因教材中說是為保證鹽酸完全被中和。試問:鹽酸在反應中若因為有放熱現象,而造成少量鹽酸在反應中揮發,則測得的中和熱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2)在中和熱測定實驗中存在用水洗滌溫度計上的鹽酸的步驟,若無此操作步驟,則測得的中和熱會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3)若用等濃度的醋酸與NaOH溶液反應,則測得的中和熱會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其原因是 。
(4)該實驗小組做了三次實驗,每次取溶液各50 mL,并記錄下原始數據(見下表)。
實驗序號 | 起始溫度t1/℃ | 終止溫度(t2)/℃ | 溫差(t2-t1)/℃ | ||
鹽酸 | NaOH溶液 | 平均值 | |||
1 | 25.1 | 24.9 | 25.0 | 31.6 | 6.6 |
2 | 25.1 | 25.1 | 25.1 | 31.8 | 6.7 |
3 | 25.1 | 25.1 | 25.1 | 31.9 | 6.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已知H+(aq)+OH-(aq) =H2O(l) ΔH=-57.3 kJ·mol-1,回答下列問題。
(1)儀器A的名稱____ ___;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環形玻璃攪拌棒不能用環形銅質攪拌棒代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
(3)若通過實驗測定中和熱的ΔH的絕對值常常小于57.3 kJ/mol,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
a.實驗裝置保溫、隔熱效果差
b.量取NaOH溶液的體積時仰視讀數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鹽酸的小燒杯中
d.用溫度計測定鹽酸初始溫度后,直接測定氫氧化鈉溶液的溫度
(4)將V1mL1.0mol·L-1 HCl溶液和V2mL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勻后測量并記錄溶液溫度,實驗結果如右圖所示(實驗中始終保持V1+V2=50mL)。由下圖可知,氫氧化鈉的濃度為 ;
假設鹽酸與氫氧化鈉起始溫度平均值為21.0℃,圖中最高溫度為28.0℃,并近似認為NaOH溶液和鹽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熱容c="4.18" J/(g·℃)。則中和熱ΔH = (取小數點后一位)。 (提示:Q=cmΔ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工業煉鐵是在高爐中進行的,高爐煉鐵的主要反應是:① 2C(焦炭)+O2(空氣)=2CO;② Fe2O3+3CO=2Fe+3CO該煉鐵工藝中,對焦炭的實際使用量要遠遠高于按照化學方程式計算所需其主要原因是
A.CO過量 | B.CO與鐵礦石接觸不充分 |
C.煉鐵高爐的高度不夠 | D.CO與Fe2O3的反應有一定限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已知X(g)+3Y(g)═ 2Z(g)△H>0,下列對該反應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S>0 |
B.逆向能自發進行,且反應速率和平衡常數均較大 |
C.反應物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總能量 |
D.在任何溫度下都不能自發進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