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2006年上海單科地理高考(解析) 題型:綜合題
城市是社會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讀圖回答(15分)
1.1950年至2000年.該地區城市發展變化的特征是 、 、 。一般說來,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標志是 。
2.與F城相比,E城的城市規模從小到大,說明 運輸對城市發展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3.圖2的①②兩線中,反映G城人口變化特點的是 線。這說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G城的人口變化特點是 ,其原因是 等社會經濟問題。
4.城市的迅速發展會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并對自然環境各要素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工業廢渣中的有害物質會對土地質量產生不良影響。此外,城市的發展對自然環境其他要素的不利影響還表現在:
(1)對生物:
(2)對氣溫:
(3)對降水:
(4)對地下水:
5.城市發展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主要表現在——(多項選擇)
A滿足人們更多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進產業結構的良性變化
C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擴大城鄉差別 D增強規模經濟效應和集聚效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6年上海單科地理高考(解析) 題型:綜合題
分析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產業發展特點與條件的有關圖文資料,并回答問題。
20世紀80年代,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簡稱珠三角)通過大量引進外資、外企,從一個工業基礎薄弱的地區發展成以工業為主導的地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國際產業結構調整與轉移的機遇,及時調整了產業結構和工業部門結構,成為我國重要的輕工業和外貿出口基地.外貿依存度遠遠高于長江三角洲經濟區。
步入新世紀,珠三角的經濟繼續高速發展,2000年珠三角創造的生產總值(GDP)7361億元,2004年為13394億元。為了謀求經濟的更快發展,進一步實現珠三角與內地和港澳地區在資源、資金、技術、市場、勞動力等方面的互補,有些專家認為珠三角可以構建聯合周邊地區的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簡稱泛珠三角)新格局。
1.珠三角歷來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根據農業生產地域類型分類,珠三角的農業 屬于 農業。這里多數地區農業雖然機械化程度較低,但 程度高,單位面積產量高。
2.基塘農業是珠三角的農業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當地 (單項選擇)
A.肥沃的土壤 B.低洼的地勢 C.發達的科技 D.便捷的交通
3.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的工業為 密集型產業主導的出口加工型工業,主要工業部門為 工業。
4.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是 (多項選擇)
A.當地雄厚的工業基礎 B.豐富的礦產資源
C.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 D.外來資金、設備與技術
5.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新一輪產業結構的調整,珠三角工業發展呈現了以 密集型為主導的特點,尤其以 業部門最為突出。
6.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長,2004年GDP約是2000年的 倍。同時,珠三角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具體表現為 。
7.目前,珠三角的經濟發展面臨著—些困難,具體表現有 (多項選擇)
A.能源供應相對緊張 B.南嶺阻隔水陸交通
C.勞動力素質較低 D.外向型經濟比重較低
8.近年來有些專家主張構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海南、廣西、貴州、四川、 和 等9省區以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泛珠三角的構建對珠三角發展的積極意義是 (至少答兩點);
對新融入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是 (至少答兩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6年上海單科地理高考(解析) 題型:綜合題
讀下列圖文資料,結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識回答。
濕地一般是指陸地中永久或暫時的天然或人工水域,以及陸地和水體交匯處,有暫時或永久淺層積水的過渡地帶,—般水深不足6米,如沼澤、灘涂、湖灘、濕草地、淺水湖泊等。濕地主要具有調蓄水量、調節氣候、灌溉垮水、水產養殖、旅游觀光、保護物種等功能,其生態價值居各類生態系統之首。
目前,長江三自洲地區正在興起一股“濕地熱”,城市發展理念也在更新,從追崇高樓林立向爭相恢復濕地、建設濕地公園轉變。
1.蘇、浙、滬三省市形成濕地的有利自然條件是 、 、 等。
2.比較江蘇、浙江兩省,濕地公園較少的是 省。該省濕地公園較少的自然原因是
3.濕地公園建設投資高,全國現已部分建成、新開建及正在規劃中的濕地公園共51個, 而長江三角洲地區就占16個,其社會經濟原因主要 。
4.圖中濕地公園,屬于湖泊濕地的有 ,屬于河流濕地的有 ,屬于灘涂濕地的有 (每空各填一例)
5.按濕地的含義,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除了圖中標出的濕地公園外,還有由農業生產形成的大面積人工濕地,如 ;以及由城市建設形成的人工濕地,如 。
6.某中學地理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擬定了兩個課題,一是“上海崇明東灘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研究”,二是“上海崇明東灘濕地公園旅游觀光功能研究”。請你在上述兩個課韙中任選一個,確定資料收集的內容和途徑。
請在括號內打“∨”選擇課題:
上海崇明東灘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研究( )
上海崇明東灘濕地公園旅游觀光功能研究( )
內容:
途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6年上海單科地理高考(解析) 題型:綜合題
讀下列資料,結合有關的地理知識回答。
