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2007年江蘇卷單科地理高考(答案) 題型:多選題
據專家預測,因全球氣候變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將升高40~50 厘米。圖12為“我國某地區海陸過渡地帶示意圖”讀圖回答2題。
1.海平面上升對該地帶的影響有
A.加劇農田土壤鹽堿化
B.灘涂面積減少
C.淹沒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礎設施建設
2.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有
A.臭氧層破壞
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7年江蘇卷單科地理高考(答案) 題型:綜合題
東北地區是我國以機械等部門為主的老工業基地。表2 為“東北產業結構變化表”,
圖13為“東北某城市以煤炭為主導產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模式圖”(18分)
(1)請簡述東北地區發展機械工業的有利區位條件。
(2)產業結構調整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與1978年相比,2005年產業結構的變化特點是 ▲ , ▲ , ▲ 。
(3)圖13中,字母A表示 ▲ 工業,B表示 ▲ 工業。
(4)工業旅游是指以工業生產場所、工業產品、工業生產工藝過程等為主要吸引物開發的旅游項目。開發工業旅游最主要的條件是(填代號) ▲ 。
A.資源的游覽價值
B.地區接待能力
C.市場距離
D.旅游環境承載量
(5)試分析圖13所示產業結構調整模式的優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7年江蘇卷單科地理高考(答案) 題型:綜合題
圖14為“1271 - 1295年馬可·波羅東行路線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出發,東行途中經過A、B、C三地,其所屬的氣候類型分別是A ▲ ,B ▲ ,C ▲ 。其中A地的氣候特征是 ▲ 。(5分
(2)馬可·波羅乘船返回途中,途經的D處為 ▲ 海峽,E處位于 ▲ 板塊和 ▲ 板塊的交界處附近。
(3)途經的F處比E處的海水鹽度 ▲ (高、低),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
(4)本題為選做題,只可從A、B兩題中選做一題,并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對應字母后的方框涂黑。
A題.馬可·波羅途經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的喀什時,得知當地“有美麗的花園、果園、葡萄園,棉花、亞麻產量十分豐富”。請簡要分析當地棉花種植的有利自然條件。
B題.馬可·波羅往返途中都經過西亞地區。請簡要分析當今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7年江蘇卷單科地理高考(答案) 題型:綜合題
圖15為“水循環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丁→甲→丙→丁過程屬于 ▲ 循環。水循環的主要地理意義是 ▲ 。
(2)水循環對乙圖所示地區直接提供的資源主要有 ▲ 和 ▲ 資源。丙圖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3)目前,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來源于水循環的(填字母) ▲ 環節。人類可以通過 ▲ 、 ▲ 措施來改善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以更好地滿足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
(4)河流對城市的區位選擇具有重要影響。請簡要分析武漢市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區位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7年江蘇卷單科地理高考(答案) 題型:綜合題
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江蘇省正在加快開發沿海產業帶。能源工業是沿海產業帶開發的主要方向之一。圖16為“江蘇沿海產業帶位置圖”,圖17為“江蘇沿海產業帶簡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17a 、b、c三處中,風力發電場最宜建在 ▲ 處,主要原因是 ▲ 、 ▲ 。
(2)沿海建設風力發電場最有可能產生的影響是(填代號) ▲ 。
A.大氣污染
B.水污染
C.影響鳥類棲息
D.影響沿海氣候
(3)沿海產業帶新建的火電站宜選擇在港口附近,主要原因是 ▲ 。
(4)田灣核電站二號機組已于2007 年5月成功實現首次并網發電。請簡要分析江蘇發展核電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7年江蘇卷單科地理高考(答案) 題型:綜合題
發源于祁連山的弱水經河西走廊,最終流入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圖18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簡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流域地處我國三大自然區的▲ 區。
(2)弱水年總徑流量為43億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綠洲農業灌溉中發揮
了重要作用。其徑流量較為豐富的主要原因是 ▲ 。(2 分)
(3)弱水下游流入甲、乙兩湖,乙湖已于上世紀后期徹底干枯,成為沙塵暴的源地之一。造成這一結果的人為因素主要有 ▲ 、 ▲ 、 ▲ 、 ▲ 我國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 、 ▲ (7分)
(4)請簡要評價該流域所在自然區經濟發展的自然條件(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7年寧夏卷文綜地理高考(解析) 題型:選擇題
讀圖1,回答以下2題。
1.圖中洋流所在的大洋為(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圖中洋流對相鄰陸地環境的影響是( )
A.增加了濕、熱程度
B.降低了干、熱程度
C.減輕了寒冷狀況
D.加劇了干燥狀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7年寧夏卷文綜地理高考(解析) 題型:選擇題
20世紀60年代,我國西部某平原地區在各集鎮形成周期性集市。農歷每月內,集市逢一、四、期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別在周圍六個集鎮,如圖2所示(初一、十一、廿一為逢一,其余類推)。回答以下2題。
1.該地區( )
A.集鎮分為兩級
B.集市的周期為3天
C.①地的服務范圍比②地小
D.②地的服務功能比①地齊全
2.①地不能每日都成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
A.供交換的商品種類太少
B.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各集鎮之間交通不便
D.當地居民的購買力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7年寧夏卷文綜地理高考(解析) 題型:選擇題
我國某校地理興趣小組的同學,把世界上四地年內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及方向繪成簡圖(圖3);卮鹨韵2題。
1.可能反映學校所在地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及方向
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當②地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時( )
A.地球公轉速度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陽所在方向不同
C.該學校所在地天氣炎熱
D.太陽在地球上的直射點將北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7年寧夏卷文綜地理高考(解析) 題型:選擇題
讀表1數據,回答以下2題。
表1 我國五地海拔及地理位置
|
海拔/m |
緯度 |
經度 |
北京 |
31 |
39°55′N |
116°24′E |
蘭州 |
1517 |
36°03′N |
103°49′E |
福州 |
84 |
26°02′N |
119°19′E |
甲地 |
110 |
34°44′N |
113°42′E |
乙地 |
1891 |
25°04′N |
102°42′E |
1.甲地所處的地形單元為( )
A.黃土高原 B.華北平原 C.內蒙古高原 D.長江中下游平原
2.圖4中表示乙地年內各月氣溫的曲線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