“神舟六號”飛船于北京時問2005年lO月12日9時在酒泉(約990E.400N)衛星發射中心升空。10月17日4時32分,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草原安全著陸。
1.10月12日.酒泉與上海相比 (單項選擇)
A.正午太陽高度較大,黑夜較短 B.正午太陽高度較小,日出較晚
C.正午太陽高度較大,日落較晚 D.正午太陽高度較小,白晝較長
2.“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時 (單項選擇)
A.東半球大半地區為1O月12日 B.西半球大半地區為10月12日
C.東半球均為IO月12日 D.西半球均為1O月11日
3.“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安全著陸時,太陽直射點位于 (多項選擇)
A.東半球 B.西半球 C.北半球 D.南半球
4.下圖中①線表示夏至日全球不同緯度正午太陽高度分布狀況,請在囤中畫出10月17日全球不同緯度正午太陽高度分布的大致狀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6年上海單科地理高考(解析) 題型:綜合題
閱讀“甘肅省地理簡圖”,結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識,歸納甘肅省自然地理特征,并就該省的經濟發展作相關分析。
1.甘肅省位于我國 部,西南以 山脈為界與青海省相鄰,地處地勢第 級階梯,著名的河西走廊呈 走向, 河流經本省省會 市。
2.甘肅省氣候地區差異 ,大部分地區氣候類型為 氣候,最南端為 _氣候,大部分地區在溫度帶上屬于 帶。河西走廊在干濕區上屬于 和 地區。
3.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分析甘肅省應如何利用當地自然和人文資源發展經濟。(100字左右,可從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和旅游業等方面任選三項回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6年上海單科地理高考(解析) 題型:綜合題
讀“中國地域文化區示意圖”,并回答問題。
1.圖中黑河到騰沖之間的連線是 我國重要的 地理分界線,它穿越了我國多個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區。
2.圖中①代表的地域文化區名稱是 文化區。 受地理環境影響.這里民族歌舞藝術的主要特色是
3.圖中②代表的地域文化區名稱是 文化區。這里就地取材建成的傳統民居建筑 ,施工簡單,冬暖夏涼。
4.圖中③代表的地域文化區名稱是 文化區。由于氣候 ,當地飲食口味以 著稱。
5.圖中④的地域文化特色是 (多項選擇)
A.著名的地方戲曲和民歌是秦腔和信天游
B.特有的文化風景是馬頭琴聲和那達慕節慶
C.傳統民屠為平頂方整的石砌碉房
D.特色民居建筑為干欄式竹樓和侗寨鼓樓
E.崇拜海神.敬奉媽祖
F.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
G.坎兒井、清真寺和節奏強烈的民族歌舞展現西域風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6年上海單科地理高考(解析) 題型:綜合題
讀“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區示意圖”,并回答問題。
1.在全球六大板塊中,圖中E地所屬的板塊是
(單項選擇)
A.非洲板塊 B.太平洋板塊
C.南極洲板塊 D.美洲板塊
2.F區域的自然景觀主要是 (單項選擇)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草甸
3.從地域分異規律看,自F區域向G區域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是 地帶性的表現。F地所屬氣候類型區東西狹窄,呈帶狀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G區域的氣候類型為 氣候。
4.H海域成為世界著名漁場的原因是
5.20世紀下半葉以來,H海域表層海水多次異常升溫,造成氣候反常,魚群大量死亡。這一現象被稱為 現象。
6.請在圖中粗虛線上添加方向箭頭表示H海域洋流的流向,并畫一條示意曲線表示該海 域表層海水溫度分布特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6年上海單科地理高考(解析) 題型:綜合題
讀“某地區地質構造剖面示意圖”,并回答問題。
1.圖中①②③④四處,在地質構造上屬于背斜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有時會見到背斜成谷現象,其原因是 。根據地層的相互關系確定背斜的方法是 。③處的地形屬 山地。
2.請在圖中地壘兩側斷層的細短線上標注4個箭頭,表示巖層錯動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與圖中④處的地質構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 (多項選擇)
A.渭河谷地 B.長江三蛺 C.汾河谷地 D.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4.圖中c地層為含水層,a、b、d各地層為隔水層,因此在 處(填數碼)打井較有可能獲得豐富的地下水。判斷依據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6年上海單科地理高考(解析) 題型:綜合題
近年來世界石油價格持續攀升,能源問題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讀圖并結合已掌握地理知識,回答問題。
1.目前我國能源消費構成與世界能源消費構成最顯著的差異是
2.1993年后,我國四種主要能源中,生產量已越來越不能滿足消費的是 。目前我國可以出口的能源產品主要是 。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四種主要能源中開發利用持續增長最明顯的是 。這種能源在我國主要分布在 地區,主要原因是
4.與世界部分國家相比,我國能源利用存在的首要問題是 。
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利用率呈逐漸 趨勢。從建設和諧社會出發,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主要措施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6年四川卷文綜地理高考(解析) 題型:選擇題
讀表1,據此回答以下3題。
表1 我國北緯35°~40°之間大陸上四地的氣候資料
1.導致四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緯度位置 B.海陸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質
2.關于四地說法正確的是
A.①、③兩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①、④兩地位于青藏高寒區
C.②、③兩地位于季風區 D.②、④兩地位于半干旱區
3.關于四地所在區域農業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以冰雪融水灌溉為主 B.②畜牧業比重高于種植業
C.③以水田農業為主 D.④農作物以小麥和青稞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